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6月开始,国民党政府无视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强烈意愿,悍然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河北战略位置重要,是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地区之一。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实现彻底翻身解放,河北人民在经历民族解放战火重重洗礼后,又一次勇敢地加入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行列,他们积极参军参战、组织战勤、保证军需、拥军优属,成为坚强的后勤主力军。
全民动员,吹响支前的号角
河北解放区的支前工作是伴随着蒋介石军队步步进攻而开展的。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举进攻冀热辽、冀东解放区,继而又进逼晋察冀首府张家口,河北人民即吹响了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号角。
解放区人民做了大量军鞋送往前线
安国县支前民工团,配合部队作战英勇顽强,荣获“钢铁民工团”称号
张家口保卫战开始前夕,全民皆兵,青壮年纷纷武装起来,集中居住,加紧军事训练,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全市所有的大车户自动组织起来担负运输任务。各区也都成立了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备战工作,并组织了救护队、担架队。很多群众自动配合部队挖工事。妇女也都行动起来,为解放军做军鞋、做军衣,组织慰劳救护,参加查奸防特,维护地方治安。铁路员工取消了休假,紧急行动起来,搞好生产,还组织了自卫队、纠察队。张家口烟草公司等工厂工人自动献金,还主动到工厂加班生产。战争间隙,晋察冀边区和张家口市各界人民即组织慰问团,携带大批慰问袋及慰问品赴前线,慰问前线战士。为支援张家口保卫战,河北各地人民也积极参军参战,捐款捐物。冀中河间县有500余名青年入伍,饶阳县10天中461名青年入伍,献县、武强县半月中均有数百人参军。张家口保卫战充分展示出了军民团结一心的决心和态度。
随着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河北各区党组织迅速向广大军民发出了广泛开展支援前线运动的指示,各地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军支前。冀中的饶阳、安国、肃宁、武强、定县、安平等县各群众团体广大会员开展了“支援前线一把米”运动,在几天之内就捐献粮食6.6万多斤,捐款166万余元。广大教师、学生也踊跃投入捐献热潮。冀中八专区高小教育研究会160余人捐款26万余元,粮食2700多斤。冀中行政公署组成了慰劳总团,罗玉川主任率领慰问团携带250万余元的日用品和食品,于1946年10月4日出发奔赴平汉路前线慰问。各市县也纷纷组织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河间、任丘、献县、安平、安国、肃宁等县连续赶送前线的慰劳品价值1000多万元。保北战役中,仅徐水一县在1946年9月29日一天,就向部队支援了猪18口,牛肉120斤,鸡蛋3000余个。王家庄送白面200斤,小米300斤,木柴500斤。一区出动1800余人,230多副担架,还带着鸡蛋、柿子、香烟等冒雨翻山徒步20多里去慰问伤员。冀中各地翻身农民纷纷参军,保田保家。截至1947年1月21日,据39县不完全统计,已有3万余人参军,其中90%为翻身农民。各县普遍成立了翻身连、翻身营、翻身团和以各地名称命名的保田保家大队。
冀南翻身农民组织了随军运输队,及时把弹药送到前线
冀南行署于1946年9月17日发出“积极捐款、支援前线”的号召后,三天之内行署机关干部共捐款18万余元,其他机关、学校也积极捐款。截至10月12日,冀南全区共捐献冀钞360多万元。冀南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从1946年夏季开始至9月底,全区共有36206名青年参军,其中第一军分区6699人,第二军分区3840人,第三军分区6567人,第四军分区12500人,第五军分区6600人。这3万多名新战士,补充给第二纵队及独立第四旅19400人,其他新战士补充给兄弟部队,保障了前线作战部队兵员的及时补充。在豫北反击战等战役中,冀南地区党政军民全力支援前线。其中,龙固集伏击战后,不仅冀南区派出慰问团,各分区还专门组成慰问团到前方劳军。冀南一专区专员贝仲选带领20多人组成劳军团,携慰劳金300万元、肥皂1万条、香烟1000条,还有大批肉食品等,送到前线指战员手中。豫北作战中,冀南地区各县组织了几千副担架在前线运送伤员和物资,还组织了大量民兵和群众在前方参加战勤工作。冀南第四军分区平乡、巨鹿、广宗、新河等县参战的担架队在前线不怕苦、不怕累,紧跟部队参加作战,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因表现突出受到嘉奖。
