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明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昆明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3-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市网信办课题组网络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是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也是社会管理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色文化网站扩大了网民们对昆明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昆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昆明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_2015~2016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

昆明市网信办课题组

网络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是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也是社会管理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昆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时期,而且面临着社会问题复杂化、多元化的严峻局面,在这个阶段,以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昆明社会管理创新,利用文化力量增强昆明社会管理能力,使网络文化力量转化为昆明社会管理创新的潜在生产力,既是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铸造文化昆明的必然要求。

一、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网络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不断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近年来,昆明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与日俱增。2011年,昆明市政府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运营企业签订“智慧昆明”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昆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2014年,昆明制订《昆明中心城区电信规划》并纳入市政规划,该专项规划的制订,标志着智慧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迈出第一步。在“智慧昆明”战略的指导下,昆明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较为发达的网络信息传播设施与平台,互联网普及率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13年,全市交换机容量超过1 200万门,固定语音用户达到187万户,移动语音用户突破900万户,昆明电信FTTH覆盖小区已达近千个,覆盖用户近百万户;城区20M覆盖率超过80%,农村通宽带光纤通达率超过90%。昆明联通共建设宽带端口3.8万线,覆盖约10万户住户。全市互联网用户数751.51万户,其中固定宽带接入127.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623.61万户。

(二)网络文化的平台建设

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是城市的门面,也是一个城市向外开放及向内服务的重要平台。昆明市将城市门户网站——昆明信息港的建设作为重点工程,于2008年12月如期上线开港运行,昆明信息港是集政务、新闻、商务、生活、旅游、文化和互动社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城市门户网站,是面向全球宣传新昆明形象的互联网媒体,是打造“数字城市”的信息化载体,是服务春城市民、国内外旅游观光者和投资人士的“网上政府”和“信息超市”。

政府网站建设。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前提条件。近年来,昆明大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政务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一是设立了统一的政务网站“中国昆明”网;二是各级各部门均建立了政务网站,包括党委网站9个,人大网站1个,政协网站1个,纪委网站1个,政府部门(含议事协调机构、直属单位)网站60个,县(市)区网站13个,法院、检察院网站1个,人民团体网站7个,其他单位、行业网站12个,行业协会网站2个,其他2个。这些网站均包含了机构概况和职责、信息公开、办事指南、工作动态等栏目,把大量的政务活动搬上网络,方便市民办理各类政务、商务、业务活动。

特色文化网站建设。特色网站建设也是昆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昆明十分重视宣传本土地域文化,建设各类特色文化宣传网站,把地方网络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形象宣传、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为昆明网络文化建设增添了地域性特色内容。例如,“昆明博物馆”对昆明的地藏寺经幢、青铜、瓷器、老照片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昆明动物博物馆”展出各类动物标本两万余号,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0余种。这些特色文化网站扩大了网民们对昆明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昆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另外,地处昆明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设立了文物典藏、科研园地、民博视频、陈列之窗等栏目,对民族服饰与制作、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民间面具、民间瓦当、民族乐器、民族陶艺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政务新媒体建设。2010年至2011年,昆明市委宣传部微博(@昆宣发布,现有粉丝63.8万个,年均发布微博4 900余条)、昆明市公安局微博(@昆明警方,现有粉丝103万个,年均发布微博1 800条)、市长热线办微博(@昆明12345市长热线,现有粉丝1 768个,年均发布微博600条)等政务微博相继开通。2013年5月,“@昆明市长”(现有粉丝72.5万个,发布微博205条)新浪微博正式开通,成为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市长微博。2013年9月底,全省首个政务微博平台“中国昆明发布厅”和主账号“@昆明发布”上线,整合全市108个党务政务微博,搭建起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微博矩阵。“@昆明发布”现有粉丝36.2万,共发布各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1 195余条,平均信息更新13.6条/日。“昆明全搜索”移动客户端、腾讯微博平台“@昆明发布”、微信“昆明发布”也已上线开通。

网络社区建设。网络社区是网民集中发表个人意见的地方,“彩龙论坛”“金碧坊社区”“云之南社区”等均是云南省内较为知名的网络论坛,每天参与网络讨论人数超过4万人次,日发帖量最多达到2万余条。

