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快速完成农业合作化

快速完成农业合作化

时间:2023-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响应号召,农业互助组兴起河北省农村的互助合作历史较早。此后,河北省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织。耿长锁带头响应,他动员、组织五公村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文件指出,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目前主要是重点试办。同时还组织农民开展参观评比活动,发动个体农民、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现场比庄稼、比产量、比收入。
快速完成农业合作化_燕赵党旗红: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

河北的农业合作化从1950年开始,到1956年2月基本完成,历时六年多。在这个过程中,河北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把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业经济,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响应号召,农业互助组兴起

河北省农村的互助合作历史较早。1943年11月29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作了著名的《组织起来》的报告,号召根据地军民把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此后,河北省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织。耿长锁是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先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互助组织的。

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

耿长锁是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人。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旱灾,收获无几,加之日军经常清剿“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危难之际,中共饶阳县委响应党中央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渡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他动员、组织五公村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在没有牲口大车和农具不全的情况下,耿长锁带领土地合伙组的成员苦干巧干,历尽艰辛。为了粉碎敌人的抢粮企图,采取快收快打的方法,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亩产量超过了一般中农户。他们还利用农闲之机开展起打绳作业,为全县“组织起来,生产渡荒”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伙组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此后,合伙组也随之扩大到17户,并更名为“农业合伙组”。1951年春,这个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17户发展到18户,共82人,土地288亩,骡子7头,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1951年11月,耿长锁出席河北省首届劳模大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

解放区农村广泛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为后来农业合作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49年,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把组织互助组作为恢复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步骤加以推动,使互助合作运动进一步发展。互助组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组成,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仍为私有,各自独立经营;组员之间在劳动力、畜力、农具等方面实行换工互助。由于互助组这种合作形式,适合当时农村生产的要求和农民的觉悟程度,因此发展很快。1950年,全省互助组即达到22.5万个,入组农户93万余户,占总农户的13.6%。

虽有争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稳中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从地主手中分到了土地,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精打细算,辛勤耕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使用着传统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种。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无法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而且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富裕中农,凭借自己在资金、农具、劳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雇工或放高利贷等,发展成新富农;少数农户出卖土地,生活水平下降,土地佃租关系重新出现。在老解放区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也有不少人向往单干,觉得单干才能发财;一些富裕的农民把互助组看作是“拉帮穷人”;一部分贫困农民因为车马农具不够,希望参加互助组。因此,在土地改革后,究竟应引导个体农民朝哪个方向发展,成为需要党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当时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却产生了一场争论。

为解决是否办初级社的分歧,1951年9月,毛泽东提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为了指导合作化运动的健康发展,1952年中共河北省委先后发出了《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报》《关于加强党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政治领导的指示》等几个重要文件。文件指出,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目前主要是重点试办。试办时,要有领导,有控制,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强调办一个成一个,不出废品,有力量、有条件则办,否则宁可不办或缓办。11月15日又颁发了《河北省农业生产合作社试行章程(草案)》,明确了合作社的性质、方针、政策、措施、步骤。同时还组织农民开展参观评比活动,发动个体农民、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现场比庄稼、比产量、比收入。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上的优越性后,开展互助合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年底全省不仅基本上村村都有了不同类型的互助组,而且试办了1527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初级社既实行了土地入股、按股分红、统一经营,也注意了采取包工包产、合理分配的管理形式。这既有利于发挥集体力量,解决个体农民势单力薄的困难,又保持了农民对土地和一部分大牲畜、农具的所有权,适应农民的觉悟程度,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在办社过程中,还坚持了自愿的原则,受到农民拥护。到1953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809个,基本上达到区区有社。在试办初级社的过程中,遵化县王国藩合作社成为闻名全国的办社典型,不仅对河北的合作化进程起了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靠“三条驴腿”起家的穷棒子社

遵化县王国藩合作社是1952年10月创办的。王国藩合作社勤俭办社的经验集中反映在《书记动手,全党办社》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在1955年9月和12月两次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值得作为本书的第一篇向读者们推荐,并亲笔写了编者按。按语说:“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在办社工作中,有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冒进偏向,错误地认为“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不顾条件,盲目发展大社。这种急躁情绪更助长了区村干部建社中的强迫命令,有的村竟用“强迫登记办法”建社,用“不登记的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等言论逼迫群众入社,违反了群众自愿入社的原则。

