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在半个世纪前的1966年3月8日、22日,在河北省隆尧县马栏、白家寨一带和宁晋县东汪一带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平原人口稠密区的第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地震灾害之大,损失之重,震惊全国。邢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帮助下,战胜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强震叠加,损失十分严重
地震造成大量村庄被毁
1966年3月8日凌晨5点29分14秒,邢台地区隆尧县东部白家寨公社的马栏、任村和牛家桥公社的梅庄一带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3月22日16点19分46秒,邢台地区宁晋县东汪乡又发生了7.2级地震。在短短的时间里,余震频繁,强震叠加,加重了破坏程度。两次强震的受灾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涉及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专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共毁坏房屋500余万间,其中260余万间破坏严重或倒塌。位于震中区的隆尧马栏、任村一带和宁晋东汪等地,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村镇街道变成一片废墟。两次地震使8064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
邢台地震造成的破坏之大,涉及面之广,在中国地震史上是罕见的。这次地震除河北受灾外,与该地区毗邻的山东、山西、河南三省的45个县市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北京、天津、陕西、江苏、湖北的219个县也有震感。
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110多家工厂和15座矿山被迫停产,近千家商业店铺被震倒。52个县(市)邮局被震毁,通信线路被震坏,造成通信一度中断。电力设施遭到破坏,电网一度中断。交通运输破坏严重,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有16处遭破坏;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农业生产用桥22座,其中40座公路桥需拆除重建。强烈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隆起、喷水、冒沙,农田被覆盖,农田设施、水利设施、大中小型水库等严重破坏。全地区震毁医院房屋1789间、防疫站181间、卫生所1816间,一些医疗器械被压埋砸毁,给抢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极震区内近千所中小学校舍被震毁,17个县市粮食局、251个基层粮站、几百座粮库被震倒,430万公斤商品粮埋在废墟中。据邢台地区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直接损失约5.2亿元,间接损失达十多亿元。
反应迅速,即刻组织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委及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抗震救灾应急对策。各级领导纷纷赶赴救灾第一线慰问、视察、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使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从一开始就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快速展开,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河北省委、省人委对抗震救灾工作非常重视。3月8日上午,省人委在天津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抢救安置措施,决定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开赴地震现场,抢救受灾群众;安置灾民生活,组织加工熟食送往灾区;迅速组织医疗队进入地震现场;组织慰问团到灾区慰问。当天省直组织的医疗队2300多人,邯郸、石家庄、衡水、沧州、保定和天津市的医疗队1300多人均到达灾区进行抢救工作。当天晚上,正在邢台视察工作的省委副书记阎达开等省领导在邢台主持召开现场救灾紧急会议,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救灾措施。
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极为关切和重视。3月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得知邢台地震消息后,立即向北京军区和空军部队下达命令,调集解放军立即赶赴震区,抢救遇灾群众;3月8日下午,主持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晚上,各部委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落实了救援组织和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派出部队、医疗队和空军参与震区抢救工作;卫生部成立了临时办公室,负责震区医疗队的派遣及组织工作;国家科委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科学工作者赶赴震区,参加地震的科学考察工作。
