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旺古城位于同心县城东南72千米处,是同心县东部重镇,两省三县的交会处。古城四面环山,南北有两条较大的山水沟,北为黑风沟,南为折死沟,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
据《同心县志》记载:“豫旺古城南北长758米,东西宽638米。墙体残高9米,基宽10米,顶高4~65米,夯层厚8~12厘米。东、南、北三面辟门,其中北门洞尚存,东、南二门已毁。城内正中现保留有一座钟鼓楼。城内曾建有大佛寺、城隍庙、钟鼓楼、牌楼等建筑物,今已毁。”古城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王朝增建,街巷纵横,店铺林立,甚为繁华。当年塞上通往长安的唐汉古道从这里穿越而过,北达银川、灵武,南抵平凉、固原,东接环县、庆阳,西连海原、同心,条条通道交汇于此,明朝石茂华“边烽直接渠搜野,戍道通遥瀚海涯”的诗句道出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相传元太祖铁木真攻取灵州,进兵盐州川(今太阳山、下马关一带),准备屯兵六盘山,统一中原。以大郎顶山到莲花山之间的平原为南进、东扩、北撤、西守之地。太祖传令豫王在此地建城,以通声息。豫王接旨从西安州出发,跋山涉水来到豫旺地界。一天,豫王一行踏上了马大山尾的中指梁山,回首西望,山下一马平川,四周群山环绕,东接马大山扼环庆之险,西控青羊泉山锁同海要隘,北连大郎顶通灵州声息,南上莲花山走平固之道。可以说是兵家能攻、善守、长驱、易退之要地,豫王遂命在中指山下筑城。军役、工匠依中指山西麓规划城池,城东墙靠中指山,北、西、南墙各长一里三分,城周长五里三分,边线划定后举行了浩大的工程典礼会,豫王亲自到场并在奠基台上插上了一面绿旗,以示中心,只待第二天开工。
当晚,一场瑞雪。天亮,工匠们到奠基台前找不见台子上的绿旗,施工失去了目标。军役把此事报告了豫王。豫王亲自察看,发现奠基台边有狐狸留下的踪迹,向西北方向走去,后边有拖着旗子的印痕,豫王跟着狐狸的印迹走了约五里地,跨过一条土沟,远远看见丢在雪中的绿旗。狐狸围绕着旗子踩出了一个正方形的图案。豫王即命工匠沿着狐狸的踪迹进行丈量,测量后得出的数字正好与中指山下的城址一样,也是五里三分。狐狸是有灵性的动物,既然把旗子丢在这里,定有它的道理,应在丢旗子的地方建城。豫王传令以狐狸丢旗的地方为中心,沿狐狸走的踪迹为边线筑城。第二年城堡竣工,命名豫王堡。
豫王信佛,请来山西、河南的能工巧匠在豫王堡城内修建了大佛寺、城隍庙。明清时期又增建鼓楼、清真大寺、牌楼、玉皇阁、观音楼等。当时还设有山西会馆,城内镇容整洁,集市繁华,且有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巨商大贾,千里迢迢云集于此,有冶炼铸造、酿酒作坊48处,经济活跃。因此民间流传着“豫旺城来米粮川,四街八巷赛长安”的歌谣。清顺治年间,出于“集市繁华买卖兴旺”之意,人们将“豫王堡”改为“豫旺城”。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一个“小商埠”“旱码头”。每逢集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古镇内人头攒动,并肩接踵,叫卖声不断,热闹非凡。特别是每年3月20日,适逢城隍庙水会,此会甚为隆重,大凡西北的道佛教徒都赶来攀道拜佛。而今豫旺古城损坏严重,人们只能从残缺的城墙和土堆来联想昔日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