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时代的“红色精神”

改革开放时代的“红色精神”

时间:2023-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张家港,人民群众一致认为,秦振华同志是张家港精神的重要倡导者,也是最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张家港精神是苏州率先发展精神的典型,是苏州三大法宝之首。
改革开放时代的“红色精神”_对苏州“三大法宝”的再思考_观察与思考:苏州发展现实问题研究

在30多年、恢宏壮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苏州形成了具有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主体的“三大法宝”,全国闻名,这是苏州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改革开放时代的“红色精神”,生动体现了苏州共产党人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敢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矢志不渝团结和带领苏州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风貌,有力诠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一、苏州“三大法宝”的形成发展和内涵实质

(一)张家港精神及其“拼搏率先”的精神内核

张家港精神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1月,秦振华出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审时度势,大胆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项项工作争创一流”的“三超一争”新思路。[1]这一思路描绘出了气势恢宏的发展愿景,并且很快在决策层中达成共识。这种自我加压,向强手挑战,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的大无畏气概,振奋广大干部群众,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张家港人敏锐意识到新一轮发展机遇就在眼前。怎么办?以秦振华为首的市委班子认为,经济要腾飞,思想必先行,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头脑,着力塑造和弘扬反映时代特点、体现区域特色、富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他们以此为契机,在总结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这是从拼与抢的实践中凝聚和升华起来的精神。张家港精神契合了人民群众改变现状的呼唤,又是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战斗号角,张家港就此进入一个爆发式发展阶段。从当年“苏南的苏北”,到迅速晋级全国百强县,再到荣获国家级以上荣誉170余项,张家港精神成为“率先”的“精神品牌”。

在张家港,人民群众一致认为,秦振华同志是张家港精神的重要倡导者,也是最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张家港正是因为有秦振华这样的一批能人,才带出一支思想过硬的干部队伍,也正是有这样一批干部队伍,才能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凝聚起来,汇作推动创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张家港精神反映了张家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和执政富民的崇高理想,显示了张家港共产党人不甘落后、敢争一流的高昂志气,也生动地诠释着张家港共产党人决策果断、抢抓机遇、争作奉献、勇当率先发展先行军的担当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张家港的具体体现。

综上,张家港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解放思想、顺应形势、率先发展、创优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奋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以民为本、甘于奉献的公仆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团结拼搏、齐心创业的团队精神,其灵魂是拼搏率先。

张家港精神是苏州率先发展精神的典型,是苏州三大法宝之首。张家港的发展恰是苏州发展的“全息缩影”。苏州从一个山温水软的江南小城,到中国的大工业城市;从一个以园林著称的后花园,到中国引进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前沿热土,小苏州变成大苏州,老苏州融汇洋苏州,每一次发展与跃升,都有拼搏率先之魂在昂然引领。拼搏率先发展,已经成为苏州前行的主旋律。可以说,张家港精神是新时期苏州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江苏“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昆山之路及其“开放卓越”的精神内核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昆山之路”,率先达到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今日昆山,被誉为中国百强县之首,是江苏率先发展的一个典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然而,就在并不那么遥远的1985年,昆山GDP仅7.9亿元,居全省第19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块洼地。[2]昆山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自强不息铸就了昆山之路。

回顾历史,“昆山之路”一路走来,不断带来生机和转机,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20世纪80年代,“昆山之路”开始了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第二,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前后,“昆山之路”步入开创阶段,昆山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的机遇,以超凡的胆魄自费创办开发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逐步到位”的自费开发之路,适时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他们借梯上楼,借势发力,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上海一些国有企业和“三线”部分军工企业引到昆山,从而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开放的大门从此打开,实现了“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第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昆山之路”进入拓展阶段。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昆山“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开放不放松”,强化“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的理念,作出“主攻台资、巩固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并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功能园区、完善亲商安商富商的各项措施,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大规模引进台湾IT产业,并由分散发展向各类园区聚合。昆山经济开始进入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第四,党的十六大后,“昆山之路”处于提升阶段,这个阶段的昆山,坚持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外资与民资竞相发展,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经过全市上下三年多的共同奋斗,率先实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之路,呈现“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第五,党的十七大以来,“昆山之路”处于提质阶段,呈现“大转强”的发展新趋势。这一阶段,昆山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转型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他们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全面增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城乡一体、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七大领先优势”,不断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奋进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

总的来说,昆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以自费开发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

这条路具有丰富内涵,概括起来,昆山之路,就是一条率先争先、创新之路;是一条开明开放之路;是一条自主自强之路;是一条合心合力之路;是一条符合当代实际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这条路催生了“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昆山精神,而这种昆山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昆山之路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以创办自费开发区为起点,与时俱进,与日俱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在江苏和全国树立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样板。