(三)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干预。及时协调省内主要网媒和社区论坛处置有害信息与不实言论,有针对性地对热点话题进行调控,在舆论热点形成过程中进行干预,遏制升温和扩散,分解舆论压力,削弱负面影响。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指导和配合当事部门及时回应大众关切,推进政民互动,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主动设置议题、开展网上活动,吸引网民关注和参与。如:在彩龙社区开设“南博直通车”版块,从寄语南博会、鲜花装点春城、有奖征集昆明综合整治纪实作品等多角度组织话题,宣传“南博会”筹备工作。组织人员探访广场道路整治,组织“南博知识有奖竞赛”。发布《南博会不仅仅是商品展销会》《道路整治为了谁》等评论员文章,同时,组织人员开展新闻跟帖、论坛跟帖、微博跟帖。

加强行业自律。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将在昆的网络媒体、知名网友和写手、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和职能部门纳入其中,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全市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资源,促进行业自律,推动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2009年以来,举办了三次昆明网络媒体博客笔会活动,促进网络媒体、传媒专家、网络文化企业和行业资深人士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借助来宾的影响推介昆明、宣传昆明。

(四)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

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成效显著。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浪、腾讯等国内知名商业网站以及云南网、昆明信息港等省市重要新闻网站上,综合运用网络新闻、视频、专题、广告、论坛互动和微博推广等多种宣传手段,开展多渠道、全媒体、互动性的网络宣传工作。例如:围绕“南博会”和城市道路综合整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诠释、解读、宣传,高密度、大篇幅、不间断地推出网络宣传主题及新闻报道,让“南博会”的背景、意义、筹备等情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南博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及南博会顺利召开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推出“聚焦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大型专题,以中立理性的角度梳理事件,宣传政府态度举措,全面科普炼油知识。对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新闻发布会、恳谈会、网民考察活动、市长开通微博等政府举措,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发布,符合大局要求,报道方式多样,用正面的声音压制负面言论,占据舆论阵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效果。

网上理论宣传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昆明信息港自开通以来,开通了政务、新闻、评论、专题等频道,紧扣时政、理论、社会热点,及时推出专题宣传和深度解读,充分整合主流媒体的理论资源,不断增强内容的厚重度和可读性。《新昆明》宣传栏目积极就当前党和政府主要政策热点展开深入宣传,积极转载新华网等重点媒体的评论文章,用朴实易懂的话语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当前理论热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对外宣传影响扩大,充分介绍了昆明的正面形象。昆明信息港英文频道开设了昆明新闻、云南新闻、中国新闻、新昆明建设、外国人在昆明等栏目,精选昆明及云南省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社会民生、文化体育等多方面题材进行新闻采编,已经成为众多海内外网民了解昆明的首选英文网站。

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不断满足网民对优秀文化产品需求。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资源。加强对网民心理和需求研究,利用博客、微博、论坛等开办功能实用、服务便捷的专业频道,丰富网上文化内容,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公益性上网向社区和农村延伸,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资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化单位开展网上公共服务。推进社区工作者上网服务工程,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社区工作。

整治网上低俗之风常抓不懈,网络环境进一步净化。近年来,昆明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经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活动开展以来,网上签名近12万人,收到举报信息1万多条。市政府新闻办对所有举报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剔除重复举报和无效信息后,关闭违规网站,关闭存在严重问题的论坛和栏目,删除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图片、小说、游戏、视频,封禁个人空间、相册,对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及时受理举报信息,依法处置低俗信息,昆明整治网上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五)网络文化的管理建设

加强互联网管理制度建设。2012年6月昆明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昆明市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昆明市互联网管理各相关部门职责。当月,制定《昆明市党务政务网站更新维护情况测评体系》,督促全市各部门及时发布更新信息。2012年8月,制定《昆明市网络舆情管理暂行办法》和《昆明市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流程。2013年5月,制定《昆明市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规范了全市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昆明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和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推进全市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和队伍建设由经验型、粗放型向规范型、精细型转化。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建设。2010年12月,昆明市设立市互联网信息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于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内设网络宣传处、舆情处两个行政编处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对重大网上舆情进行统一处置;负责网络新闻监管,处置有害信息,引导网上舆论;协调网上重大新闻宣传活动,对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热点敏感问题内容的网上传播进行管理;依法对全市互联网站新闻信息服务进行报批和管理;对违规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站和传播有害信息的社区论坛、博客微博客,及时通知行业主管部门予以处置。

