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群体的现实困境与选择

群体的现实困境与选择

时间:2023-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存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由于个体各自努力形成的相互竞争,那么必然导致社会群体处于二八格局所形成的均衡状态,并最终导致二八格局的形成。成功的个体保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就是保护了成型的二八格局。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个体之间的关系,帮助缓解二八格局中两个阵营的紧张局面。
群体的现实困境与选择_自然而然地生长

本章所说的群体是指占社会人口80%的社会大众。因为按二八定律,20%的人占有和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当然他们也控制了社会的主要权利。这部分人属于社会的上层,而且这20%的人无论换成谁都始终代表着当时社会发展的前沿。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他们与社会大众在各自的发展问题上是竞争的关系。他们的发展对社会大众来说是一种障碍,他们的发展会阻止社会大众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不是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社会大众发展了,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发展了,所以要研究这个群体的发展问题必须研究如何解决社会大众的发展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血缘、地域、肤色等一致或信仰、爱好和专业等一样,人类因某一因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合,我们把这种组合称为团体。

由于个体各自的需求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所以个体行为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社会大众不是一个有机体,是个集合体,个体彼此之间很少有关联,多数都互不认识,所以他们无法形成天然的一致需求而使自己的行为目的明确。在个体数目众多的群体里,个体又都是具有独立理性行为能力的人,他们都各行其是,所以群体的一致行为很难形成。

1.每个个体现实而具体的行为都是明确而迫切的。个体的存在必须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尤其是物质需求。每一个个体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决定自己的行为的,这是由人类的生理特性决定的。这是每一个个体要做的现实而具体的选择,你无法不顾自己的需求而只为更多人的利益努力,那样的话,个体就不会存在了。分散的社会大众不会天然就有个一致的需求存在,所以让众多的个体共同为此努力根本无法实现,社会大众天然就没有一致的行为基础。

2.个体之间有竞争关系。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存在对于某个个体而言自然是一种制约,在具体需求的满足上,就是你有我无。这使得个体的行为不能够完全随心所欲,你为满足需求而做出的行为必须是其他个体可以接受的,否则就会有激烈的争斗和伤害,这样一来,个体的满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了。这种制约关系是天然存在的,也是相互的。个体在现实中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生存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是如此,这让群体的行为变得更加无序而混乱。没有人去关心社会大众的一致行为,人们也很难产生一致的行为。

3.个体是理性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由于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能理性决定自己行为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困境和生存难题,以及自己的优势力量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决策都是以自己的情况和需求为中心。那么,庞大的社会大众的行为就自然是无法预测,而且是杂乱无序的。

但是,因为人类的雌雄异体和胎生的生理特性,人类个体之间又必须是相互依存的,单独的个体无法生存,也无法延续后代,只有依靠群体,个体才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群体存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由于个体各自努力形成的相互竞争,那么必然导致社会群体处于二八格局所形成的均衡状态,并最终导致二八格局的形成。

人类群体的存在又必须有制度的约束,哪怕是两个人的群体。两个具有独立理性行为能力的人,如果要长久组合在一起,没有服从或妥协,那么这两个人也是无法长久在一起的。因此,人类个体独立而理性的行为状态决定了群体的存在必须有社会制度的制约。两个人之间必须有妥协与让步,其中一个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三个人的团体就必须有绝对的征服或同盟,否则也会分崩离析。

在一个基数庞大的人类群体中,在这样相互没有关联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约束,那么整个人类的行为就会混乱无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无序。所以对人类社会来说,征服、同盟、妥协和服从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社会大众这个群体是必然产生而且又必须受社会制度制约的。由于物质的匮乏和竞争的存在,个体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必须努力获取自己的生存所需。这种竞争关系使得个体之间开始了争斗,激烈而频繁的争斗中,总有取胜的一方,有取胜的一方就自然产生了被统治的一方,社会大众的概念就诞生了。那些在争斗中暂时取得优势的一方会为了维护既得优势而努力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成果再进行掠夺,于是社会强制就诞生了。强制也间接地使社会群体摆脱了混乱和被掠夺的状态,使个体能够稳定地生活。长期而稳定的强制便是人们接受了的社会制度,人类从此进入了有序社会。