(三)园区经验及其“圆融共赢”的精神内核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5月正式启动,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25万。1994年到2004年的第一个十年,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实力与开发前1993年的苏州市基本相当。十年再造了一个苏州!第二个十年,即到2014年,园区的经济实力将与2003年的苏州市相当,又再造出一个新苏州!园区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是对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20年来园区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为各级各类开发区乃至全国各地展现了一条清晰完整、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为什么园区起步比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起步晚了整整十年,但确能大手笔高起点弥合了这十年时空之差?归根结底,在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苏州园区虚怀若谷地吸收一切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化西为中,化人为我,在和谐、融合中汲取新的发展力量,孕育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园区经验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园区经验酝酿阶段。1994年5月,园区首期开发启动。在这一阶段,形成配套的体制机制,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组建了市场化的开发主体,培植了专业的招商网络,更为可贵的是,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园区创业之初,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并不好,很多人是抱着实现理想与价值的想法投身园区开发建设。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很少有休息日,在热火朝天的开发实践中,园区人养成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工作作风,正是依靠这种作风,园区人创造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率,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业绩,逐渐形成了推进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为园区经验的形成酝酿了精神要素。

二是亲商理念生根开花阶段。迈入21世纪,园区进入中方控股、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最为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亲商理念在园区生根开花结果。亲商理念是开放融合的产物,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精髓,系统学习借鉴新加坡“亲商”理念,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园区的成功之笔。园区人经过长期的磨合与实践,将亲商理念概括为“开放融合、尊商惠民、创新创优、和谐共赢”的政府理念,并结合实际借鉴新加坡经验,相继编制了80多项体现园区特色、与中国现行体制相衔接、与改革方向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用一整套规章制度把来之不易的“思想观念革命”成果规范下来,延续下来。这些制度规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勤政廉洁的政府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各个领域。

因此,亲商理念是政府地位和角色的转变,是思想观念革命中最深刻、最艰难的一次突破。亲商理念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园区人把“亲商”拓展到“富商”、“安商”、“便民”。从亲商的服务内容上来看,从原来办证一条龙服务拓展到为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再到为投资者提供医院、学校、银行等生活方面的配套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从外资拓展到一般意义的民资,从为外来投资者服务拓展到为创业者服务,从“亲商服务”拓展到“便民服务”;从区域上来看,从工业园区拓展到全市所辖范围,拓展到整个政府机关;从服务层面上来看,从观念、服务方式延伸到体制上,实现了“亲商制度化”。一句话,亲商理念把政府、工商业和人民利益三者有机统一,通过发展工商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事实表明,亲商理念是基层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立身法宝,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接轨国际市场,掌握国际惯例的现实选择。而以亲商理念为主体的园区经验,就恰恰是结合国情、接轨国际、博采众长、创新融合的结晶。

三是园区经验锤炼丰富阶段。2004年,顺应园区发展所呈现的外向开放、多样性、包容性,园区经验被进一步拓展提升锤炼为“借鉴、创新、圆融、共赢”[3]。“借鉴”是高起点自主学习,“创新”是高目标自主探索,“圆融”是高品质结合统一,“共赢”是高效益共同发展。其中,“借鉴创新”是园区开发的模式与精神,包含学习借鉴、开拓创新、致精求美、不断取人所长、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意境;“圆融、共赢”是园区发展理念与追求,包含开放融合、亲商为民、利益统筹,突出创业和谐、区镇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此后,园区围绕转型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统筹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更大跨越,使园区成为高科技企业集聚的一方热土,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如今,园区的国际理念、本土实践为全国开发区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样板,开启了从“输入型现代化”走向“辐射型现代化”(从2002年开始,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跨区合作项目,将园区经验辐射全国)的宏伟历程,她所涵盖的融东西方价值追求为一体的智慧必将具有世界意义。

二、苏州“三大法宝”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魅力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一)苏州“三大法宝”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与魅力

苏州“三大法宝”昂然引领了苏州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张家港凭借“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张家港精神,把一个发展基础薄弱的“苏南的苏北”带进了中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前三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全国闻名的文明城市[4]。昆山以自费开发为起点,以外向型经济集聚全球资源与要素,以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引领昆山从“基层小六子”跃升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首,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被列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中国区域发展的样本,收入世界银行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开发建设的专门教材。苏州园区在短短二十年间,虚怀若谷地吸收一切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化西为中,化人为我,在创新、融合中汲取新的发展力量,孕育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用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变为各级各类开发区乃至全国各地展现了一条清晰完整、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其实,“三大法宝”就是苏州率先发展精神的“全息缩影”。今天的苏州,以占全国不到0.1%的土地、0.7%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2%的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全国1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和到账外资[5],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发展前列,经济发展、开放创新、城乡一体、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领跑全省全国,已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

