黔西南州年末常住总人口282.22万人,比上年增长0.36%。年末户籍人口为349.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6‰。[18]目前尚有45.22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全州8县市区,有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9]因此,黔西南州的“后发赶超”,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成功经验,不断探寻新路子。民族贫困地区“后发赶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选择好“后发赶超”的模式、路径,从而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黔西南州“后发赶超”:应有利于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发挥;应有利于较为充分地就业,从而发挥黔西南州人力资本的潜在优势;应有利于真正的技术进步,形成自我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快速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有利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与人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十二五”以来,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动能正在聚集,工业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化肥、电石、甲醇、烧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烟、酒、糖、茶为主的食品工业,以苗药膏贴、输液制剂为主的制药工业,以碳化钙为主的重化工工业等七大工业门类。黔西南州2008—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其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呈现较大的落差(图2-1),但后发优势明显增强,区域特色开始凸现(图2-2)。[20]
图2-1 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
图2-2 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2013年全州生产总值55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46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6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64.85亿元,增长16.1%。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84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203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8%、36.8%和47.4%。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4、0.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86亿元,增长29.2%;重工业增加值177.95亿元,增长14.6%。通过研究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发现,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总是时起时伏,时快时慢的。从具体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很难断定其预期。在此发展过程中,黔西南州有过多次“盲目”跟风,被非议多而肯定少。近年来的以资源换技术、资金、市场的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也正在逐渐地显露其消极的一面。其中的缘由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化”的规律,我们只能去探索、去适应这种规律,而不是随意跨越,甚至去践踏这种规律。工业化是由技术革命引发工业革命,继而推进工业发展的。因为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包括人的观念和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个地区只知生搬硬套搬来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不知运用和管理,这种所谓的工业化引进(推进),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新型城镇化是什么?靠什么支撑?这需要从理论上认清其内涵,需要理论的引导和指导,这是无疑的。“后发赶超”是一个多维坐标,追求的是效益优化和效率优化。
“四化”同步,发达地区已经走在前面。发达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是摸索着走过来的。今天,回过头来去看发达地区的“四化”道路,似乎清楚得很,然而他们也是经过多方探索、不断修正才走过来的,并非都一帆风顺。而我们今天推进的“四化”同步发展,无论是背景、环境、支撑条件(可利用条件的因素)、人的素质、政治条件等,都已与他们走过的路大不相同,因而也必须有新的、符合现实情况的思维和方法,绝不可以对发达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模式照搬硬套。从“实践”的道路来讲,黔西南州发展的道路与全国一样,都走过弯路,都有过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比如黔西南州工业化开始是有较多的盲目“跟风”现象,到头来不仅不能维持,不能快发展,反而留下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后遗症,至今都让人心颤抖不已。而忽视自身竞争力的培育,抛开自主创新,尤其是没有从实际行动上重视技术创新,盲目推崇“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市场”,到头来会让用了几十年才创造积累下来的产品、品牌、技术创新体系,甚至辛辛苦苦创建和积攒下来的企业毁于一旦。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缺乏大手笔,城镇化的进程与结果总不令人满意。分析黔西南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素质问题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是“短板”,人力资源素质整体偏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十三五”期间,力争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基本普及15年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力争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提高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
(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黔西南州资源丰富,但丰富的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多重效益与效率比较低。具体表现为:重工业不重,轻工业太轻,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将自然资本最大化,采用产业集群等组织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收益;另一方面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加速自然资本向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转化。
(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
黔西南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三个后果:一是区域内发展资本短缺、物资设备落后,以及现代服务业稀缺,严重限制了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空间;二是缺乏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造就的人才资源尤其是企业家群体,使得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三是区域内市场配置资源不起决定作用,市场经济要素组合效率低下。
(四)制度创新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制变革的方式有关。东部沿海地区制度创新较快,形成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体制改革对释放经济潜能的作用。黔西南州制度创新滞后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要素组合不理想,以及吸引东部和海外资金等流入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够宽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