人民解放军赶赴地震灾区
大震第二天,即3月9日下午,周恩来乘专用直升机到达石家庄,在地委白楼招待所听取了河北省委、省军区和邢台、石家庄地委关于地震情况的汇报。晚上,他不顾一天的劳顿,又赶到重灾区隆尧县,听取救灾指挥部和隆尧县委的灾情和救灾情况汇报,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十六字救灾方针,进一步全面部署了救灾工作。3月10日下午,周恩来又乘坐直升机到极震区白家寨公社白家寨大队视察和慰问,向闻讯赶来的人民群众发表了重要讲话,转达了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号召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3月22日,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强烈地震。4月1日,周恩来再次来到地震灾区,进行视察和慰问,先后前往宁晋县东汪和耿庄桥、束鹿县(今辛集市)王口、冀县(今冀州市)码头李、巨鹿县何寨等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关心伤员伤势,了解灾后人民生活生产情况,并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周恩来鼓励灾区人民振奋精神,战胜困难,“要困难越大,干劲越大,意志不衰”。号召灾区人民“先搞生产,再搞建设,家里丢了从地里拿回来”,“要抓紧季节,不失农时”。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于3月25日、3月26日先后两次来到宁晋县城和耿庄桥、巨鹿县城及新河县寻寨视察慰问。他号召灾区人民一致努力,艰苦奋斗,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慰问,全国各地的支援,犹如一缕春风温暖着灾区干部、群众的心,使他们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痛苦中感到欣慰,增强了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紧张有序,全力投入救灾
参加邢台地震救灾的部门和人员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达6万多人。在各级指挥部统一指挥和调遣下,使救灾工作紧张、高效、有序地全面展开起来。
地震发生后,在大批救灾人员到达前几小时,灾区的干部群众经历了自救与互救的生死考验。面对房倒屋塌,近20万群众被砸埋死伤的惨烈情景,坚强的灾区人民奋起救灾,开展了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乡自为战的营救工作。宁晋县咬口村民兵指导员孟魁,从倒房中挣脱后带领民兵和群众,仅半小时就救出了34人。牛家桥杨庄村下乡工作队队长赵平身,震后马上组织身边的5名下乡队员和群众,仅用了2个小时就救出全村250名遇险群众。巨鹿县小吕寨大队党支部,组织党团员和基干民兵,仅用半个小时,就把全村被埋压的群众救出来。该县石佛大队老党员李继平,从倒房中挣脱后,顾不上闷在屋里的爱人、孩子,忍着伤痛,一气救了16人。在抢救群众中,各级领导、党团员、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后,邢台地区有3万多伤病员迫切需要医疗救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派出的医疗队,连夜赶到震区。震后第二天,先后到达震区的医疗队达94个,医务人员7115人。为了便于统一指挥,3月9日,成立了震区医疗卫生指挥部。3月10日,在6个重灾区建立了29个战地医院、35个手术点,并组织了巡回医疗队,分赴灾区村庄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整个医疗救护工作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突击抢救。集中在震后三四天,对救出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包扎、止血等前期处理,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重伤员集中到战地医院或治疗点进行护理、治疗。在设备缺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共抢救危重伤员2124人,做大小手术1198人次。震后第四天,即转入第二阶段,为正常医疗阶段,主要对伤员采取三级治疗的办法:即轻伤员分散在各村就地治疗,由伤员家属护理,医疗队定期巡回治疗;重伤员集中到战地医院或县社医院治疗;危重伤员外转到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治疗。为外转伤员还调动了20多架直升机、700多辆救护车和卫生列车,集中突击外运。震后第五天向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医院转送伤员3252名。大部分留住伤员,集中到县社医院和战地医院进行治疗。指挥部调集750个帐篷,搭起了标准较高的防震简易房作为战地医院,配备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对伤员进行治疗。针对骨折伤员多的特点,震区医疗卫生指挥部在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三地组织了一部分骨科专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对住院的骨折伤员进行复查,及时进行复位治疗。各医疗队除治疗伤员外,还狠抓了卫生防疫工作。发动群众,重建家园,整修简易厕所,改良水源,用漂白粉消毒饮水,开展三联疫苗注射等,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