土地改革,唤起百姓支前热情
1947年后,解放区经过整党整风和土地改革运动,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激发了群众生产的热情,于是,翻身的农民以忘我的精神掀起了支前热潮。
广大青壮年参军热情的高涨、规模之大,是从来没有过的。从1947年9月至1948年3月,冀东全区有6万多翻身农民参军。张家口地区1948年春季报名中参军人数大幅增加,赤城与龙关参军3865人,蔚县4478名,涿鹿县1000多名,并且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模范事迹。张家口地区商化康联合县二区黑沙图村李勇报名参军后,妻子嘱咐他:“你去后好好干吧,不要想家,家里的事我都能做。”由于受到妻子的鼓励,李勇又联合了四名青年一同入伍。石灰图房子村翻身农民刘虎明,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和耕牛,他正在忙着耕种的时候,听到号召参军消息,把种地的活交给他父亲去做,自己骑上毛驴就赶到农会去报名,并说:“今年分了地和牛,我一定要当兵保护咱们过好日子。”
群众的革命热情不仅表现在拥军参军上,还表现在对前方作战的积极支援上。1948年5月,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进入冀东区举行夏季战役时,冀东区有40万农民组织成8000副担架队随军作战。在1948年6月发起的晋中战役中,仅太行一专署的元氏县就出动民兵民工2075人,出动担架300多副。1949年10月发起的太原战役中,仅冀南区就组织担架3500副,民兵8个连960人,大车296辆(组成大车团),另有民工8800多人,共计29000多人,分三批先后到达山西榆次。在支前过程中,翻身农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野外露宿,还是黑夜行军,有时甚至吃不上饭,但他们的革命情绪始终高涨。尤其是在执行战斗任务时,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伤员。他们的口号是:“部队打到哪里,支前队伍就跟到哪里。”
为了保证前方作战物资的供应,翻身农民夜以继日地送军粮、做军粮、做军衣。据1949年1月5日《冀南日报》公布,3年来,冀南全区支援物资方面:现金8100余万元(冀钞),粮13256余万斤,布30434匹,大车98488辆,牲口138407头,柴2697余万斤,肥皂10000条,香烟20000余条,烟丝2000余斤,手套270万副等。在后方的妇女儿童,自动组成了慰问团,给伤员拆洗衣被,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张北县李家窑村妇女干部郑玉花、青年妇女李玉莲等3人,为伤员洗血衣200多件,老太太们亲自服侍伤员大小便。有些群众宁肯自己吃野菜、树叶,也要把小米、白面、鸡蛋拿出来给伤员吃。崇礼县驿马图等村群众,在1948年6月25日,得知察北铁骑某部开往前线与敌作战时,广大妇女主动拿着鸡蛋、食品等结队前往前方慰问。大英图村孙玉莲把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和5个鸡蛋送给了伤员。马厂村的青年妇女陈悦英手拿着鸡蛋,对子弟兵们说:“我这15个鸡蛋留着,就是慰问解放军的,请收下吧!”
倾其所有,全力支援平津前线
平津战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辽沈、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又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相比以前的支前工作,这次支前的任务可谓巨大,在这一过程中,河北人民充分发扬了“不惜倾家荡产,一切为了前线”的奉献精神。
首先是抢修铁路和公路。华北境内通往平津的铁路如平绥线、平汉线(北段)、平西线,战役前大多被破坏,修复工程甚为艰巨,但人民群众在各级支前领导机构的精心组织下,夜以继日,积极抢修。工程更为浩大的是通往平津前线上千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公路的修建。为迎接东北大军入关,修筑运粮公路,冀中八分区动员民工23万余人,修建了沧定、津保、平大、津沧、沧黄等11条公路,全长1300余华里。冀中区后勤司令部为解决水路运输,还组织了一支44000多人的破冰队,用钢钎、铁锤、凌枪、柳木锤,凿开了由安新县至杨柳青间全长268华里的冰河,使白洋淀、大清河的运粮船直达平津前线。冀东境内,东起山海关,西至平古(北平至古北口),北起长城以外的兴隆、承德地区,南至渤海沿线,主要公路干线6500余华里,截至1948年12月中旬,全部修复畅通。
