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9世纪末,因为东方社会现代阶级主体力量弱小、社会主义传播渠道不畅,马克思东方社会现代化理论影响不大,这种局面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东方社会两大领导阶级主体的充分发育而彻底改变。
1.领导阶级主体的充分发育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前身为1898年3月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博弈期从1903年开始。
印度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创建于1885年12月,印度共产党于1925年12月成立。印度两大领导阶级主体的博弈期从1925年开始。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创立。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博弈期从1921年开始。
东方社会中、印、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并存博弈,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决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单纯的暴力较量,而是两大领导阶级主体把握和解决国情、世情、民情能力的综合博弈。无论哪一个领导阶级主体胜出都必须有出类拔萃的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也使掌权阶级政党并未获得确定不移的主体资格,双方的较量贯穿于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
一种“混沌性”的社会存在、有着“二重性”现代化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注定是充满争议的,而这种争论随着社会“混沌性”的变化和两大领导阶级主体的成熟而愈益激烈。
2.“二重性”现代化道路的争论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粹化”发展道路思想影响日渐式微。20世纪初,俄、中、印三个国家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的双向涤荡中,又引发了关于俄国能否跨过资本主义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①围绕俄国革命道路问题,1905年革命时期,出现了孟什维克派,他们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社会主义条件,反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主张沿着资产阶级宪政道路发展;也出现了布尔什维克派,他们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和普列汉诺夫的“二次革命论”的反对之声并存。②20世纪2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印度成立共产党,主张暴力革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解放印度。而资产阶级国大党出现了坚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主义”。③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国民党领导的资本主义道路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分野。“西化派”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声音,主要代表有胡适、陈序经等人。胡适认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27],主张中国“充分世界化”。1934年,陈序经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提出“全盘西化”,认为“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但是,中国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没有能够解决民族危亡问题。
3.“二重性”现代化道路的开启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东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民族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东方社会中、印、俄以现实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东方社会主义道路也得以以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一样的面相发展,东方社会的“二重化”发展道路被真正开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