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发
苗族群众的自发迁移现象由来已久。在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苗族是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其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甚至已经跨出国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苗族是山地民族,其迁移不仅有着特定的地域特点,也具有同族相聚的族群特性。不仅如此,苗族自发移民之所以迁入K县的荒山与森林之中,这与其传统游耕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密切关联。可以说,苗族自发移民现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但是,这种特定社会文化现象所置身的社会场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苗族自发性迁移所需的社会条件已经逐步消逝了,由此带来的社会后果则是:一方面,苗族自发移民身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经济生活贫困、民主权利不足、公共服务分享缺失;另一方面,其生存方式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对地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了人口膨胀、治安、利益冲突、社会安全等问题。
K县政府、非政府组织、苗族精英、苗族自发移民组织都参与到问题的治理实践之中,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遗憾的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实践并没有解决很多根本的问题——主要是苗族自发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其形成的治理网络也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之所以会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治理的实践没有获得制度的合法性支持。
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苗族自发迁移是其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游耕文明的延续,而这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又是相矛盾的。最根本的表现在其自发迁移需要宽松的资源环境与松散的管理,而国家的现代化则会促使资源更加集中、产权更加清晰、管理更为规范。
为了从更大程度上消弭国家的现代化与苗族自发移民的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与鸿沟,我们不仅需要在基本的价值层面取得共识,尤其是苗族自发移民的公民权保障问题,也需要在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包括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制度、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同时,在治理机制上,我们也应该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使得治理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撑与力量聚合。
本书主要的特点在于:一是凸显了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苗族自发移民存在广泛,但对其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术成果太少;二是方法论的创新。著作综合运用了民族文化理论、社会排斥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工具,在多维度下审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一次尝试;三是观点较为新颖。传统对迁移问题的研究多是从人的经济理性角度进行的阐释,著作则从文化视角进行讨论,更加贴近问题的本质。
其实,苗族自发移民问题是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典型的民族性社会问题,对其治理的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部分社会问题的民族性,也能为我们深入研究民族性社会问题的治理打开一扇窗户,希望有远见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们能够通过这扇窗户看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