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1879—1953年),祖籍石湾三丫涌乙字水陈氏家祠。是石湾一位杰出人士,自幼天资聪颖,十多岁便学会父亲传授的全套制陶技术,二十多岁就能设计各种模具。他平生勤劳朴实、着重实践、重视科研、努力创办实业,对石湾开拓工业陶瓷,研究发展,对石湾陶瓷业的贡献,一直受到石湾同业的尊敬和爱戴。
陈富是一位勤奋自励,事业心强,好学上进的企业家。1919年在石湾下窑创办“上利亚陶窑”之后,在厂区中的一个寮场,自辟一个楼阁开展各种研究、试验活动。
20世纪初,我国工业落后,连装载液体硫酸的容器都要靠进口。为振兴民族工业,2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地方也先后兴建硫酸厂、苛性纳厂等等。陈富创办的上利亚陶窑,为发展民族工业,自1925年开始,认真试制耐酸陶瓷生产设备,经过努力实践,不断改进工艺,研制出盛载硫酸液体用的硫酸埕,能经受66度浓硫酸的腐蚀,产品质量达到同类进口产品的要求。但是由于陶瓷是易碎品,生产硫酸的厂方不敢采用。为了振兴本土民族工业,陈富四处奔走,一方面向政府受理部门提供数据,另一方面努力向生产硫酸的厂方,耐心说明陶瓷硫酸埕的物理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最后,上利亚生产的耐酸埕经过产品检验,终于获取了南京实业部颁发出《产品合格证书》,南京实业部还通报全国有关硫酸生产厂,今后需要盛载硫酸液体的陶瓷容器,可直接向石湾上利亚陶窑定购。自此,盛载硫酸液体的容器不再从外国进口。上利亚出产的耐酸埕开创了石湾工业陶瓷生产的先河,出厂产量不断增加,当时知名的用户有“两广硫酸厂”“苛性纳厂”“军垦农场”“上海天厨味精厂”和一些知名大学的化学系,香港中大公司、法商赞臣商行都向上利亚陶窑定购耐酸埕出口,又开辟了工业陶瓷产品出口的渠道,上利亚陶窑生产的耐酸埕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国内外响当当的名牌货。
陈富在石湾陶瓷业中是一位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石湾人。从1919年创办上利亚陶窑开始,就专心对厂区内的一条旧龙窑进行改造。这条龙窑自清初建造以来一直是条“掘尾龙”(意思是有头无尾的)、没有烟巷和烟囱的龙窑,此窑烧造产品,一直不稳定。陈富下决心要将这条“掘尾龙”改造好,他首先将这条窑的结构、性能在烧产品时窑内产生气流与扯风、火温的关系,认真细致进行观察摸索,反复多次实验分析,为了提高烧成产品的质量,他多绘画图纸,决定对此窑实行加大扯风力度,装置烟囱,并把烟囱定到20米高,在窑顶开凿烟巷加大燃烧时的气流,改善还原袒鸬难环。经过改造之后,这条龙窑烧制产品得到极大提高,并且内质坚实,外形光泽度明亮,平均质量提高30%以上,陈富改造龙窑的成就推动了石湾龙窑的改革,于是从这时候起,石湾龙窑纷纷加置了高高的烟囱。[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