构建网络文化工作队伍。2012年,由昆明市网信办牵头,初步构建了“纵横双向”的网络文化工作格局。横向: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开发(度假)区、市级重点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信息员为骨干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将相关单位设为直报点,各直报点明确一位分管领导,并挑选1至2名熟悉工作的人员作为本单位的信息员,构建了全市信息员队伍。纵向:紧密联系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巩固沟通渠道,争取指导和帮助;同时,与省内主要网络媒体建立业务协作关系,交流经验、策划合作事项,配合处置负面网络情绪,共同为营造昆明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献计献策。

增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能力。当前,网络媒体及论坛、微博微信平台已成为舆论和舆情的主要“策源地”,海量网络信息使舆情监测工作甚为艰巨。2012年3月,昆明市网信办申请立项建设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投入使用,为适时监测网络舆情提供技术手段。同时,为了增强舆情研判、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市网信办与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横向加强与市纪委、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等市级部门舆情信息共享机制,纵向向上加强与省网信办、省级网络媒体的汇报联系,向下加强与各县市区委宣传部的指导督促,形成合力开展舆情研判工作。在舆情预警反应方面,市网信办除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外,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给涉事部门及县区,提醒涉事的县区及部门关注舆情动态,并提出应对处置建议,针对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制定专门的舆情应对处置预案,有效提升预警反应能力。

二、昆明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信息基础数据不全

全市互联网络基础数据缺失的负面影响正逐步凸显。科研、决策咨询机构因数据缺失无法开展针对创新虚拟社会管理、促进互联网跨越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带来较大困扰;互联网企业因数据缺失无法针对性地制订发展战略和产品创新计划,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进而对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互联网基础数据缺失已成为阻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网络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偏低

全市网络企业总量偏少,从事网络文化产业的企业更少;网络基础设施与先进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互联网的普及率、应用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差距。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仅以网络供应商为例:主城区成为各网络供应商的扎堆之处,电信、联通、移动、长城宽带、铁通等商家云集,促销手段多样,价格及产品多元,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重复建设,而在偏远县区特别是山区,要么没有此类服务,要么供应商仅一到两家。主城区、城镇聚集区网络文化资源获取简便、快捷,偏远地区获取较为困难。

(三)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全市网络管理体系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明、力量分散,宣传、公安和文化等多个部门都涉及互联网信息管理,针对网络文化管理的分散性大,执法力度降低,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存在信息共享不足、协调机制不顺的问题,以致热点应对和舆论引导难以真正到位,难以有效控制整个网络文化环境。虽然成立了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实际工作是指导和协调,很难对拥有管理权的部门形成实际的影响力。如近年来,昆明市陆续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但落实情况不理想,执行不力,存在网民在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有效的回复,政务信息公开更新迟缓等问题。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

昆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文化产业定位不清晰,结合本地特色、服务本地发展的特征不明显,几乎没有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产业品牌,政府鼓励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力度还不够。

(五)网络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

“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水军”近几年方兴未艾,操纵了网络舆论,瓜分了网络民意,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各种虚假信息、非法信息充斥网络,网络用语多为谐音、错别字替代,或是在网上流传的经典语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用错字、别字的风气。另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或受国外敌对势力操纵的个人和团体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散布谣言,煽动不知情的民众与党委政府对峙。

(六)网络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昆明市用于进行网络社会管理的基本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都还有差距。部分设备陈旧、反应速度过慢,连接端口不够稳定。这给利用网络来有效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昆明的网络管理设施配置较低,网络社会管理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昆明现有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确实配备不够。除了政法部门有专业人才从事网络社会管理工作外,各学院、各部门大多由兼职人员来开展网络社会管理工作。这些兼职人员的工作量大大超负荷,而且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既懂网络技术又懂文化传播、既有实战经验又懂网络推广的复合型人才少,网络文化的管理权责不明,区域间网络社会管理人才构成不均衡。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建设,尤其对于有效开展网络社会治理起到了负面影响。