为纠正办社中的急躁冒进和强迫命令问题,1953年1月、3月,中共河北省委先后发出《关于目前盲目发展大社的通报》《关于纠正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中的盲目冒进偏向的指示》,要求各地坚决停止发展新社及扩大合并社的工作;对已批准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要逐社审查,不够条件者,应说服群众转为小型组、社。各地按照省委的指示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停止了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并组织力量,对所有生产合作社进行了审查和整顿。当时大名县的问题最为突出。为解决大名县在办社中的急躁冒进、强迫命令问题,中共华北局、河北省委及邯郸地委“三下大名府”,成为河北省农业合作化史上闻名一时的大事。

毛泽东为王国藩“穷棒子社”写的编者按

与此同时,全省合作社经过整顿,有三分之一不够条件的合作社转成了互助组,初步固定下来3649个。到1953年6月初,部分地区盲目冒进和强迫命令的偏向基本上得到了纠正。

1953年12月,中共河北省委召开全省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后,河北省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农业生产合作社由试办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到1954年5月,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3654个发展到31496个,已大大超过原定计划。在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河北省委于7月20日召开第十一次全会(扩大),进一步要求从各方面加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在1954年冬1955年春,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从31496个发展到10万个,入社农户发展到200万户。这次会议之后,合作社发展再次出现“热潮”。到1955年12月底,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万个,入社农户达276万户,占总农户的35.45%,办社数量居全国首位。

由于合作社发展过快,一些地方违背自愿的原则,出现了强迫命令、侵犯中农利益的偏向,造成部分农民对合作化运动的抵触,有的社员闹退社,杀猪宰牛、滥伐幼树等情况大量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共河北省委于1955年春先后发出了《抓紧时间大力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加强农村各级党委对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领导的指示》和《关于集中力量整顿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整顿与巩固,坚决停止发展,并合理进行收缩。经过春夏以来的整顿,全省90%以上的合作社已经巩固,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安平县南王庄王玉坤合作社成为全国办社的先进典型。

安平县南王庄的王小其(左)、王玉坤(中)、王小庞(右)

安平县南王庄王玉坤合作社,是1955年春整社时由王文章合作社分出的一个小社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这个小社除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户贫农外,还有三户中农、上中农。由于三户中农、上中农认为和贫农在一起办社吃亏,共同商量后退了社。王玉坤等三户贫农则凭着三条身子一头牛,继续把社办了下去。他们依靠集体力量,用最大毅力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实现了增产增收。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高度评价说:“河北省有一个很小的合作社只有六户,三户老中农坚决不想再干下去,结果让他们走了;三户贫农则表示无论如何要继续干下去,结果让他们留下,社的组织也保存了。其实,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

批判“右倾”,农业合作化急速完成

正当各地加紧整顿巩固农业社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5年春,毛泽东与邓子恢(时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之间就整顿和巩固合作社、1956年农业合作社发展速度问题出现了分歧,并由此引发了对所谓“小脚女人走路”的批判。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指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过多的评头品足,不适当的埋怨,无穷的忧虑,数不清的清规和戒律,以为这是指导农村中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否,这不是正确的方针,这是错误的方针。”此后,对“小脚女人走路”的批判不断加温。当时在全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谁不跑步前进,谁就是‘小脚女人走路’,谁就是‘右倾’”的氛围,从而直接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急速完成。

1955年8月17日,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第四次党代表会议,批判了各种“右倾”思想,对合作化运动重新部署,要求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到60%左右,1957年底达到70%至75%,1958年达到80%以上,实现全省农业合作化。会后,各县召开干部大会,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检查“保守”,反对“右倾”,农业合作化运动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省委还是认为速度慢了,于是在10月14日召开的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上,重新修改了发展计划,要求1957年春发展到80%左右,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到1958年春入社农户要达到总农户的85%至90%。而实际发展情况,又远远超过了省委的计划。到12月初,新建社与老社扩大,共吸收新社员274.5万多户,全省入社农户已达总农户的71.43%,河北率先在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

同时,省委决定1955年冬1956年春试办一批高级社,数量为8000至1万个,在1956年取得办高级社经验,到1959年实现全省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之后,广大农村很快出现了高级合作化高潮。各地出现了不少初级社匆忙转为高级社、小社并大社、单干农民一步登上高级社的局面。1955年底全省有高级社700个,1956年1月中旬则增加到1.07万多个。到2月7日,全省高级社已达2.3813万个,入社农户已达801万,占总农户的98.04%。从1955年12月初省委作出试办高级社的决定后,全省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河北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河北省高级农业合作化,是在初级社还没有完全巩固的情况下急速实现的。高级社取消了土地分红,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完全归集体所有,实行集中生产、统一经营管理,这对于缺少文化和合作化经验的农民来说,必然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在高级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了整顿,使社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管理上也有所改善,尤其是1957年冬季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整社运动,使高级社的局面进一步好转。

农业合作化把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把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防止了土地的兼并和两极分化,为农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对于全省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揭开了河北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