大量伤员被送往各地抢救治疗
3月8日下午,邢台专署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做好群众工作,稳定思想情绪。第二,解决震区群众吃住问题,成立临时食堂,由生产队支锅做饭。另外组织县直机关和学校搞一部分熟食,连同各地支援的熟食,分发到各受灾社队。第三,粮食部门负责把库存的成品粮和外地支援的成品粮下发到各社队及群众手中。第四,组织震区青壮年搭临时防震棚,使群众有暂居之地,使老幼病残有防寒栖身之处。第五,危险地区,先把老弱妇孤转移到安全地带,组织民兵挖掘被压埋的粮食、衣物等,运输救灾物资,维持社会治安。震区的基层干部,积极组织群众,一方面把外地支援灾区的熟食、粮食、物资分发到灾民手中,一方面挖掘被压埋的衣服、粮食。震后三天,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全国关注,纷纷慷慨支援
邢台地震的消息震动了全国,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全国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支援灾区。党中央、国务院为帮助灾区解决医疗费、生活救济、抢修公路和通信线路,迅速拨给救济款9000万元,同时调拨了大批建筑材料、生产生活物资。省委、省人委向受灾地区拨专款4310万元,同时调拨了大批生熟食品、棉花、煤炭、钢材、木材及日常生活用品。临近震区的天津、邯郸、石家庄、衡水等地全力支援灾区。邯郸专区食品加工部门和饮食部门连夜为灾区加工大批食品运往灾区。石家庄专区和石家庄市为震区赶制了大批熟食品和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仅石家庄市支援粮食即达125万公斤。衡水专区各机关企业也大力支援灾区人民,区供销社连夜为震区包装好1万领苇席、5万条草袋、250公斤麻绳,连同其他救灾物资、药品,由地委领导带队,运往灾区。
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地震的当天,商业部就调运了5万公斤棉花,以解决人们的衣服被褥问题。邢台市南长街居委会组织了180人的市民服务队,为震区赶缝衣服被褥。
震区的民兵及解放军在震后三天突击挖出了衣服被褥17万件,再加上各地支援震区的衣服被褥,使震区的防寒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政府及时为震区调运了大批苇席、木杆,各级商业部门为震区运到了6万片苇席、20万个草袋。军民一起行动,至14日,共帮助群众搭起防震、防风、防寒、防雨的简易窝棚55000多间,各家各户都有了安身之处。
为了解决灾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需要,国家决定给邢台震区拨款3000多万元,农业部在地震的当天即派63名兽医赶赴震区,抢救受伤的牲畜。为了解决灾区牲畜缺少的突出问题,各地向震区支援了大批牲畜。西藏自治区支援300匹耕马,由藏族同胞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运到邢台。内蒙古自治区抽调干部,从各牧场挑选了3000余头牲畜,4月底全部送到灾区。沈阳军区支援军马200匹,北京军区支援军马80匹,黑龙江省支援耕牛300头。全国各地的支援解决了震区的急需。为了帮助灾区恢复农业生产,国家下拨了3000立方米木材,用于震区农具修理。另外从天津、石家庄、邢台等地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为灾区修理大型农机具和排灌机械。支援灾区的天津市技术人员,到4月底为灾区修理大型排灌机械295台、电器设备148台、水泵236台,并抢修了一批排灌、电器设备。震区各村还建起了由铁匠、木匠组成的抢修组修理农机具,保证春耕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4个省、市、自治区,18个大中城市,向灾区支援了救灾物资、款项。一些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纷纷向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发来慰问电。
西藏人民不远万里为灾区人民送来马匹
河北省各级党委极为关注震区的住房问题,专门召开地震灾区建房会议。省委提出“简易上马,逐步提高”的原则。无论是轻灾区还是重灾区,当务之急是从修建简易房屋和维修加固旧房入手,解决群众当前的住房问题。简易房屋是个过渡办法,不能过于讲究,但应当达到“四防”(防震、防潮、防雨、防寒)、“四有”(有门、有灶、有炕、有放东西的地方)。到5月底,全区标准简易房的修建基本完成。据隆尧、宁晋、巨鹿等10个县统计,共建简易房40.6万间,安排灾民25.4万户。
秋收之后,震区工作的重点已转向了房屋建设。中央和地方的建工部门,在震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通过对震害的调查,提出震区重建房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要求,首先作了试点,取得经验之后推广,保证了灾后建房的质量。仅用一年时间,便使震区人民基本上住上了具有抗震性能的住房。据统计,邢台地区实际共建永久性住房623万间,比因地震震倒损坏的还多。
邢台抗震救灾为新中国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积累了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