(七)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队伍不健全

当前,在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管理领域,昆明市还未真正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要实现这点就必须健全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在50位被随机调查的市民中,有51%的市民认为“政府与网民的网络互动平台太少”。同时,部分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表示,实现网络互动固然好,但迫于人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目前暂时不能开设更多的互动平台。尽管昆明政务网、昆明信息港等网站都设有领导信箱,但这些网站在互动性方面还没有让市民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不善于使用网络来获取公开的政务信息。这就给社会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来缓解社会矛盾造成了困难。

(八)网络社会管理的地方法规条例不够完善

当前,昆明市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社会管理方面的相关立法及法规、条例制定仍显滞后,现有的网络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态势不相匹配,现在执行的法律法规覆盖不全、约束不强、普法不广。这些因素对昆明在网络社会领域实行“依法治市”形成制约。同时,昆明市在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进展缓慢。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缺乏通过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昆明市创新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网络社会管理能力

要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站在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的高度,来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传播先进文化和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昆明市相关部门应对网络、驾驭网络、引领网络的能力。一是要建立多级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发布管理。要把改善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社会管理工作作为网络事业的发展重点,昆明市、各县(市)区要成立网络信息管理领导组织,增加网络专职工作人员岗位。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真正把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切实做到懂网、建网、上网、管网、用网。昆明市的各级相关管理领导组织可由各级党委书记或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可由分管宣传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或宣传部部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工信部、宣传部等共同组成,机构办公室可设在宣传部,负责资料汇集。二是要通过不断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等培训活动来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培养既懂网络技术、法律知识,又懂文化传播、新闻业务的党政人才。三是要密切关注相关论坛、博客、QQ群等各种能自由发布言论的网上交流平台,并适时进行监控,及时挖掘关于时事、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得到舆情信息后要确立该舆情信息的性质并研究相应处理方式或对策,快速做出反应并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给予纠正和正面引导。

(二)科学规划机制体制,形成有效合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和谐共融的网络环境。首先应理顺昆明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涉及部门多、涵盖领域广,理顺管理体制有两种模式:一是统一归口。将涉及网络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所有事项纳入统一部署、统一监管以及统一执法。二是调整运行模式。在现有机构组织下,加强相关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能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切实加强对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要完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加大网上舆情的预研预判,提高昆明市各级干部驾驭网络的洞察力。要健全完善昆明市相关现实和网络热点问题的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预测、巡览、收集、研判、应对、处置和引导的能力,通过网络发布会、网络研讨会、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专报等形式,加强信息共用共享,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三)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从昆明的实际出发,制订《昆明市“十三五”网络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以产品为基础,依托市场,融入具有昆明特色的文化精髓,不断提高昆明市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昆明网络文化产品的品牌创作和生产,努力形成一批社会责任感强、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同时要制定网络文化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基础环境。

(四)加强内容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全面综合考虑主流网络载体的整体布局和远景规划,规范网站、论坛、微博等的内容建设,扩大网络文化传播主阵地的知晓面和影响力。有效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网站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官方网络媒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着眼于广大群众的现实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更加便捷的服务途径。同时,要结合市情,发扬清新的从政文化、朴实的为民文化、健康的经商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民思想道德体系。

(五)加强内容和管理机制的建设

全面综合考虑昆明市主流网络载体的整体布局和远景规划,规范相关网站、论坛、微博等的内容建设,扩大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对能有效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网站内容,拓宽传播渠道的网络媒体给予鼓励。相关网站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管理服务内容。同时,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与党委、政府沟通交流的需要,并促使市民通过网络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建议昆明市适时开通专业的市民网络互动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可建立一个集网络评论、舆论引导和网络监管功能于一身的网络社会管理专业部门。这个部门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舆情信息。扩大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和范围,积极搜索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并及时上报。二是监管网络平台。对网络互动平台进行24小时监察,对不正确的信息进行解释和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三是通过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的不健康言论。