社会强制实际为人类的行为设定了边界,即有些行为个体是不能采取的,如果采取了,就会受到惩罚。这些规定就像羊圈的围栏一样,让人的行为有了边界,使得社会大众的行为受到限制。

成功的个体保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就是保护了成型的二八格局。个体在既定的利益格局中仍然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所以个体仍然需要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社会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个体之间的关系,帮助缓解二八格局中两个阵营的紧张局面。

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能为既定社会格局挪出一些发展空间,那么社会矛盾必然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大众就会努力改变这一利益格局,从而推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个体的努力将社会均衡成二八格局,然后就必须打破这个既成的局面,就像沙漏一样,一个斗满了,倒置一下,开始一个新的均衡过程。

但社会大众的困境就是,一方面必须有群体的存在,另一方面群体中的个体又是以各自的需求为行为目标,无法形成一致的群体行为,同时还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中个体的各种努力最终使社会分化形成二八结构,形成两个相互竞争的阵营,社会大众依然是生存在底层和受到挤压的群体。无法依靠个体改变这个局面,即使有才能突出的个体可以使自己从底层发展到社会顶层,但他是在不改变或利用现有社会格局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改变的,而社会大众依然困苦。要想改变社会大众的生存局面,只有社会大众形成一致行动才可以。

要使社会大众形成一致的行为是十分困难的。在既有的二八社会格局中,社会大众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他们首选的仍然是各自为政,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前提。没有人意识到只有解决群体性困境才是个体的出路,所以分散的社会大众要解决一致的生存困境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当社会大众受到的威胁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群体中的成员对此有明确的感受时,那么群体才可能会有一致的行为。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家族、一个村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等,只有在这个家族、这个村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受到威胁时,人们才会产生一致的行为,否则,这些群体中的个体都是首先为各自的需求而努力。一个村要断另一个村的水,那么这个村子才会全村出动,去与之搏斗;一个国家要入侵另一个国家,一个宗教要毁灭另一个宗教,这时才会有激烈而一致的群体行为产生,个体就会暂时放弃各自的需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同的团体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明确的群体边界的,其利益的增加与减少是可以识别的,所以团体可以形成一致的维护利益的行为。而对于社会大众这样的群体而言,它只有因个体的被统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地位相近的数目庞大的个体集合,它们彼此没有关联,是分散而相互独立的。这种没有明显可识别的边界的群体,其中的个体没有一致的认同感,因而不会产生一致的反抗行为。分散的特征使得社会大众更容易受到强势个体的压迫,一个强势的个体很容易在这样分散的群体中获得统治地位,而且地位还会十分稳固。这样的情形在高等智慧的动物中也非常普遍,如猴子、狮子等群体中都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实际上,只要有几个猴子组成联盟,那么猴王一定会易主。但上万年过去了,这种情形从未出现过。除了智力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它们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识别边界的小团体,就连像兄弟这样最简单的紧密团体都没有形成过,所以一个体力稍强的猴子就是王者。

早期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物质极度匮乏时,个体只顾眼前,这让人类走进了漫长而黑暗的被奴役期。在那时,人们的主要精力用在寻找食物上,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财富就是精壮的劳力,一个能力不是很高的人就可以征服全社会。

只有技术进步,把个体的精力从每日的物质需求中解放出来,群体在面临压迫时才可能出现反抗。所以群体产生一致行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个体可以暂时放弃眼前的事务,而从生存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每一个个体对生存的压力都有感受。统治者的压迫使被压迫的群体感到生存艰难,不推翻这样的社会制度,群体将无法生存或很艰难地生存,这样一来,群体的一致行为才能够产生。

所以要想使无识别边界的群体能够获得一致的行为,除了受到威胁外,还必须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群体能够获得一致的认识或思想。通过教育和宣传使群体中的个体有较为一致的思想认识,也可以使群体获得一致的行为。