铁路、公路大部分修建完工以后,为屯粮、弹,接待过往部队、民工,转运伤员、收容俘虏等,随着东北野战军大部队入关,在通往平津前线的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各地区、各级支前领导机构组织动员广大人民建立起几十个大小兵站,上百个露天仓库,上千个茶水站。其中,冀东区准备了34个供应站(大、中、小站,每站从50万斤到100万斤),另外有10个供应点。
冀东卢龙县群众抢修桥梁,迎接各路大军进军平津前线
冀东支前大车队满载军粮送往平津战役前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平津战役支前最艰巨的任务是筹集调运粮料、柴草。战役期间,参战部队上百万人,还有随军民工、马匹等,每日需用粮食、饲料300余万斤,柴草200多万斤,还有大量的副食品及武器、弹药等。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冀中、北岳、冀东、渤海各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即为平津战役筹集粮料6亿多斤,柴草8亿多斤。仅冀东区就筹集粮食2亿多斤。所筹集粮料、柴草,各村各户背扛、肩挑、驴驮、小车推,先向村里和后方仓库集中,然后分期分批用大车、火车、船只运往平津前线。仅冀中区,为往平津前线调运粮料、柴草,动用大车31万多辆,船400余只,冰床1000余只,共运粮8500余万斤,马料3100余万斤,马草4100余万斤,柴1亿斤。冀东区自平津战役开始,每天约有两万辆大车往平津前线赶运物资。截至1949年1月24日,运粮6000万斤,油盐140余万斤。交通支前队伍浩大,运粮任务繁重,困难很多。但车工们为了胜利,忍受着种种困苦,在李湘洲、肖风《奔向胜利的人民》中,这样描述道:“车工要吃饭,就地停止用自带的小锅熬粥,啃着带冰碴的饼子。要喂牲口,就从车上搬下铡刀来铡草。要休息,就露宿在街上,把被子给牲口盖上,自己在车底下或靠着牲口躺下。要行进了,在空中打着响鞭,吆喝着,紧赶着,日夜兼程,那隆隆的车声,好像山洪暴发了。长途的行进,夜以继日的行进,在风雪中行进,车工们被风沙染成土人,口内、耳内、鼻孔中都钻满了尘土,牲口的毛上结了冰凌,一天二天,三夜四夜,车工们疲惫得眼都睁不开了,尤其是夜间,这难耐的长长冬夜,有的就在车上抱着鞭子睡着了,甚至有的从车上摔下来仍是呼呼地甜睡着,等到别人发觉把他打醒,他才紧忙飞跑向前,寻找他的车辆。”
为配合部队后勤医务抢救和转运伤病员,冀东、冀热察、冀中、北岳等区,都组织了随军远征担架团。仅冀中区,就组织远征担架5100余副,21300余人,分组成191个担架连奔赴前线。又如冀东区,他们组织了270个前方担架团,青年妇女还组织了后方担架队,共计动员抬担架的民工约30万人。
在组织运粮队、担架团的同时,各地还组织民兵连,随军担负护粮、押送俘虏、打扫战场等任务。仅冀中区,就组织随军民兵16000余人。与此同时,各地区还组织起后方民兵,担负守护兵站、粮库、铁路、公路、桥梁等任务,并在交通沿线、村头路口遍布岗哨,抓捕、歼灭溃散逃敌。
河北解放区庞大的支前船队源源不断地把大批粮食、物资送往平津前线,保证作战顺利进行
各地还组织慰问团,前往部队慰问、劳军。当四野(原东北野战军)进入冀东地区,沿途城镇乡村,都扎搭松枝花彩牌楼,墙上、树上遍贴标语;乡亲们纷纷腾房子、烧热炕,敲锣打鼓扭秧歌,夹道欢迎;老大娘们端着茶水,妇女们上前赠送绣有“杀敌立功”“人民功臣”等字样的慰问袋,有的还挤到部队行列中寻找战斗功臣和英雄,给他们佩戴光荣花。沿途各村群众还向进关部队赠送慰问品。仅冀东妇女所赠送的慰问品,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大米和白面190余万斤,边币近4亿元,鸡蛋8万多个,还有鸡、花生、水果、糕点、袜子、毛巾、肥皂、牙刷等。
河北各解放区人民踊跃支援平津前线,解放军官兵十分感动。第四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在一封关于冀东支前准备工作情况致林彪、罗荣桓、谭政等电中说:“冀东是老根据地,经过长期战争,人力物力财力已相当苦……是以全力倾家荡产的精神,来准备这次支前工作。”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河北民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正是当时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拥军支前的最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