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3-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进程2013年末,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做出了“五水共治”重大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_2015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14年,浙江省GDP超过4万亿元,成为全国第4个GDP过4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增幅7.6%,显示浙江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这一增速来之不易。浙江经济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用提质增效挖潜力,以“五水共治”破解环境压力,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

一、出台“五水共治”的政策背景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在目前民间投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优秀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近年来,浙江省频频通过政策“组合拳”,对低小散和落后过剩污染产业“釜底抽薪”,促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如表11-11所示。2013年初,浙江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治水攻坚战,标志着正式将“五水共治”纳入浙江经济转型的政策“组合拳”中。

表11-11 浙江省与“治水”相关的政策组合拳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二、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进程

2013年末,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做出了“五水共治”重大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随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五水共治”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省政府顾问王建满任组长,下设治水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相关工作。2014年,浙江省全面铺开“五水共治”系统工程,相继举行全省“五水共治”现场会、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省“五水共治”专题研讨班等工作会议,提出7年(2014—2020年)3步实现质变,以“治污”为突破口,倒逼农业和工业转型,如表11-12所示。

表11-12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浙江省农办、省发改委、省财政、省科技厅、省高院、省股权交易中心等部门排出了相关政策、规划、项目和资金,如表11-13所示。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深化,出台“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各自的治水目标任务,层层挂出路线图、作战图、时间表、任务表。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等媒体开辟专栏,通过“红黑榜”宣传“五水共治”,浙江省政协协助监督“五水共治”成效。

表11-13 2014年浙江省“五水共治”重要政策法规及事件一览表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政府网站等新闻综合整理。

三、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2014年,浙江在造纸、印染、化工三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淘汰关停企业1134家,56个县大力开展治水行业整治提升,关闭企业24213家,特别是浦江县水晶加工户锐减到1376家。“五水共治”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在打造“五水共治”与美丽浙江的共同体之外,促进了市场优胜劣汰和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一)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效率提升

进入“十二五”后,浙江经济增速就从二位数放缓至个位数,2011—2014年GDP增速分别为9.0%、8.0%、8.2%、7.6%,同时呈现出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持续增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新常态特征,浙江经济发展率先步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健康轨道。

(二)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优胜劣汰之中,创业创新活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新设企业23.6万户,比上年增长10.3%;新设个体工商户52.3万户。如今浙江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765.2户,拥有企业231.2户。摒弃粗放型增长,让更多新型市场主体活力四射。在工业企业中,3.33万家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4%,增长快于大中型企业。

(三)中小企业经营信心指数回升

浙江省各地政府通过搬迁整治、关停整治、排放达标整治等手段向中小企业传达了“转型升级”的极大决心,中小企业在政策鞭策与红利下接受环境约束力,通过有效融合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信心。

2014年,金华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获得了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东阳市、浦江县、缙云县等15个县(市、区)获得了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大禹鼎”。《2014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浙江11市小微企业经营信心指数排名中,台州市、金华市、湖州市位列2—4位,表明“五水共治”为浙江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打入“强心剂”。

(四)中小企业“顺水”开拓新领域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在一些重点领域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水污染防治成为重点领域中率先行动的行业;国家有关方面为此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五水共治”让中小企业在环保和节能减排领域寻到新的商机。2014年初开启的全省“五水共治”行动,使得市场对水利管材的需求增加。浙江双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借势发力,主攻超大直径聚乙烯缠绕增强管(克拉管)和整体型塑料检查井的生产。“双林”研发的直径范围可达4m的超大直径聚乙烯缠绕增强管,属于塑料埋地给排水管,与传统相同直径的水泥管相比,重量要轻数倍,且可大量节约原材料。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宁波市、衢州市、台州市等地的“五水共治”项目中成功应用。

