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濒临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省区联系的通道和西北诸省区的北方出海通道。这就造成河北特殊的区位,特殊的区位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北京是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河北必须拱卫。天津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河北必须保障其需求。
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发展由中央统筹安排,河北不用多算经济账。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后,河北面临着既讲政治又讲经济的双重问题。环京津优势既给了河北人优越和自豪,也赋予河北人守卫京津的义务和责任。
保护水源,为京津两市的发展提供服务
河北省与京津地区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河北省扮演服务京津的角色始终没变。由于京津被河北抱拥的特殊地理位置,“京津三盆生命水,上游全都在河北”。官厅、密云两座水库,是北京赖以生存的“两盆水”。天津人的饮用水源,主要来自河北省的潘家口水库。担负北京81%饮用水的官厅、密云水库和担负天津93.7%饮用水的潘家口水库,其上游桑干河、潮河、白河和滦河均在河北境内。所以,河北既是京津不可替代的水源区,又是其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河北属于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人均只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面对有限的水源,河北敞开了胸怀,宁肯自己千方百计节水,也要把水调给京津。本来密云水库修建时,每年有河北省6亿立方米水量的水资源使用权;官厅水库建库时,每年有河北省3亿立方米水量的使用权;潘家口水库的水给了天津10亿立方米;天津于桥水库也有6000万方河北省水资源的使用权。河北等于每年少用了19.6亿水,支援了北京和天津。由河北与北京共建的密云、官厅两水库,后来因北京用水量大,就全归北京了。全省各级政府还明令关闭、停建或禁建造纸厂等有污染的企业,以保证京津用上干净的水。仅2008至2012年,河北向北京应急供水总量就超过10亿立方米。承德至天津的“引滦入津”工程,每年为天津提供的水资源总量超过5亿立方米。为保证北京的水源,河北张家口的官厅水库区域很多产业被禁止;北京密云水库上游为河北的承德市,当地亦有很多产业被限制发展。
尤其是张承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使其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的主要来源地。为保证京津供水安全,流域内不得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丰富的矿产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原有项目也要关停整治。流域内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退耕还林还草,稻改旱,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措施造成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尽其所能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现有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如北京市目前按550元/亩的标准对进行“稻改旱”的河北地区农民进行收益损失补偿,算总账每亩却少挣750元,这相当于农民人均年收入减少32.6%,部分农民因此出现了政策性返贫现象。张承地区还要负责对京津提供错季蔬菜保障,除为京津运送蔬菜的车辆外,其他交通通道均受限制,也严重影响着当地物流产业、工农业的发展。
维护大局,甘当护城河
河北环绕北京,京冀接壤地界达680公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地区行政、治安管理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纠纷多发。为维护首都的社会稳定,1994年底,在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河北省委副书记许永跃提出“护城河工程”。1995年初,“护城河工程”正式启动。起步阶段的“护城河工程”,工作仅限于联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1996年10月,京冀双方签署《河北省、北京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作协议》,把“护城河工程”从单纯的联防联调发展为联合治理治安案件、联合打击刑事犯罪、联合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等。河北还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17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参加的“护城河工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领导力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护城河工程”逐渐发展成为维护首都和河北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1997年1月15日,司法部、北京市、河北省在廊坊市联合召开“护城河工程”座谈会,称“护城河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个创举,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改革。4月,河北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发文,提出“三环四联”战略,把“护城河工程”的经验运用到与其他毗邻省市行政接边地区的维护工作中,实施“接边工程”,强化“护城河工程”,使之真正成为维护首都稳定的坚固屏障。随后,“护城河工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朝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规范的方向发展。2007年1月9日至10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政法委、综治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京津冀“护城河工程”工作会议,共同签订《京津冀深化“护城河工程”协作协议》,并且决定三省市每年召开一次“护城河工程”联席会议。2009年9月6日,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山东七省区市召开“护城河工程”工作会议,共同签署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安保工作“护城河工程”工作协议》,启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国庆安保工作“护城河工程”,携手共同构筑国庆安全屏障。2011年9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装备财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费保障、装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保障、基础工作、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210项重点任务,即“210工程”。公安部部署开展“210工程”建设以来,河北省公安厅党委将其作为提升全省公安保障水平的重要机遇,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全省公安经费保障、装备建设、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队伍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为环京“护城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07年12月5日,河北省环京治安检查站“护城河工程”指挥中心在涿州奠基
