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每每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首先想到或提及最多的一个名字当属“晋察冀”了。为什么晋察冀根据地影响如此之大?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更因为它被毛泽东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毛泽东的著作里多次提到晋察冀这个名字,著名的篇章《纪念白求恩》里就讲到了晋察冀。那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创建壮大的呢?
五台分兵,聂荣臻临危受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不断向华北增兵,由7个师团增加到12个半师团。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虽然有七八十万军队,一些爱国官兵也曾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最终没能阻止日军的进攻。气焰极为嚣张的侵华日军,在轻取平津之后,以大约30万兵力,兵分三路,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长驱直入,妄图“速战速决”,叫嚣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并同时致电蒋介石,表示全体红军将士愿“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到8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开赴华北战场。
当时,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三个师约四万六千人,鉴于民族危机严重,部队未待改编就绪,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增强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平型关大捷之后,一一五师转移到五台山脚下休整。这时,侵华日军凭借他们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猛攻山西战略要点娘子关,眼看太原危在旦夕。一一五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兵分两部,一部开辟晋西抗日根据地;一部留守五台,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立即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所谓晋察冀,晋,就是山西省;察,是察哈尔省(旧省名,首府是张家口);冀,就是河北省。晋察冀,就是这三个省交界,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的大片地方。晋察冀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张家口等敌人的战略要地。但是,要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也有相当多的困难,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挑选一位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工作的干部来领导。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由聂荣臻来担此重任。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又到苏联学习。他于大革命时期回国,曾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并且曾在中共顺直省委担任过组织部长。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他在英勇善战的红一军团担任政治委员,带领红一军团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武装斗争经验和卓越的组织才能。领导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是最佳人选。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一年,他38岁。
聂荣臻率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机关,由山西五台向河北阜平进发
孤悬敌后,八路军依靠群众发展壮大
七七事变后,晋察冀地区陷入一片混乱。各县的国民党政权机构完全瓦解,政府人员逃散一空;土匪遍地,兵痞流氓纷纷结伙抢劫,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加以日军的烧杀掳掠、汉奸的敲诈勒索和造谣惑众,晋察冀人民惶恐不安。而八路军当时所留的兵力只有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不完整的两个连,总共3000人。他们的周围全都是正在势头上的侵华日军。同时,地方上的混乱,给部队的后勤供应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时至初冬,八路军战士还身着单衣单裤。如此单薄的兵力,如此复杂的局面,孤悬敌后的这支部队恐怕连生存都是个大问题,又谈什么开辟根据地呢?
而此时,不仅是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还包括全国各地的抗日队伍,都在密切关注着晋察冀,想看到底能不能在日军横行的华北腹地站住脚。如果可以,那将极大地增强八路军在其他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信心,同时也可以使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关于抗日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成为现实。
杨成武所部通过长城隘口情形
受命于极度困难之际的聂荣臻鼓励他的战友们说:“只要我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千方百计地扩大人民的武装力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更看到了有利的条件:日军正集中力量长驱直入,后方相当空虚。晋察冀部队就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大刀阔斧地发展力量,很快站稳了脚跟。他们兵分几路,开辟根据地。一路是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11月初光复涞源,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冯家沟伏击战,歼敌100多人,乘胜收复了灵丘、浑源、蔚县、阳原、易县等县城,打开了晋察冀边区北部的局面。一路是赵尔陆率领的军政工作团和少数部队,在晋东北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打开了晋察冀边区西部地区的局面。一路是王平率领的地方党工作团和刘云彪骑兵营,以阜平为中心,在冀西的曲阳、行唐、完县(今顺平县)、唐县等地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起若干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使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腹地逐步形成。还有一路是周建屏、刘道生率领的工作团和小股部队,活跃于正太路以北的山地。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在平山组建了以平山子弟为主的“平山团”,并在井陉、获鹿(现石家庄鹿泉区)、正定组织起若干游击队,打开了晋察冀边区南部的局面。