(六)提高对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水平

掌握网络舆情对立、突变、互动性、非线性、超时空的普遍规律,通过线下线上并重、柔性引导与规范管理的有机结合,培养昆明市民合理、规范的舆论表达方式,努力化解负面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在舆情处置方面,必须做到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力求做到“准确讲”“尽早讲”“持续讲”,要敢于正面回答网民提出的疑问,保持党群、干群信息发布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切实掌握好昆明市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七)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加强网络社会管理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网”战略,大力培养集网络技术、新闻传播、网络新闻、网络宣传、网络评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本领硬的网络社会管理队伍:一是坚持机制引才的方针,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人才参与到昆明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来;二是支持在昆高校开展网络社会管理专业的建设,通过特色化的教育,逐步建立起多类型、多层次、符合昆明网络社会管理实际需要的人才库;三是加强对网络文化从业人员和网络社会管理人员的管理,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分层次、分对象、分类别对网站、论坛、网吧等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突出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教育,着力提高昆明市网络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四是昆明市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制定激励政策,对优秀人才开展评先评优活动,进一步激发网络从业人员的工作干劲和创新热情。同时,要重点培育和建立一支网络互动监察队伍。网络社会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管理,其管理要符合网络社会的特点。这就要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善于在管理中加强引导,坚持“删”“引”和“堵”“疏”结合,促进管理方式由强压式、灌输式向启发式、引导式转变,既要引导昆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又要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八)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市工信委、市公安局等部门要定期检查在昆主要网站的服务器软件系统,监管网站后台管理情况,一旦发现网站发布的信息含有病毒、木马等对服务器有攻击性的程序或威胁服务器安全的后门程序,立即清除并修复,确保昆明市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及时引进最新研发的网络监控技术,推进动态堵截技术、信息安全防范及保护等技术在网络社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利用信息识别、信息过滤、自动侦缉、不良信息自动报警等监控系统对昆明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实名上网制度,切实实施网络媒体记者资格审批制度,建立健全网上信息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受理和不良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在加强网络主体对信息传播过程性监控的同时,应对有害信息和恶意信息做到及时预警、及时通知、及时删除和及时处罚。

(九)着力培养昆明市民健康、理性、成熟的网络文化价值观

昆明市民网络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昆明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效果。要以学习方式、思想观念、道德理念、法纪意识和心理境界等五大要素为支点,对昆明市民进行科学教育,着力培养昆明市民的批判自主力、信息识别力、自我控制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昆明市民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在网络活动中的诚信意识,提高他们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引导昆明市民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和相关价值取向,让昆明市民自觉抵制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

(十)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管理规范

要结合新形势制定《昆明市网络公共秩序管理条例》和《昆明市网络公共秩序管理办法》,健全昆明市政府有关网络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规章,为网络公共秩序管理构建起规范体系。《昆明市网络公共秩序管理条例》和《昆明市网络公共秩序管理办法》应包括:总则,说明网络公共秩序管理的含义、立法目的、法律适用范围等;管理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网民的权利与责任;罚则等内容。同时,昆明市各有关部门还必须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行业配套规章,使得网络社会公共秩序治理在主体、范围、手段、途径、标准和目标上都有法可依,也为政府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和合法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十一)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网络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一是加大以政务网、昆明信息港等为重点的网站硬件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专项补助资金规模,完善政务网、昆明信息港等门户网站的网络硬件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网络升级工程,提高硬件质量,全面提升反应效率。二是加大网络通信硬件建设力度。尽早实现昆明各级政务网及网络监察全部使用光纤传输信号,尽快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网络通、信息通。三是加大网络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网络安全问题。四是加大网络运行能源储备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储备能源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大幅度增加储备能源的建设投资规模,为网络的平稳运营奠定物质基础。五是加大居民小区网络通信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新建小区布线混乱、设备安装位置不够合理和老旧小区网络服务提供商单一、缺失等突出问题。六是加大网络管理专业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硬件提升建设水平,实施现代远程监管工程,加强网络管理机房的改扩建,增强昆明市预防网络突发事件和保障网络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

课题组成员

组 长:陈 波,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副组长:吴豫昆,昆明市网信办专职副主任

    杨 光,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校招就处副处长

成 员:陈 涛,昆明市网信办网络宣传处处长

    邢 昕,昆明市网信办舆情处处长

    李 飒,昆明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志贵,昆明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

    尹 峻,昆明市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刘腊梅,昆明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王雅琪,昆明市社科院行政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