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与广西代表团代表共商国是,共话发展。“自治区去年取消下放调整168项行政审批事项。”听到陈武代表介绍简政放权的成效,总书记追问:取消多还是下放多?放到地市一级后还继续放吗?陈武回答:根据实际需要,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总书记强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
在2013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庄严承诺:要把国务院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未来5年内精简掉1/3,专家们算过账大概有560多项。
那么,总书记和总理为什么如此关注简政放权呢?
(一)为什么一定要“简政放权”
一个国家的发展依靠什么?靠资源、靠人力、靠政策、靠创新、靠投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发展,首先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简政放权,有利于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的改革,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然,简政放权,绝不是放弃或削弱政府作用,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简政放权,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仅有1万多人,现有的世界一流科学家数量仅有100多人,仅占世界总数的4%。从国际影响力来看,国际权威机构评选了300多名对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国入选的科学家只有3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我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还落后于印度。[1]简政放权,就是要破除我们在人才管理和科技研发方面的一些旧的条条框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
第三,简政放权,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才能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放的放出去,才能进一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第四,简政放权,有利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简政放权,向社会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激发出社会创造力。
(二)2014年,简政放权进入快车道
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
2014年,在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21次提及简政放权。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下放审批权限,将对生产企业退税工作全部下放到所在县(区)审批,有条件的地方经批准后可将外贸企业退税审批一并下放。
2014年12月1日,国家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投入运行,2015年1月1日正式运行。全委13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受理,统一接收、统一答复。
2014年,一些省份的权力清单减掉了近七成。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中,人民银行、外汇局和银证保三会积极落实中央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的管理理念,把该放的权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取得了较好效果。2014年,广东省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9项,制定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等。2014年,浙江省级实际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从1266项减少到32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2014年,“瘦身”后的包头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269项缩减到4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85项减少到40项。
简政放权,成为撬动中国全面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支点。
(三)简政放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中曲折前行的。简政放权也是一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修福金就这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落实包括简政放权在内的改革措施过程中存在“三不沾”现象,即一部分顶层设计定的方案、部门制订的方案、基层实施的方案互相脱节,一些地方部门观望情绪重,改革推进难度增大。与此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有部分地区和部门搞政策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不落实,出现“上焦、中温、下凉”的现象。
有学者指出,“自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至今,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528项,占原有总数的80%多,各地区也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八成以上。但目前国务院部门仍有900多项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则多达近万项。众多的审批项目,把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给预先框住了。上个企业项目,要跑十几个、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章。甚至投资一个几十万元的小项目,也得从几千里外跑到北京来审批。这种时间浪费、成本增加,严重挫伤了主体创业的积极性。”[2]还有人在某地级市和某县级市做了问卷调查,在“您认为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哪个主体”的六个选项中,选择“地方职能部门”的占49.0%,选择“地方各级政府”的占28.3%,二者相加占到了77.3%。[3]另外,简政放权后,还有很多官员出现了懒政怠政、消极怠工的现象。老百姓说,过去给好处办事,甚至拿钱办事,现在不敢要好处了也不要钱了,但是也不办事了。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受不到简政放权带来的好处了。
(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出在简政放权本身上。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有的是利益冲突问题,有的是政策执行问题,等等。对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区别对待。
说到底,“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在市场管理方面,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真正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那些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坚决杜绝懒政怠政、消极怠工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都要建立起推进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机制,为市场发展营造氛围,为企业发展创造空间,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