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泾源县概况
1.自然地理情况
泾源县位于东经106°12′~106°29′、北纬35°14′~35°38′,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陕甘宁三省省会城市构成的几何中心、四大国家级经济区的交会地带。东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相连,南与甘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地形地貌奇特,自然气候适宜。
地形地貌。泾源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275 m。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部多山。西部为六盘山山地,分布着以米岗山为脉络的山峰;中部为低山沟壑区,属河谷地带,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不同走向的三道川和三架塬;东部是与六盘山余脉相连的土石山地。整体构成了峰峦叠嶂、河壑交错、川塬相间的地形地貌。
气候。泾源县地处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区,气候阴湿,降水充沛。冬寒漫长,春秋相连,秋雨连绵,气温日差大,无霜期短,素有“春去秋来,冷凉阴湿多半寒”之说。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641.5mm,降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1500~1800mm。光、热资源总量适中。年日照时数2100~2400 h,≥10℃积温1846.6℃,无霜期90~130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
植被。泾源县植被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是宁夏三大林区之一,境内林地86.8万亩,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48.8%,居宁夏各县(区)之首。天然林木材蓄积量108.5万m3,人工林蓄积量115.2万m3。境内有各类植物113科,有高等植物788种、中药材530多种。在植物资源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桃儿七、黄芪等。山地垂直变化显著,由山麓草甸草原向中高山温性森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山顶落叶矮曲林过渡。
水资源。泾源县水资源充沛,水资源总量1.999亿m3,占宁夏水资源量的近40%,属水资源输出区。可利用水资源量1.97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5%,水质好,矿化度低。境内水系均属泾河水系,呈西向东流向,境内有以泾河为主的河流16条、溪流343条。泾源县地处泾河流域上游,是泾河的主要源头地,境内河流汇聚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32个县市,是宁夏中南部、甘肃陇东和关中地区人饮与灌溉主要水源地。
旅游资源。泾源县地处国家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山翠水碧,风光竞秀,气候宜人,集雄、奇、险、幽、秀于一体,既汇集了北国风光之雄奇,又兼备了江南水乡之钟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历史悠久,区域文化积淀雄厚,文物古迹众多,已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森林景观、回乡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避暑度假区,是我国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泾源县旅游资源丰富,潜在的开发价值巨大。
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来,泾源县呈现出经济发展、城乡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92亿元,农业产值2.44亿元;乡镇企业产值4.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2元。先后荣获宁夏生态旅游县、特色苗木基地县、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旅游、苗木、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社会总收入达到1.8亿元。特色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苗木产业收入突破2亿元,“六盘山苗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授牌。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公司25个,肉牛养殖户达2.1万户,肉牛饲养量达20万头,农民人均牧业收入850元。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讯快捷,电话程控交换、数字传输、移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设施完备,无盲区。县城有日供水7500 t的自流水厂一座,供排水、教育、卫生设施、广播电视和通信事业均得到了较快发展。
综合交通网络形成。近年来随着“旅游县”的开发建设,全县公路建设特别是干线和旅游公路得到完善,交通十分便利。福银高速越境通过,312国道从六盘山镇东西横穿,101省道南北穿越,另有泾隆、泾平、泾白、泾彭县道,基本形成“二纵四横”干线的主骨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27.36 km。
(二)资源环境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1.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综合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指标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泾源县资源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明显资源优势。泾源县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在宁夏具有重要地位。动植物种类繁多,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动植物王国”;地处国家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泾河的发源地和流域水环境保护区,生态资源、水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境内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评价上看,泾源县的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空气质量达标率等约束性指标远远超出了国家的考评指标,是宁夏其他地区无与伦比的。泾源县在国家实施宁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自然灾害危险性高。泾源县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区的六盘山地震活动带之中,地震、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给城镇化进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暴雨、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受灾面广,财产损失严重。
耕地资源缺乏。泾源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不足,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全县土地面积169.3万亩,其中耕地26.58万亩,林地119.51万亩,牧草地1万亩,其他占地22.2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3亩。
2.国土开发现状
生态格局呈现两大功能区。国土开发已形成了六盘山外围山地丘陵水源涵养林区和中部川台育苗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大湾乡、六盘山镇、香水镇、黄花乡、兴盛乡、泾河源镇和新民乡七乡镇,多为坡度15°以上中山丘陵,其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等。中部川台育苗区包括泾源县中北部,且坡度在15°以下的川台区,涉及全县7个乡镇,其主要生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
城镇格局呈现“带状组团式”格局。泾源县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312国道、101省道为条带,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组团,以六盘山镇为中心的北部组团,以泾河源镇为中心的南部组团。县城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周围地区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六盘山镇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目前旅游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全镇已实现了人均2亩苗木的目标,劳务产业收入3500多万元。泾河源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六盘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核心门户,发展旅游、草畜、劳务和苗木产业。
农业格局呈现两大板块。中部河谷川区涉及全县7个乡镇,农业生产沿省道101、泾平公路、国道312和河岸两侧分布,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条件相对较好,集市贸易繁荣,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主要有苗木、肉牛等生产及加工。西部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和东部土石山区,气候阴湿,草场宽畅,牧草茂密,是肉牛饲养基地和针叶林生产基地,盛产蚕豆、野生药材等。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泾源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公益林和湿地开发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已形成;围绕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苗木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了“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
