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是湿生、中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与环境要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深水水体生态系统相互过渡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湿地其他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类型湿地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和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具飞翔能力的鸟类和昆虫,适应湿生环境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底栖无脊椎动物。不同的湿地类型,其消费者种类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异。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制约着湿地的类型和演替。微生物对湿地中的有机物及有毒物质具有降解净化作用。湿地微生物主要是指水体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等。湿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要素是指有关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和生物物质代谢原料,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分类及等级结构
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形成的湿地类别也不同。湿地一般发育在陆地系统(如高地上的森林、草地)和水体系统(如深水湖泊、海洋)的交界处,如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等。湿地也可以孤立地发育在水分饱和的地方,如某些内陆沼泽湿地。在以上各种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两大类。
河流湿地是一些湿地参与了河流湿地的形成和径流变化,河流又为其他一些类型湿地的发生、发育创造了条件并不断补充水源和营养物质,在湿地生物和营养物质的迁移、扩散等方面起到桥梁作用。河流与湿地环境组分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的频繁传输和交换,通常通过集水区坡度、地形、物质组成、植被、降水、温度、重力、地下水和河流流量、流速、水温、水流结构、泥沙量及其组成、水生生物、河道物质组成、河流河岸形态、水化学性质及河口潮流、波浪、海面波动等各种要素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河流湿地的大背景和大环境。
滨海湿地是近海地貌并常受到海水潮汐涨落影响的地方,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滨海湿地既是受波浪、风暴潮等外营力影响活跃的地方,也受到入海河流等来自陆地营力的塑造,有种类繁多的水生、湿生、咸水、淡水、咸淡水生境,聚集着大量生物,也是人类活动密集和资源开发频繁的地方,同时还以河流为传输通道接受陆源污染。滨海湿地咸淡水交汇,陆源营养物质不断注入,潮涨潮落,微地貌发育复杂,生物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海洋生物的地域分布和丰度,也有许多陆地生物成分,因此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是指对于任何等级的生态系统它们都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组成,每一组分又是在该等级水平上的整体,主要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由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不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另一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水平结构是指亚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或水平格局,湿地受到不同的水分条件或水深及营养条件的限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分布。湿地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主要是指成层现象。根据湿地绿色植物喜光的程度,可分为阴性植物和阳性植物,阳性植物通常占据群落的上层空间,阴性植物耐荫性强,在阳光微弱的群落下部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不同的植物群落占据不同的空间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垂直空间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