同时,还必须鼓动和组织他们建立一个可以识别的边界标识,使这样的群体成为一个可以识别的组织,使群体成员对这个标识有认同感,并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可以发起一致的群体行为。这需要提出一个明确的口号,也就是一个可以让大众有强烈认同感的主导思想。主导思想的变化引导着社会大众的行为方向。

这种一致的行为就是要改变既有的二八社会格局,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改写了原来属于社会上层的20%的构成,使那些领导80%产生一致行为的人成为新的社会顶层,他们以改变原来80%的生存困境为理由,达到了推翻原社会格局的目的。原先制约80%的社会制度被改写,使得社会大众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这就是社会的进步。但依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格局,同样会因为个体的生存努力而形成新的二八社会格局。于是新一轮的群体仍然面临困境,那么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新一轮的二八格局轮换就会再次上演。

个体在参与社会竞争时,为了扩大竞争的力量,使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他们也会以自己为中心来扩大自己的团队,如家庭。个体不再一个人参与社会竞争,而是以一个组织为单元参与社会竞争,这增加了个体在社会竞争中的力量,使个体能够在竞争中取得好的成果。人与人之间天然具备的关系使人类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如家庭、家族、村落、民族、国家等。个体在社会竞争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群体带入社会竞争,所以完全独立分散的社会大众也是不存在的。在人类的早期,可能存在着相当独立和分散的社会大众的情况,如猴群。但随着社会竞争变得激烈,不同的群体就作为一个单元参与到了社会竞争中,个体在竞争中的作用就逐渐弱化了。

为了便于区别,我们将这种有识别边界的人类群体称为团体。团体或是因先天因素组成的,如地域、肤色等,或是因后天因素组成的,如信仰、兴趣等。这些团体的划分就像数学中偶数和奇数的划分一样,尽管是数目的集合,但不同集合的性质是不同的,不同的团体受其自身性质的制约。任何一个团体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参与社会的所有活动中。

一个团体干涉不了别的团体的事务,即使是政治团体也是如此,它的成员无法自由发表言论,如果发表了与团体不一致的言论,就会被视为奇怪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多了,这个政治团体也必然会分裂。就像数学协会的人不去讨论文学协会的事一样,团体的性质决定了团体在社会竞争中的目标,它不可能抛开自己成立时的原因和信仰而为了所有的目标去争斗。因此,某个团体也只是在某个方面起到作用,而不是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竞争,而且这些团体的人的其他方面的需求还得依靠其他团体的努力去获取。所以团体的言行有与团体性质相符合的需求,这也是团体的局限。

社会的竞争中存在着无数个体和不同的团体,其中团体可能是少数人利益的代表,参与社会竞争的目的是让本团体壮大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团体就如同个体一样参与竞争,它表达自己单一的诉求,当然团体的成员也会因团体的发展壮大而受益。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竞争局面,既有个体,也有团体。还有如家庭一样的小团体,这样的小团体完全是代表个体利益而参与竞争,当然也有大一些的团体因团体自身的性质而产生独立诉求来参与竞争。

无论是分散的个体还是团体,其竞争的状态依然是分散和相互独立的,只不过如果有太多团体的力量,就会影响竞争的格局和结果。社会大众的竞争就像布朗运动一样,毫无规律可循。在社会大众的竞争中,团体力量的对比可以改变竞争的结果,没有必要去发动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竞争,只要把竞争的主导力量组成团体即可完成。所以,近代社会以来,社会的改革多于革命。如果以后社会中某部分人的利益被忽视了,他们可以成立团体来诉求自己的利益,在和平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他们的目的。

当然,在人类历史中,也有另一种群体行为一致的情形,如遵守法律和教义,这些被动受制的个体也可以形成一致的社会行为。社会法律禁止个体之间相互抢掠、偷盗,这样群体才去进行物品交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样的群体行为不是本书所要特别说明的,这两种群体行为的形成就像是个体行为的副产品一样,没有讨论的意义,但要在这里提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