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袁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八大和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采取各项措施,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出台多项惠民措施,推进民生保障项目工程,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各级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倡导发展高效农业及都市农庄的建设、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明显增加,部分农村常住居民将土地出租给农业经营企业,家庭劳动力从单纯的从事第一农业生产活动转移到二、三产业,产业活动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突破万元达到10366元;2015年达到11444元,同比增长10.4%。“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4.6%、12.04%。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一)可支配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创新高
“十二五”期间,昆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6%,(见表1)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中2011年增速达到20.2%,增幅创新高。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66元,同比增长12.1%,比2010年的5795元,增长78.8%,绝对数首次突破万元,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速的位次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增速的提高,除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村绝对数是在一个相对低的历史基础上起步,速度较容易提高。
表1 “十二五”期间昆明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二)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
“十二五”期间,昆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6%,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2.5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5年农村高于城镇增速分别为3.8、0.2、3、3.2、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
(三)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超过GDP
以2014年为例,2014年,昆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7%,2014年昆明市GDP增速为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为8.4%,昆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GDP增速高0.6个百分点,昆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0.3个百分点,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占的比重在提高,收入分配结构、内部收入的差距有所改善。
(四)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按同口径计算,2010至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为:3.30、3.20、3.19、3.11、3.02、2.96(以农民收入为 1)。以 2014年为例,全国城乡收入比为2.92∶1,昆明城乡收入比为3.02∶1,仅相差0.06,城乡收入比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2015年为例,云南省城乡收入比为3.2∶1,昆明城乡收入比为2.96∶1,昆明低于全省0.24个百分点,昆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比值逐年缩小,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趋于合理。
(五)可支配收入中货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首先,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已经超过40%,而农民充分利用靠近大城市消费人口多,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次,经营性收入主要是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及生猪、家禽等,特别是蔬菜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各级政府加强指导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步健全并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稳步提升,农民销售农产品收入的货币化程度大幅提高。实物收入占比很少,农民对资金自由支配能力显著增强。
二、工资领跑渠道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不断优化
表2 “十二五”期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一)收入结构(见表2,图1)发生变化,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比重迅速上升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部门高度重视农民打工收入在增收中的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大了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民外出务工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昆明市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收入从过去以农业为主变为以农和非农收入并重,非农产业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057.42元,比2010年的1870元,增长2.71倍,大大快于其他项收入的增长,工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44%,比重整整上升了1倍,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支撑因素。
(二)经营净收入是收入重要构成因素,但增速及占比双降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5030.19元,比2010年的5278.30元减少4.7%,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由2010年的61%减少到2015年的44%,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拓宽呈多元化,经营农业生产所得仅是收入的一个部分,并呈现逐渐萎缩之势,这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三)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
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42.27元,比2010年的525.90元,增长22.1%,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全面推广,使人们不再讳疾忌医,看病就医人数增多,报销医疗费收入增长。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力度加大,补贴也逐步增长。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使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增多。
图1 2010年昆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图
三、四因素拉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一)劳务大军提供强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就业呈良好态势,部分技术工种劳动力季节性短缺使得务工者工资水平增长;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工建设,各县区园区建设的发展,吸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本乡地域内劳动活跃,就业快速增长。一些项目的顺利开工,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发展。调查显示有的县区从事非农劳动力已经占到劳动力人口的六七成以上,劳务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十二五”末昆明市餐馆、宾馆饭店、农家乐打工者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已达到2000元以上,失地农民除了领取土地租金分红外,在农庄、苗圃基地、蔬菜基地打工,每月平均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
(二)改革释放红利,土地流转增速
“十二五”各级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近几年,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倡导发展高效农业及都市农庄的建设、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明显增加,部分农村居民将土地出租给农业经营企业,家庭劳动力从单纯的从事第一农业生产活动转移到二、三产业活动明显增加。土地流转加快,效益增加。土地流转租金都按每年15%幅度增长,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从小型个体经营农业生产活动转移到有规模的个体经营,农业生产活动也明显增加。
(三)农副产品量价齐升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农业增收形势好。风调雨顺,农产品喜获丰收。蔬菜肉类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牛、羊肉价格逐年持续上扬,农民收入增加。
(四)各项惠农政策功不可没
“十二五”中央及地方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增大。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补助、交通补贴,农村粮食综合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执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各项补贴落实到位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质量提高
调查表明:“十二五”期间,随着昆明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升级,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01.20元,2015年为10064.17元,年均增速达12.04%,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9.31%相比快2.73个百分点。
(一)消费的升级体现在居住及每百户汽车拥有量方面尤为突出
1.居住支出翻倍,居住条件改善、档次提高
据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昆明农村居住支出达到2496.09元,是2010年的2.16倍,(见图2)2015年昆明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65平方米,58.1%的住户住房为单栋楼房,26.35%的住户住房为单栋平房,自建住房比例达到97.62%。2015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达2496.09元,比2010年增长了111.18%,年均增长16.13%。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带动了室内外装修以及其他居住配套设施的发展。农村居民自装热水器比例达到59.8%,独用厕所比例为73.2%。农村居民住房不再满足于一般传统的普通住房,而是追求宽敞、舒适、上档次的住房,消费水平及消费质量提高升级。
图2 “十二五”期间昆明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
2.汽车拥有量翻倍、生活质量提高
2010年农村每百户拥有汽车11.81辆,到2015年已达到26.34辆,是“十一五”末的2.23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车的居民出行方式由之前的坐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变成了开私家车出行,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二)食品副食品消费提高,向营养健康消费方面转变
2015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2144.95元,比2010年增长20.44%。“十二五”期间,昆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完成了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的转变。烟酒、饮料等副食品类消费支出增长最为迅速,2015年昆明农村居民烟酒、饮料消费支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2.38%和58.72%,紧接着是水产品类,比2010年增长40.65%,粮油和蔬菜消费增长稳定,分别比2010年增长26.10%和19.11%。
(三)交通通信支出迅速增长
调查显示;2015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达1739.59元,相比2010年的895.4元,增长了94.28%,年均增长14.21%,其中交通支出增幅88.24%,通信支出增幅117.46%。一方面,居民用于购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支出大大增加。2015年,昆明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摩托车、助力车分别为26.34辆、60.73辆、22.50辆,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14.54辆、24.54辆、9.08辆;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由2010年的199.32部增长到254.43部,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车的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这也加大了交通费用的支出;在通信方面,2015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部数达到16.23部,而在2010年仅有5.52部,很多农村居民开始用微信、QQ,还要上网看新闻,流量费的增加成为通信支出的一大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摩托车、私家汽车的增长是交通通信支出迅速增长的主因。
(四)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显著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共增长92.98%,年均增速14.05%。其中人均教育支出达886.85元,比2010年增长111%。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对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休闲旅游、购物等文化活动在农村已很常见,各种体育用品、设施的采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17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48.27%。
(五)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意识增强
2015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813.39元,比2010年增长了54.49%,年均增长9.09%,其中: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器具及药品支出182.37元,医疗服务支出631.03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20.25%、43.22%。药品及医疗器具价格的上涨是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农村居民从之前的大病随便看看,小病不需要治的想法变成主动预防、治疗、保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