3.主要问题
空间结构不合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比例及空间布局不能适应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农业开发生产挤占一定的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布局零乱,农村人均居住占用空间偏多。
空间利用效率低。2013年,泾源县各类建设空间31.45 km2,国土开发强度是2.79%,其中城市空间占国土面积的2.34%,城镇工矿人均建设用地308m2;农村居民点占国土面积的1.29%,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254m2。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比较分散,部分地块内商业用地对地块形成围合状态,利用率低。
城市化空间格局体系不完整、开发集中度不高。泾源县自然条件决定了今后城镇化建设中适宜集约开发,不适宜面上铺开建设。县域经济落后,小城镇实力不强,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总体上尚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格局。
川区与山区差距较大。中部河谷川区居住相对集中且耕作半径不大,村庄距离较近,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西部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和东部土石山区村庄分散,耕作半径大,村庄距离较远,住户稀疏,经济条件差。
(三)发展目标确定
全面考虑当地实际,按照泾源县“十三五”规划改革创新的要求和相关工作部署,提出到2020年泾源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合理调整国土空间结构,力争把泾源县打造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内著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旅游地及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区,建成示范周边、引领全区、享誉全国的现代化优质肉牛养殖、加工、销售核心区和生态草畜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优质苗木基地示范区,宁夏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宁夏南部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增长极和亮丽的南大门。
三类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一体两翼”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县主要城镇化地区集中全县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两区一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县开发强度控制在2.94%,适度增加城镇空间(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城镇空间控制在51 km2(占国土面积4.52%)。适度增加生态农业空间,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空间。耕地保有量166.53 km2以上。绿色生态空间扩大,其中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空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镇空间单位面积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林木蓄积量、生态产品供给量、涵养的水资源等进一步增加。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得到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增强。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9%。
表7-1 泾源县国土空间开发的目标指标
(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1.构建“一体两翼、点轴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一体:泾源县城(香水镇),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两翼:泾河源镇、六盘山镇,是泾源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未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中心。
功能定位:泾源县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特色县和生态功能区。县城(香水镇)为泾源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旅游、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泾河源镇是连接甘肃华亭,进入六盘山旅游景区的重要通道。六盘山镇是县域内经济实力最强、人口规模较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镇,是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是促进全县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全县经济腹地的中心镇。
发展方向:完善“一体两翼、点轴发展”的城镇体系。适度扩大县城(香水镇)及六盘山镇、泾河源镇的规模,积极发展一般乡镇,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开放式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发展为带动县域城镇体系和全县发展的主导力量。六盘山镇和泾河源镇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通过市场流通对外联系的纽带,作为城镇体系中的重点城镇,黄花乡、兴盛乡集镇作为一般城镇来发展;大湾乡、新民乡分别与六盘山镇和泾河源镇联系较为紧密,也作为一般城镇来发展。
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特色生态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草畜产业、优质苗木产业、生态补偿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泾河源镇和六盘山镇未来发展旅游、商贸等产业。
管制原则:在现有城镇布局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六盘山镇和泾河源镇,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引导生态移民向北部较发达区和县城及六盘山镇、泾河源镇转移。城镇建设与开发区要依托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六盘山镇和泾河源镇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开发区要建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开发区。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严把项目准入关。适度发展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矿产资源开发、适宜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空间范围内。
2.构建“两区一带”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战略格局
构建以六盘山外围生态草畜产业示范区、中部川台苗木产业示范区、中部川台优质肉牛养殖产业带为主体的“两区一带”生态农业战略格局。
功能定位: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优质苗木基地示范区,示范周边、引领全区、享誉全国的现代化优质肉牛养殖核心区和生态草畜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蔬菜、清真牛肉、牧草及秸秆饲料、无公害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管制原则:加强乡镇及中心村的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村能源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加快实施教育移民、生态移民、产业移民和劳务移民,逐步解决地震断裂带和自然条件恶劣区贫困人口生存问题。
3.构建“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构建以西部六盘山生态屏障、中部河谷农业生态带、东部土石山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带为主体的“一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功能定位: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生态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宁夏南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生态补偿示范区。
发展方向: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利用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发展林木、药材和经济林。建设碳汇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2%。
西部六盘山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构建生态防护林天然屏障。打造宁夏南部山区和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水资源涵养林基地。河谷川道地区是泾源县的农业生态建设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东部土石山地区是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区,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对宜林荒山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措施,加快恢复植被,防风固沙、防洪减灾,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开展零星植物和四旁植物,加速村庄道路的绿化、美化环境;改善传统放牧方式,解决林牧矛盾,使林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管制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做到耕地、天然草地、林地、河流、湿地等农业和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通过水系、绿带等构建生态廊道。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是保障城乡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建立生态红线制度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表7-2 泾源县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及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在泾源县域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控制在842.48 km2左右,占全县面积的75.05%。
