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几辈人做梦都想从山里搬出来。眼下我们刚搬出来虽然还有点‘不适’,有时甚至‘烦心’,但在政府的帮扶下,过一阵子肯定会适应的。”宁夏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48岁的生态移民王东峰说。
欣荣村是移民新村,从西海固地区迁来的生态移民今年在这里度过了搬迁后的第一个春节。
西海固地区包括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8个县(区),当地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农民主要靠天吃饭,素以“苦瘠甲天下”著称。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夏启动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下决心要将35万贫困群众搬出西海固。在贺兰县需要安置生态移民3905户共1.9万人;目前,首批970户移民已入住政府专门建设的欣荣新村。
生态移民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与当地村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差异,融合需要时间。记者近日走进这个移民新村,倾听移民述说他们的喜与忧。“去年大棚种的萝卜不吃香,没有销路,今年不知还能种点啥?”2012年5月,从西海固原州区头营镇张崖村搬迁到欣荣村的张万山,在政府分给每户移民的一栋温棚里种植了萝卜,但由于不掌握市场行情,他种的萝卜多数烂在地里,真让他“烦心”。
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孩子在健身器材上玩耍
来自头营镇平乐村的生态移民马正德,则希望能将分给他的温棚变成养殖圈舍。他告诉记者:“我们虽然不会种植大棚作物,但在老家有养牛养羊的习惯和传统,每家的养殖技术、经验都过硬。现在,由缺水的山里搬到有水的川地,住进政府帮助建的新家,确实感激得很,但就是没地方养牛羊,心里慌得很。”
还有一些移民因为找不到活儿干也“心慌”。虽说搬来后离城近了,能打工的地方也多,但让农民顺手能干的活还是不好找。
为了让移民尽快掌握温棚种植技术,贺兰县政府特意从内蒙古请回来“技术指导员”张金河。张金河就是在家乡贺兰县经营大棚蔬菜发家后,又将种植产业发展到了内蒙古。张金河说:“在温棚里种植作物,对于温度、土壤、水肥等都有严格要求,刚从山区搬迁来的生态移民过去从来没有种过大棚蔬菜,我回来就是要把技术教给这些生态移民,带动他们经营大棚蔬菜,发展设施农业。”
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移民在新建的球场上打篮球
在张金河的小西红柿种植示范棚里,记者看到,种植采用了覆膜技术和轮作不重茬技术;滴灌节水技术还配套有进水调节设备,这样可以将pH值过高的水质调整到适合作物生长的最佳水质;为了保证冬季日光温室的温度,还在行距间装有太阳能蓄水保温袋,保温袋白天吸热晚上散热,能调节温度。
张金河说:“通过严格标准种植的有机西红柿,品质好,无污染,一年四季每斤都能卖到9块钱。”“种大棚是要操心的,不像在老家种地,下了种子就等老天下雨。”生态移民张万山告诉记者,他和120多名生态移民一起在张金河的大棚里边打工边学技术,希望今年大棚作物能有个好收成。
如何让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直是安置地政府思考的问题。贺兰县有关领导说,县里为生态移民准备的致富“套餐”还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最近县里组织干部到移民村摸底调查,掌握到生态移民有发展养殖业和就近打工的愿望。所以,春节一过,县里就在移民村开始建设养殖园区,并在附近招商引资了一家大型羊绒加工厂,以方便移民发展生产和就近打工,让他们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又问48岁的生态移民王东峰:“这么多‘烦心事’,你们幸福吗?”
王东峰回答:“‘烦心事’是要生活得更好,咋不幸福!”
■ 新华社记者 李春雷 陈晓虎 任玮/文 《银川日报》记者 安稳/图
据新华社2013年2月25日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