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在新闻出版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作用日渐提高,从被动采标到参与制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从建立国际标准中国分注册中心到承担国际注册中心。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一方面得益于国内新闻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带动下的飞速发展,使标准化工作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技术全球化,使国内出版或技术企业激发出的与国际接轨的内在动力来谋求突破。
(一)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发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中国一直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标委会ISO/TC46的P成员,也就是积极成员。同时,我国还采标了多项ISO/TC46国际标准,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国际标准录音制品编码ISRC》《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科技期刊目次表》等,对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出版质量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3月,中国提案的《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通过了ISO/TC46/SC9成员国投票正式立项;同年5月,成立了由中国、法国、德国、美国、瑞典、肯尼亚、俄罗斯等7个国家组成的“ISDL国际标准工作组”,并由中国担任项目组长和召集人,成为ISO/TC46/SC9的第11工作组;2012年ISDL通过CD阶段投票;2013年6月,TC46在法国巴黎召开年会,年会通过决议,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改名为《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2014年5月ISO启动对该标准FDIS投票程序,投票结果显示,21个成员国投票,21票赞同、0票反对,100%通过;2015年5月15日,ISO正式发布ISLI国际标准。
ISLI国际标准是我国新闻出版业首次向ISO提交的国际标识符标准项目,该项目在ISO获得立项并成功制定,打破了英、美、德、法在国际标识符领域的垄断,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编码大国的行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被动、从属的地位,将极大提升我国在标识符领域的话语权。
(二)ISO 16763《印刷技术—印后加工—装订产品要求》发布
2016年3月9日,首个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印刷领域国际标准ISO 16763《印刷技术—印后加工—装订产品要求》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于2010年成为ISO/TC 130印后工作组(ISO/TC 130/WG 12)召集人和秘书处承担国后完成的首个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印刷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实现了零的突破。
ISO 16763规定了装订产品印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和允差值,适用于需进行工业装订的产品,如书籍、杂志、目录和手册等。我国专家何晓辉和刘霞担任项目负责人,来自中国、美国等国家的多位专家参与制定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印后加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我国印刷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同时也培养起了一批具有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印刷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早日实现我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