四、“五水共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水共治”社会认知深度不够

水环境治理是事关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不仅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企业自觉治污,更需要激发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然而根据临安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报告,选取的走访调研样本数据显示多达39.7%的企业认为倒逼转型无作用不重要;同时部分企业虽有设施,但为了节省成本,偷排现象依然存在,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水源严重污染。大部分的市民认为工业转型升级与工业治污是企业和政府的事,与其无关,因此,无法很好地发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与治水过程中的作用。

(二)“五水共治”政策刚性有待提高

目前出台的100多条行业整治提升要求下,缺乏对关停企业的补偿政策,对偷排废水污物的监管处罚力度也不大,导致部分已通过验收的企业为谋取利益。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存在闲置已通过验收的污水处理装置,继续偷排污水等现象,如亚中铝业公司一夜偷排10吨废水。这种情形并非个案,若不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容易造成“偷排——举报——处罚——再偷排”的恶性循环。

(三)“五水共治”企业转型源动力不足

一是自身实力不足。企业转型离不开资金的快速周转,但近几年融资难、回款压力大等问题严重阻碍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无法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更新设备,仅仅对整治方案中有硬件强制要求的排放标准做到达标,对于转型升级表现得有心无力。二是受限于企业规模偏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型中小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占了主营业务成本的大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三是企业家缺少战略眼光。在转型升级时企业家考虑到风险因素,尽可能沿袭过去做法,守住目前企业就是成功成为主要思想。

五、相关对策建议

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事关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更是解决民生与就业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对接世界产业链发展轨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抓手,急需社会各界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针对上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市场,促进产业链全面提升

为中小企业营造透明、公平、开放的经营环境,构建有利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在政府可用的政策工具中,如公共采购和产业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应尽量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中小企业充分享受政策资源,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国企改革给民营资本留下更开放的空间,培育出一批全新的、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市场主体。

把握发展趋势,摒弃等级优次的思想观念,协同规划区域建设与产业分配,合理调节产业结构,全力升级产业生产链。引导各级政府根据优势条件与现实状况进行导向性分析,按照产业链进行明确分工合作和角色作用。平衡行业利差,增加产业价值利润,带动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合法、合理的市场竞争保障机制,完善自由市场的流通体系,保证市场行业的合法经营,避免利润价值而产生的恶性行业竞争。

支持发展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优势产能走出去,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将会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的经营行为,维护企业走出去的合法权益。

(二)搭建平台,弥补中小企业资源短板

开展中小微企业业务办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尤其在创新创业业务、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管理、中介服务(律所、咨询公司、投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调研、评估、社会责任、NGO等)、退出服务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和政务便利。建立对外投资公开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和预警机制,为制造业企业营造规范、便利、安全的海外投资环境。

(三)深化改革,多渠道降成本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继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设融资交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化的融资渠道。延伸市场融资的合法途径,规范市场集资的运行流程,引导民间投资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从而活跃社会资金的流动与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研究并推行转贷基金,简化中小企业续贷流程,提高信用审核效率。善用财政,落实增效减负政策。一方面在继续增加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探索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援助基金,通过再担保、担保补贴、转贷补贴等形式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做好各级政府政策衔接,切实将中小微企业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四)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针对企业的行业性质来进行划分,规划中小企业企业竞争的范围与层次,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禁止浪费市场资源。创建企业资源共享渠道,利用公共信息网络渠道对有效的资源进行回收,建设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工业园等产业圈,发展循环、高效、环保的产业集群带。

淘汰污染重、消耗高的传统落后产业,发展污染轻、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先进循环的生产技术和清洁技术,要有保证、有度量地开发地方资源,做好利用与开发前后的预防治理,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末端治理。出台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中小企业对生产设备的使用、废弃、回收进行投入。引入科技型的节能清理设备,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走环境优、效率高、效益好的创新型工业发展道路。

此外,广大中小企业也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轨道,以前瞻性眼光为消除“低效”付诸实际行动。通过“互联网+(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转型,有效整合核心要素,利用创新思维和人才培养不断进行二次、三次创业,在“专、精、特、新”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