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上述流派和观点分歧并不奇怪,主要是由于历史背景以及学者的角度不同[3]。
(1)历史背景和时代不同形成的局限性
马尔萨斯在200年前并没有预见到技术的进步,他的理论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他假定粮食生产力是固定的,人口是指数增长的,没有预见到医学进步导致死亡率下降,也没有预见到经济发展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因为他的出发点和假定:人口增长必然隐含着绝对的限制——地球承载人口的能力。
相反,博斯拉普是在农业和工业革命后期提出其理论,不仅考虑技术作用,而且将其作为内生变量,极大地受到人口增长驱动。在她的假定下,没有饥荒存在的可能,因为技术进步对人口增长作出响应,资源的限制被消除,马尔萨斯的“承载力”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博斯拉普的假定下,马尔萨斯结果出现的唯一可能是,所有对人口和技术之间响应的通道被堵塞。的确,以博斯拉普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工业上的扩展,就集中在存在扭曲的政策和不完善的市场,阻碍资源短缺信号的响应。对人口-资源短缺的响应延迟,能够导致马尔萨斯推导的结果。
(2)从极端悲观到极端乐观
当代马尔萨斯和极端乐观主义者针对同样的研究对象,何以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结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由于医疗卫生与经济发展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都成为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事实被记录下来,但是其解释却完全不同。当代马尔萨斯论者集中在定量上;资源丰饶论者集中在价格上。前者看到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污染水平的增长导致的逐渐崩溃,过分强调人口阻碍经济发展、消耗资源的副作用一面,看不到人口的促进作用,以人口的增长来解释社会不良现象以及资源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认为人口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走到了一个极端;而后者看到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资源替代),资源价格的相对下降,生活水平的改进,过多强调人口增长在促进专业协作、采用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只看到人口对社会发展和技术的促进作用,因而得出与悲观主义者完全相反的观点。证据的选择性使用导致从极端悲观到极端乐观的两种观点。
(3)不同流派的结论
马尔萨斯实际上是从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出发,将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归结到人口的过快增长上,否认社会制度不平等原因,因此得出人口决定论和所谓人口的“自然法则”。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完全站在相反的立场上进行反驳,认为社会不平等以及失业等,完全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并非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不存在永恒的自然法则,只存在相对于就业手段而言的相对过剩人口。两种针锋相对的阶级立场,必然带来完全不同的观念。
(4)各种流派共性
第一,虽然各种不同流派研究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关系展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扩展,所有观点和争论问题,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和扩展,例如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马尔萨斯),人口与农业增长(BOSERUP),人口与资源可获得性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西蒙),人口与环境污染(梅多斯),以及人口与土地退化的关系(Blaikie and Moore)。发展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人口增长以及相关的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注学则关注,当面临有限的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人口时,是否能够维持一个快速增长或者稳定的生活水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除了人口增长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人们也研究人口增长对地区资源和环境影响,例如土壤、水、渔业、草地、城市环境等。
第二,各流派研究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从简单分析到复杂定量研究。所谓多层次,是指从传统的全球区域、国家区域和地区的宏观层次,进入到社区、家庭与环境的研究。方法多样性和复杂性,则体现在最初的简单分析和论述,发展到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和观点,乃至复杂的系统动态模型。
【注释】
[1]范式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是指科学理论研究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即“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其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呈现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状况,依次演绎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科学首先是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常规活动。当已有“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挑战时,常规发展暂时中断,科学因此陷于危机,导致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诚然,这种变革困难,因为它是科学家世界观及特定科学共同体信念的转变。借鉴科学发展范式理论,探索和总结人类历史三种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信念,即三种不同范式。一是传统经济范式。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二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即“先污染后治理”。三是循环经济范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2]童玉芬.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3]童玉芬.论人口与环境关系研究的主要思想流派与观点.人口学刊,2004年5期,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