在八路军工作团开辟地方工作的过程中,中共地方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开辟根据地。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他们积极组织起来,搜集国民党溃军扔下的枪支弹药武装自己,游击队、义勇军、自卫队和各种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成长起来,八路军主力迅速扩大到7600余人,晋察冀的游击区域也急剧扩大。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为了使指挥机关处于适中位置,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由五台迁驻河北阜平县城。不久,晋察冀省委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为书记。各地区党的特委和县以下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至此,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
黄敬
成立政府,根据地实现党、政、军令统一
宋劭文
聂荣臻率晋察冀军区到阜平前就考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除发展武装力量之外,还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国民党的旧政权垮了,只有建立起新的抗日民主政权,才能安定人心,如同竖起一面大旗,使人民群众和各种抗日力量聚集在这面大旗之下。经请示中央批准,他一到阜平就与五台县县长宋劭文、盂县县长胡仁奎以及冀察两省的有关人员座谈,商量成立全区政权机构问题,并于12月5日在阜平县城挂出“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筹备处”的牌子。宋劭文是筹备处成员之一。
当时,宋劭文的公开身份是阎锡山任命的山西第一行政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为使边区政府得到国民党和阎锡山的批准和承认,以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宋劭文根据党的指示和聂荣臻的意见,就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一事接连给阎锡山发了7封电报,但仍然“泥牛入海无消息”。后经胡仁奎提醒,又给阎发去了符合他心理的第8封电报。大意是,边区政府9名委员中有5人是山西人,而且正副主任都由山西人担任,并说明这不但对抗战有利,而且能为山西扩充地盘。这一招果然“灵验”,阎锡山12月中旬复电,同意筹建晋察冀边区政府,并说还要代为呈报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在边区政府成立不久,阎锡山就转来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于1938年1月31日批准成立边区政府和各项人选的电报。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第一高小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14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有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代表以及五台山和尚喇嘛的代表,他们代表着边区上千万民众。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区的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主工作等各种决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刚成立时称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国民党政府1月底批准后即去掉“临时”字样)。聂荣臻、刘奠基、吕正操等人当选为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宋劭文、胡仁奎分任正副主任委员。聂荣臻还在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使得全区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了统一,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开始稳定。在初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青救会、妇救会、农会、工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
至此,整个晋察冀边区达到了党、政、军令统一。同时,这也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华北敌后诞生了。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关于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的报道
粉碎围攻,模范根据地巍然挺立敌后
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大大振奋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精神,各分区的部队,四处袭扰敌人,切断交通线。侵华日军为了保证其后方和铁路运输的安全,在军区成立仅半个月之后,就调集了两万多兵力,分八路围攻晋察冀,企图把根据地扼杀在摇篮当中。当时,军区新组建的部队,除一部分骨干力量之外,大多数都没有作战的经验。但是,战事紧迫,这些刚刚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由骨干力量带领,匆匆奔赴迎击敌人的战场。
面对敌强我弱的战势,对游击战有着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的聂荣臻指挥若定。他根据掌握的敌情,分析侵华日军这次围攻主要是想压迫晋察冀部队向深山退缩,以保证他们交通线的安全。但考虑到敌人对地形并不熟悉,肯定不敢贸然深入根据地中心,于是聂荣臻电告各个军分区,把有经验的部队安排在机动位置上,然后依靠新组建的游击武装对付敌人的围攻,消耗、削弱和疲惫敌人兵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晋察冀军民连打了几个胜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用品,敌人除了占领了根据地边缘的几座县城之外,别无所获,不得不全线撤退。
1937年11月至12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示意图
毛泽东手迹
首度交锋,日军便深感晋察冀根据地的实力已经大大超乎了他们的想象。之后,侵华日军多次调集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和“围剿”。1938年9月,日军在实施“中攻武汉,南取广州”计划的同时,决定“北围五台”,调集了5万兵力,分25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进攻,妄图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在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和其他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经过48天激战,毙敌少将团长常冈宽治以下官兵5300余人,粉碎了敌人围攻,保卫了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2个政治主任公署、3个专署、72个抗日县政府和1200余万人口的宏大规模。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在致聂荣臻等人的慰问电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这份慰问电充分肯定了晋察冀边区各方面的斗争成就,也是晋察冀被称为“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最早由来。
这年11月,聂荣臻就晋察冀创建一年来的斗争情况,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详尽而系统的报告。毛泽东看后认为很有意义,要聂荣臻补充修改后出版。毛泽东亲自题写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为此书作序,热情肯定并推广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经验。“模范边区晋察冀”从此声名远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