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银川平原湿地植被碳储量密度和土壤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结合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7个重点湿地空间分布图,分别对2000年和2014年的7个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为单位面积的碳储量即碳储量密度进行可视化表达,应用ARCGIS 10.0将生成的图像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5个等级赋予不同的颜色,得到7个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图,见图7-10。
根据银川平原湿地碳储量密度等级划分范围,将7个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TCD)划分为5个等级,即低(TCD≤20.0 t/hm2)、较低(20.0 t/hm2<TCD≤30.0 t/hm2)、中(30.0 t/hm2<TCD≤40.0 t/hm2)、较高(40.0 t/hm2<TCD≤50.0 t/hm2)、高(TCD>50.0 t/hm2),统计湿地每个等级的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像元数、面积及百分比,见表7-12。
从图7-10和表7-12可以看出,7个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空间差异较大。2000年,7个重点湿地总碳储量密度大小排序为:沙湖>阅海>青铜峡库区>星海湖>鸣翠湖>吴忠黄河湿地>黄沙古渡;2014年,总碳储量密度大小排序为:鸣翠湖>青铜峡库区>沙湖>吴忠黄河湿地>阅海>星海湖>黄沙古渡。两个年份碳储量大小排序反映了银川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变化规律是中部和西南部碳储量密度高,从东北部向西南递增的变化规律。各重点湿地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2000年,沙湖自然保护区的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25.09~59.91 t/hm2,平均值为46.73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较高等级和高等级,面积分别为581.55 hm2和579.75 hm2,比例分别为41.4%和41.31%。较高等级碳储量密度范围呈片状分布,低等级碳储量范围呈小斑块镶嵌在较高等级斑块中。2014年,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15.31~158.57 t/hm2,平均值为42.57 t/hm2。碳储量在较低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1158.58 hm2,比例为45.09%。其空间分布格局与2000年相反,较低等级碳储量密度范围呈块状分布,较高等级的斑块呈现破碎化,且镶嵌在较低等级斑块中。2000~2014年,沙湖单位面积碳储量密度呈减少趋势,减少了4.16 t/hm2。
2000年,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22.01~81.88 t/hm2,平均值为44.21 t/hm2。碳储量在较高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1081.17 hm2,比例为44.35%;较高等级和高等级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呈条带状。2014年,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12.63~167.52 t/hm2,平均值为69.53 t/hm2。碳储量在高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1985.32 hm2,比例为65.88%。高等级储碳斑块面积增加,碳储量密度呈条带状和块状分布,较低等级的斑块呈现破碎化镶嵌在较高等级的斑块中。2000~2014年,青铜峡库区湿地碳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
2000年,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27.74~57.26 t/hm2,平均值为37.77 t/hm2。碳储量集中在中等级分布,中等级储碳斑块占比为76.34%,面积为940.56 hm2;2014年,碳储量密度分布范围为11.32~148.11 t/hm2,平均值为42.49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低等级和高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32.87%和36.48%,面积分别为246.34 hm2和273.39 hm2,高等级和低等级储碳斑块均呈条带状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2000~2014年,碳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
2000年,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8.32~64.62 t/hm2,平均值为43.06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较高等级,面积为131.33 hm2,比例为44.74%。2014年,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22.72~170.17 t/hm2,平均值为81.62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高等级,面积为260.61 hm2,比例为74.17%。低等级储碳斑块消失,高等级碳储斑块面积增加较大,湿地呈现稳定均衡发展趋势。2000~2014年,碳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增加了38.56 t/hm2,增加幅度较大。
2000年,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22.14~69.38 t/hm2,平均值为36.75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中级,呈条带状分布,面积为1691.21 hm2,比例为67.88%。2014年,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0.99~175.38 t/hm2,平均值为64.41 t/hm2。碳储量集中分布在高级呈条带状分布,面积为1634.34 hm2,比例为57.90%,高等级斑块呈条带状分布。
2000年,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8.32~72.08 t/hm2,平均值为43.77 t/hm2。碳储量在较高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408.20 hm2,比例为37.33%。较高等级和高等级储碳斑块呈块状分布格局,低等级斑块呈破碎化镶嵌在较高等级斑块中。2014年,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9.05~129.45 t/hm2,平均值为39.57 t/hm2。碳储量在较低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841.30 hm2,比例为42.26%。与2000年相反,低等级碳储斑块面积增加,且呈块状分布。2000~2014年,碳储量密度呈减少趋势。
2000年,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8.32~65.81 t/hm2,平均值为45.31 t/hm2。碳储量在较高等级和高等级分布较多,较高等级分布更集中,面积为360.48 hm2,比例为42.86%。各等级储碳分布较为均衡,高等级斑块呈块状分布。2014年,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范围为17.39~150.69 t/hm2,平均值为46.02 t/hm2。碳储量在较低等级分布较多,面积为633.81 hm2,比例为40.29%。较低等级储碳斑块面积增加,且呈块状分布,高等级斑块呈破碎化镶嵌在较低等级斑块中。2000~2014年,碳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不大。
总体来看,银川平原7个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空间格局呈现以下特征:
2000~2014年,碳储量密度增加,呈现出碳汇集现象。碳储量密度高的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表明湿地整体储碳能力在增加。
银川平原重点湿地碳储量密度分布朝着不均衡—均衡的方向发展,除沙湖和星海湖变化略有不同。
2014年,储碳等级的斑块状和条带状格局逐渐减弱,高储碳密度的斑块面积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