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贵南县总工会
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的建立和发展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改革,是农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农牧区经营体制、提高农牧民增收、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生态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贵南县立足草场和耕地面积大,牲畜数量多,农牧交叉互补的优势,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转变生态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城镇与乡村、农牧户之间联合经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经营集约化、产权明晰化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一)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贵南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全县辖6乡镇(其中纯牧业乡镇3个),可利用草场面积471962.4平方米,农耕地26031.93平方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3500米之间,贵南县的土壤资源丰富,有利于牧草生长,得天独厚的放牧环境推动了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贵南县以发展家庭联户经营生产为主攻方向,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成功组建家庭农牧场57个,其中建立家庭农场3个、家庭牧场48个、禽类养殖场4个、獭兔养殖场2个,参与牧户199户,流转草场68230亩,流转耕地35830亩,整合牲畜42662个羊单位,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方法,积极引导农牧户接受新思想,加强创业理念,大胆创新,并筹措建设资金816万元对家庭农牧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奖励性扶持,实现了集中投入、规模经营、高效利用,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经营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工会组织建设情况
近年来,县总工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会议和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以“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为载体,认贯彻落实省州县委会议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发展”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目前,全县共有基层工会组织139家,其中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工会7家,会员1129人。
二、开展工作情况
(一)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为促进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我县在扶持引导的基础上,还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1.试行“星级量化管理”。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草场耕地流转亩数,农畜产品的数量、技术含量等考核标准,对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星级评定并制订了《贵南县家庭农牧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全县家庭农牧场按照《管理办法》评出四星级7个,三星级7个、二星级23个、一星级15个、无星级4个,达到分级引导、示范带动、你追我赶的管理目标。同时,根据管理办法对不同星级的家庭农牧场给予不同的奖励标准,其中内讧获得四星级的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给予5万元的农牧业生产设备购置奖励(其中群众自筹20%),获得三星级的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给予4万元的农牧业生产设备购置奖励(其中群众自筹20%),获得二星级的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给予2万元的农牧业生产设备购置奖励(其中群众自筹20%),获得一星级的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给予1万元的农牧业生产设备购置奖励(其中群众自筹20%)。为防止对草场进行掠夺式经营,对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草场督促各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草场流转合同,以便对草场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利用。
2.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本地企业,选准、选好外地企业,引导企业把市场、加工、品牌、营销做起来,发挥企业外联市场,内带家庭农牧场、农牧户的作用。2014年引进建成白刺滩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黄沙头活畜交易市场,培育扶持了高原牧业和现代草业公司。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500余户农牧民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尤其是草产业发展快速,种植牧草面积达6.4万亩,储备饲草料2.57万吨,为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积极打造有机产品品牌。以国家和省质检部门帮扶我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有机农畜产品有机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7份,其中有沙沟乡赛什塘村家庭农场、黑羊场2个家庭农牧场,还有3个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申报当中。目前,贵南县已被列为青海省首家“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全县初步形成了饲草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绿色有机产品开发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4.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通过农牧民培训、新产品引进推广、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服务精细化、生产方式变革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牧民,结合“星火科技培训”“科技富民强县(二期)”“阳光工程”等项目,举办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97期15583余人(次)。
(二)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工会工作开展情况
1.深化思想认识。坚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会议和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全体职工群众始终把握全县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以创新发展,服务全县经济建设。
2.积极服务基层。结合宣讲“1号文件”活动的开展,为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工会解办公设备,筹措资金10万为雪域藏系羊专业合作社等10家配备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同时还为为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工会开展活动补助经费约1万元。
3.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加大基层工会组建力度。2016年新建、改建加尚合作社、雪域诺央合作社等10家工会组织。同时进一步加大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力度,对全县范围内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统一制作价值达1.3万元各类门牌、桌牌、胸牌,使基层工会“六有”“双亮”工作正真落到实处。
4.加大经费保障。4月底前,将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工会经费全部拨付完毕,要求各专业合作社工会及时上报各自2016年《工会经费预算和开展活动方案》《2016年工会工作计划》,切实有效的做到了经费合理安排,合理使用。
三、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值得推广的意义
1.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是由大户带头,联合自己的亲戚好友实现联户经营,真正做到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专业生产,实现了利益捆绑和生产资料的集约化利用,使每个成员都把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当成自家的事,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2014年的建设过程中,群众自筹资金就达581万元,户均投入近3万元,群众还主动购买种畜、种良、良种、饲草等,加大了经营性投入,经初步统计,全县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投入达1513万元(其中新增投入1066万元),户均投入达到近27万元。比如,塔秀乡卓玛杰的家庭牧场自筹资金20万元从四川引进欧拉型(盘羊)种公羊4只,进行种畜改良,发展肉羊养殖,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1600只,投入总计达到175万元。
2.自主经营、按需发展。在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政府以服务为主,不参与经营,把养什么、种什么的经营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去考察市场,制定经营计划,激发了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塔秀乡德福家庭农场种植的青稞全部实现良种化,2014年成功与互助青稞酒厂签订了1500吨的青稞收购合同,协议价为1.35元∕斤,比市场平均1.2元∕斤的价格高出0.15元,与青海珑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青稞方便面原料供应2年合同。
3.资源重组,结构优化。2010年我县在沙沟乡关塘村、汪什科村试点建设了千亩枸杞基地,采取群众个体种植和专业合作社经营两种模式,由于管理、技术、投入及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合作社运营举步艰难,个体种植几乎撂荒。2012年沙沟乡汪什科村关白三兄弟采取联户经营的方式,流转了原来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枸杞地,更新部分种苗,专业进行枸杞种植,重新组建了沙沟乡汪什科绿色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04万元,目前种植规模达650亩,采摘干果7.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14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47万元。
4.注重科技,提升效益。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主更加注重将科技转化运用作为搞高效益的主要途径,切实增强了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森多镇加尚村仁欠塔家庭牧场应用我县牦牛育肥试验成果,在县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利用燕麦青贮饲技术并配合牛羊精料进行了牦牛育肥,6月龄平均日增重0.22公斤,3岁牛日增重0.51公斤,大大缩短了饲喂周期,犊牛饲养20~24个月即可出栏,比普通饲养36个月以上出栏缩短了近1年时间,节约了饲草成本,加快了牲畜周转。同时,沙沟乡汪什科村关白农场,高薪引进宁夏枸杞种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田间管理,实现了采摘8茬的新纪录(据了解我省其他地区多为6茬)。
四、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虽然我县在家庭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较弱、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缓慢、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市场运作、提高效益”的思路和“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稳步发展”的工作要求,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以加快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牧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二是组织或引导农牧民围绕“订单业务”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找对市场销路后再生产;三是按照《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四是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力度,主要是观摩学习,增长见识,增强发展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