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土地制度大变革

实现土地制度大变革

时间:2023-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土地制度的变革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已迫在眉睫。全国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工委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7月17日上午,刘少奇宣布:全国土地会议开幕。
实现土地制度大变革_燕赵党旗红: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土地制度的变革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在根据地内实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当抗日战争来临之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阶级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把土地政策转变为“双减双交”即“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由刘少奇主持起草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在解放区内实行“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各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普遍改善,革命热情高涨,掀起了参军支前运动的高潮。但《五四指示》因受到历史条件制约,解决土地问题有着不彻底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地主特予照顾,允许地主得到较农民为多的土地财产,富农的土地财产原则上不动等方面。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已迫在眉睫。

全国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

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工委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5日,出席全国土地会议的各解放区代表110余人,全部到达中央工委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中央工委召开土地会议预备会,决定于7月17日正式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同时成立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康生、彭真为常委的22人会议主席团,并设立会议工作机构秘书处,安子文为秘书长。

会场设在西柏坡恶石沟边的打麦场上,场内稍高的土台子上放了两张条桌和几条长凳作为主席台。场内的空地上搭起一个布棚,遮挡着酷日。整个会场连个会标都没有,更没有任何扩音设备,可以说是“寒酸”得不能再“寒酸”了。但就是在这“寒酸”的会场上,却聚集了中国共产党的众多高级干部,而召开的是彻底打破中国几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历史性会议。

刘少奇站在条桌后面主持会议,而另一张条桌后坐着的是两名记录员。朱德将一把木椅当作桌子,坐着的却是一块石头。大会给每个参加会议的代表都发了一个小凳子,开会时带来坐,散会后带回去,由自己保管。

7月17日上午,刘少奇宣布:全国土地会议开幕。他说:“《五四指示》发出一年多来,许多地方已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但在某些地区,在若干问题上,《五四指示》已经不够。会议的任务是要从土地问题出发,讨论一切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更有改进。”朱德也在开幕会上讲了话,他说:“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在农村,主要是代表雇农和贫农的利益。要使每个党员都懂得这个道理,并要实行。军队是革命的主力,要认真学习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会场上有100多名会议代表,他们中有董必武、康生、彭真、林伯渠、聂荣臻、叶剑英、薄一波、廖承志、邓颖超、刘澜涛、罗瑞卿、吴玉章、徐特立、安子文、冯文彬、钱俊瑞、康克清、田家英、陈伯达、谢觉哉、毛岸英、李雪峰、赵振声、刘秀峰、杨耕田、黄敬、黄钟、徐斌、刘火、赖奎、曹轶欧、张月霞、张东岳、梁雨晴、凌云、赵德尊、王伯谨、岳胜、陈一凡、卫之、李林、赵锡奎、章云、阎达开、王逸群、韩东征、李守喜、李兴、孙敬文、赖若愚、赵时真、任富达、赖大川、郭钦安、刘尚文、王竞成、刘植岩、蒋毅、吴德峰、阎子元、张云生、张庆春、王振海、张子善、郝化村等,列席旁听会议的有任清达、石英、谭嗣源等。

会场虽然简陋,但在会务人员精心安排下,代表们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早饭是米粥、馒头、油条、麻花、烧饼、各色小菜,中、晚饭加菜,鱼、肉俱有。晚上还组织了一些文艺活动:有晋察冀军区火线剧社的演出,有石门等地来的京剧演出,还放演电影。虽然是酷暑高温,但会议日程安排得非常合理:清晨6点开会,8点在会场吃早饭,然后继续开会到11点;下午三四点开始分小组讨论。会议召开时,正值刘少奇身体不适,但他并没有接受毛泽东让他安心休息一个月的劝告,而是一直坚持在会场。在和代表们座谈讨论时,他一直抱个暖水袋捂着肚子。他让卫士李长有去通知代表们来座谈时这样叮嘱:“跟代表们说话要客气,不能和下命令一样。就说,少奇请你们到他那里去坐坐。”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7日至8月下旬,主要是由各解放区代表汇报土地改革的情况,总结交流经验,检查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二阶段,从8月底到9月13日,主要讨论土地改革的政策,制订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研究结合土地改革进行整党的问题。

