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霞
《少数民族农民的银幕想象——以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为例》在《四川戏剧》2014年第10期发表后,再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后又被“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月8日、网络穆斯林社区“天穆网”全文转载,“今日头条”又从“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全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文在对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写作完成。本文开篇对“新民族电影”“内视角”等新近学者对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引用,认为21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一定程度改变了以往电影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被隔绝在现代化之外,一样经历从单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及混合状态的变迁,主动或被动在现代化边缘徘徊。正文分为三个部分:“诗意冲突下的传统守护人”“父权式微下的年轻一代”“焦虑的准现代人”。“传统守护人”部分以侗族电影《我们的桑噶》、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表现了传统守护人的生存状态,如小喇嘛般笃定的不多,更多的如侗族老桑噶(歌师)一般活在自己的世界或如年轻的侗族文化者一样在理想和现实中矛盾生存。21世纪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父辈并没有呈现出稳定、传统色彩,年轻人在寻找或迷惑中成长,具有同期非民族题材电影的一些共通性,如电影《滚拉拉的枪》《我们的桑噶》。少数民族同胞离开传统生活方式、传统生活资源如何在蒙古族电影《季风中的马》得到尖锐呈现。
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少数民族电影和非少数民族电影用共同的标准放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的维度加以分析,从而打破了之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将其“他者化”“浪漫化”的惯常处理。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得出近期银幕贴近地呈现了少数民族遭遇现代化的真实困境,对观众客观认识少数民族有很大贡献;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多角度、多元化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