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延佳
《仪式传承之文本媒介: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戒度法事中的唱本分析》刊于台湾TSSCI期刊《民俗曲艺》2014年9月第185期。
在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如何理解田野调查中所见之仪式文本,从而更好地认识地方民间宗教的内在意涵及其传承机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学界存在的普遍误区是将仪式文本放在自身预设的理论架构中加以认识,未能对具体仪式实践中的文本意涵加以阐释。
戒度仪式既是民间仪式专家传统赓续的核心路径,亦是我们区分不同仪式专家传统的重要依据。以往在研究地方仪式传统之时,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仪式结构、神灵谱系、村落的仪式语境及不同仪式专家之间的互动关联,对仪式专家仪式传承的内在实践讨论甚少。其中,文本的运用作为仪式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结合仪式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处于广西中部地区的壮族师公在戒度仪式中运用了大量唱本。师公唱本将一名普通人戒度为师公的原因与过程总结成模式化的叙述内容,进而在戒度仪式过程中被师公用来对弟子进行教化。唱本叙事与仪式过程共同展现了师公对“师教”主体性的形塑。通过对戒度仪式中所用唱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唱本作为师公仪式传承的一种核心文本媒介,是师公用以修构自身仪式传统的重要文字依据,亦是其有别于道公、僧公等地方仪式专家的重要标志。唱文不仅通过仪式展演的形式将师承关系进行固化,同时也将仪式背后的内容展现出来。这既完成了仪式本身,同时亦让受戒者经历了师公仪式传统承继上的内在“教化”。在此过程中,操持仪式的师公师傅亦完成了一次唱本内容的再认知过程,这促进了师公仪式传统在一定地域中的相对统一性。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将壮族师公的唱本视为其仪式传承的核心媒介,并在具体的行仪过程中理解唱本的具体内容、意涵和背后指向。这种从具体的仪式情境出发来梳理文本之意义的做法,在国内学界尚属鲜见,在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性。文章最主要的贡献是真正实现了田野材料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取向,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壮族民间宗教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也为中国民族民间宗教研究提供了有益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