在充分听取汇报、讨论、酝酿后,9月13日,刘少奇在大会作了总结报告。刘少奇的总结报告详细分析了前阶段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他指出,《五四指示》发布后的一年多来,各解放区都进行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地区不彻底,即使是比较彻底的地区也还有若干毛病。土地改革不彻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指导土地改革的政策不彻底。《五四指示》实现了从减租减息政策到“耕者有其田”的转变,但是,这个指示是适合当时过渡时期特点的带过渡性的政策。现在党与群众的思想准备成熟了,形势成熟了,应当适时地提出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第二,党内不纯。这是土地改革不彻底的基本原因。党内不纯的情况不改变,就不可能彻底完成土地改革的任务。第三,官僚主义。主要有两种官僚主义,一种是“雷厉风行”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另一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官僚主义。最严重、妨碍群众最大的,就是那种“雷厉风行”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

关于政策问题,刘少奇指出,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更要注意团结中农。抽了中农或富裕中农的土地,要设法在别的方面予以补偿,设法团结他们。对待不同的地主,地主与富农,旧富农与新富农,在实际执行中应当有所区别。党和政府要照《中国土地法大纲》宣传,不要大事宣传打乱平分,还是用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办法好。要注意保护工商业。关于整党问题,刘少奇指出,土改政策不彻底的问题解决了,整编队伍就成了首要关键。整编队伍的方法,主要是“思想打通,组织整顿,纪律制裁”。对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分子要清洗;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自由主义要进行思想斗争。党内思想斗争以反右为主,防止“左”倾。整党分两步,先是由上而下,思想打通,组织整顿,纪律整顿;土地改革之后,由下而上地整上来,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把党的经常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关于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刘少奇指出,一切领导,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都要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离开群众路线,党的政治、组织、军事及其他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确路线。刘少奇还就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问题指出,方针政策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贯彻执行。这次会议决定的政策,可以全部适用于比较巩固的解放区。在特殊地区、游击区、战区和新区,可以特殊一些,务使适合于当地的环境,不能机械执行。

刘少奇在总结报告的最后,深刻阐明了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他指出,土地改革搞彻底,群众发动好,力量是无穷尽的。实行土地改革是争取爱国自卫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

会议根据“彻底平分土地”原则,制订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由时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廖鲁言主持起草),其中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共16条,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彻底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二是规定了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关。三是规定了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和分配财产的办法。四是规定了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的土地、财产所有权。五是规定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六是组织人民法庭,保障土地改革的实施。

河北阜平县易家庄的农民在墙上书写《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正式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公布以后,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热潮。

迅猛掀起,解放区土改运动进入高潮

全国土地会议及时总结了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土地政策,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战斗纲领。这次会议对深入发动农民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1947年底,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彻底摧毁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晋察冀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但是,这次会议也存在一些缺点。会议确定的“平均分配一切土地”的方针,助长了农民群众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再加之没有制定完备、细致、具体的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土地改革中侵犯中农利益和破坏工商业的问题。会议对前段土地改革不彻底的问题和党内组织不纯、思想不纯的情况,估计得过于严重,而对于已经出现的“左”的倾向却注意不够。这些缺点,是此后一段时间里各解放区在土改和整党工作中发生“左”的偏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共中央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1947年12月,毛泽东发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8年1月,任弼时发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都对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左”的偏向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些都使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更加完备,土地改革运动更加健康地发展。

分得土地的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横幅

到1948年夏,在冀中区和北岳区除边沿村外,已有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热河地区有80%的地区农民分得土地240万亩;冀南、冀东等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分得了土地和财产。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广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在解放区,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各地农民将大批的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还组成了人数众多的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使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