在此伟大发展历程中,“三大法宝”昂然引领了苏州每一次发展与跃升,成为苏州发展的一个重大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苏州在乡镇企业时期形成了“张家港精神”,在开发区建设中形成了“昆山之路”,在新世纪初形成了“园区经验”,可以说苏州“三大法宝”顺应时代发展孕育而成又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始终引领了苏州走在时代前列。

引领苏州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大法宝”代表着苏州精神,汇聚着苏州力量,坚实地开辟了苏州之路。因此,苏州“三大法宝”是我们深刻解读苏州总是能够率先全国而不断发展、总是能够超越自我而不断创新、总是能够正确选择更高目标而勇往直前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真理性的一把钥匙;更是我们深刻认知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一把钥匙。

(二)苏州“三大法宝”生动演绎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像秦振华、沈文荣、常德盛那样的共产党人,他们既是苏州“三大法宝”的缔造者,又是“三大法宝”的模范践行者,他们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党的事业,勇于担当,勇于奉献,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业创优,奋发有为地团结和带领基层人民不断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有力诠释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党性如何体现?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期待的好干部?主要体现在:

1.共产党人要有“坚持向先进看齐,主动向强手叫板,样样工作争一流”的争先进位的事业豪情

张家港,昔日“苏南中的苏北”;昆山,昔日基层“小六子”,为何能逐步成长为今日走在全国前列的先锋?为什么园区起步比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起步晚了整整十年,但却能大手笔高起点弥合了这十年时空之差?首先靠的就是这些地方党员干部对事业的豪情,始终有着一种敢为人先、敢争一流的高昂士气。靠着这种事业豪情,张家港拿到了全国文明城市等8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园区人创造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率,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业绩,昆山争第一,创唯一,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基层也因之领跑江苏、领跑全国。

2.共产党人要有“守土有责、舍我其谁、责无旁贷、争相贡献”的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苏州自古就有敢于担当的传统,曾有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新时期,张家港大胆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项项工作争创一流”的新思路;昆山提出勇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苏州提出做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为全省、全国现代化建设继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做出新示范。正是这种强烈的政治担当品格,驱使苏州总能够率先全国而不断发展,总是能够超越自我而不断创新,总是能够正确选择更高目标而勇往直前。

3.共产党人要有“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当敢干”、“咬定发展不放松”的团结拼搏的实干精神

昆山开发区起步时,一没政策、二没资金、三没人才、四没技术,但昆山人凭借敢为人先,艰苦卓绝的拼命实干自费创办了开发区;园区创业之初,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并不好,但园区创业人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没有休息日,热火朝天搞开发;当年张家港干部群众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奋不顾身向前冲。更为重要的是,虽然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一棒传一棒,但领导工作始终坚持连续性、开创性,使“三大法宝”在接力中加速,在加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体现了苏州共产党人薪火相传、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4.共产党人要有“高起点自主学习、高目标自主探索,开拓创新闯新路”的改革创新的时代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州的生动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创新是苏州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期苏州率先发展的鲜明特色。30多年来,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到创办开发区、壮大开放型经济,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都有苏州率先改革创新的身影。正是由于苏州勇于高起点自主学习,高目标自主探索,始终超前谋划新的改革开放思路,通过改革闯路径、开放拓空间、创新求突破,从而不断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赢取了发展先机。

5.共产党人要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的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苏州发展离不开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苏州共产党人。这其中,有40多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创造“蒋巷奇迹”的常德盛书记;有把昔日沙洲县最小最穷的村子发展成“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的吴栋材书记;有靠2万元贷款、8根绣花针起家,把一个村办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35亿元现代企业集团的钱月宝书记;有17年执着奉献,树起外企党建“红色地标”的昆山沪士电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惠芬[6]……他们一个个坚定信念,始终满怀对苏州人民的深厚情感,胸怀建设苏州的崇高责任,把百姓的冷暖贴在心窝,将苏州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秉持“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等执政为民、执政富民理念,为维护、发展好苏州人民利益全心全意、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2]王荣主编:《基层精神 “三大法宝”的价值与升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施艳燕:《20年园区经验:借鉴为创新圆融求共赢》,《苏州日报》,2014年10月26日。

[4]中国张家港·首页·走进港城,http:/www.zjg.gov.cn/home/infodetail/?InfoID=c1a3b4d8-6b5e-4edc-b125-1f5fe4b84696。

[5]《苏州模式对改革开放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0月28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081028/11065439147.shtml。

[6]陈震欧:《树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苏州日报》,2013年12月25日。

【注释】

[1]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精神资源,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苏州市委党校近两年来,以“三大法宝”为党性教育教材开发党性实训课程,引导学员深刻思考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党性如何体现?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期待的好干部?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本文为作者课程开发时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