河北稳则北京安。河北作为首都安全的外围屏障,一直承担着保卫祖国心脏的重任。坚固的河堤,宽阔的河面,让河北环京“护城河”真正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平安之河。现在,“护城河工程”已构筑起三道防线。明确以环京四市为依托,以环京公安检查站为重点形成“第一道防线”;以河北省其他七个市为“第二道防线”,构筑“护城河工程”战略纵深地带;以与津、蒙、晋、豫、鲁、辽六省(市、区)接壤地带为“第三道防线”,把危害京冀安全的隐患消除在省界。
河北“护城河工程”,不仅是进出首都的“安检口”,也是社会治安防控的“过滤器”。河北环京“护城河工程”是立足河北稳定、河北平安的整体工程。点点成线,线线织网,网网相连,覆盖全省,守卫首都平安的长效机制日益成熟。
自谋发展,打造京津的“后花园”
特殊区位对河北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河北要发展,这也是硬道理。从提出“环京津”战略,到后来提出并实施“两环开放带动”主体战略,河北的立足点一直是服务京津,发展自己。1986年,省委、省政府确定河北省依托京津、利用京津、服务京津、发展河北的对内开放总体思路,制定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规定》。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两环(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带动”战略。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2003年2月,河北省进一步明确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4年11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京津冀都市圈按照“8+2”的模式进行定义。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成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作为京津区域间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廊坊,主动对接京津地区的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打造京津养老“后花园”。山好、水好、生态好是承德最大的优势,以打造“京津后花园,北方休闲城”为目标。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新机遇,滦平县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承德桥头堡、北京后花园”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位于保定以北、与北京一河之隔的涞水,拥有平原、半山区、山区等多种地形,森林覆盖率高达45%,境内长达117公里的拒马河蜿蜒而过,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10000个以上,PM2.5常年低于40,形成独特的“天然氧吧”。
游客泛舟拒马河
位于河北南部的邢台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著名的历史遗迹,传统的民俗文化,全力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后花园”。而渤海之滨的沧州市更努力追求主动融入,把项目建设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力和重大产业向沧州布局,重点打造面向中心城市、面向京津的“菜篮子”“米袋子”和“后花园”。
“菜篮子工程”情系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河北省各市遵循“服务京津,富裕市民”的方针,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为丰富首都的菜篮子,河北省提出建设环北京的白、绿、蓝“三色产业带”,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着力打造环京津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扩大蔬菜产业规模,提升生产品质和效益,全力保障京津“菜篮子”。在服务京津的同时,河北依托京津,借势发展自己。近年来,沧州市青县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瞄准服务京津市场“菜篮子”,引导扶持农民种植绿色无公害果蔬,使其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截至2015年12月底,青县已建立果蔬专业合作组织150余家,果蔬种植面积31万亩,年产果蔬230万吨,总产值49亿元,每天销往京津地区果蔬达3000多吨。
作为京津防风固沙的前沿区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区,张家口沽源县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好机遇,加强园林县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建设,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在白河源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退农还牧,退菜还草”工程,严禁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实施了禁牧舍饲等措施,着力保护“京津水塔”,并大力实施“蔬菜对接京津”战略,打造京津“菜篮子”,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农产品被称为“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食品”,京津所需蔬菜近15%来自沽源。
青县、沽源编织京津“菜篮子”,只是河北省适应京津市场需求、强化市场开发力度的一个缩影。
沽源闪电河乡三旗村蔬菜基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管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河北都是被动方,总是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两地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牺牲。但河北人民主动作为,在发展中将区位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搭乘“首都经济”快车,冲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怪圈,努力把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转化为河北依托京津发展“借梯登高”的辐射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