(五)重点发展任务
1.保护优先,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树立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的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创造生态产品,增加生态财富,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泾源”。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按照泾源县主体功能定位,以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着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科学划定泾源县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有效保护。全面强化泾河、清水河、葫芦河“三河源”地区的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的保护,继续实施香水河沿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着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加强森林抚育,持续推进县城、村镇、交通干线两侧、泾河、颉河等干支流及水库周围等区域的造林绿化。以河道、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加大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力度,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强泾河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森林公园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泾源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加强重点镇、中心村、生态移民新村绿化。
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依托泾源县独具特色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创森”作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主攻方向,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县城,打造全国造林百佳县,创造更多的生态公共产品。把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作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工程,全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一批精品生态工程。将“创森”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与城乡清洁工程、地质灾害整治工程、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绿色家园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林、经济林。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园,加快建设大雪山流域、高峰流域等退耕还林示范区。整合流域防护林、退耕还林以及绿色通道等林业工程,在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地段构建城乡绿化网络,提高生态重点区域绿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泾源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综合管理。以恢复泾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探索县域生态功能综合管理新途径。科学确定生态综合管理目标。把优化泾源县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作为生态管理的主要目标,建立符合县情的土地、水资源等生态资源管理目标体系,借助绘图、地表勘察和监测等技术手段,将泾源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共同纳入县域生态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生态管理体制。根据管理行为越靠近生态系统,越会涉及责任问题、所有权问题、责任可诉性问题,研究将管理权下放到最低适当层级,探索建立以乡镇为最低层级的管理组织,切实推进生态功能区“零距离”、实体化管理。研究建立生态功能管理评估机制。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管理干预对县域其他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适时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加强泾源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建设,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执法队伍建设。
2.立足优势,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
按照增强试点示范的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要求,围绕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这一首要任务,以加快发展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特色生态经济为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群化发展思路,加大对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的探索力度,发展壮大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泾源生态旅游、草畜、苗木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把生态补偿作为和区域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的重要生态产业、新型产业进行建设。
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好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政策优势,突出生态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全面提升“红绿六盘、生态泾源”整体旅游形象,打造集高原绿岛、避暑胜地、休闲观景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围绕“一日游”“多日游”,加强要素整合,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打造精品线路。重点开发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秦汉文化和龙文化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果家山遗址考古挖掘,提升萧关遗址文化园对外影响力,深入开发延龄寺、白云寺、杨六郎庙等文化古迹。依托乡土民俗旅游、泾水探秘、回乡风情、餐饮节庆等特色资源,积极引进外资,深度开发胭脂岭、弹筝峡景区、沙南峡、冶家民俗村、大庄民俗村、园子民俗村等新旅游景点,加快老龙潭景区改造建设,逐步开发大雪山、龙房宫温泉等景区,大力提升县域集亲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景观河道,使景区串珠成链,逐渐形成组群发展。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加快泾河源森林公园、凉殿峡等景区旅游通道与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餐饮、娱乐、农家村落、避暑休闲山庄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大星级旅游宾馆的建设力度,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型特色城镇,努力把六盘山镇建成具有秦汉文化风格的生态文化旅游小镇,把泾河源镇建成风景如画的民族特色小镇。
加大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瞄准国内外高端旅游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具有泾源特色、民族特色、内涵丰富、做工精湛、造型优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狩猎、户外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全方位打造刺绣、纸织画、剪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作和生产。做响做亮泾源踏脚舞文化艺术节、黄牛节、山花节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
创新营销模式与合作。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强化品牌包装和旅游形象宣传,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出台旅游行业管理办法,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农家乐等统一服务标准,推行行业规范化管理。以宁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为契机,依托宝中线以及过境高速公路,加强旅游对外合作与旅游扶贫,积极加强与甘肃、陕西等毗邻地区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关系。
到2020年,旅游人数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5%以上,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创建旅游小镇3个。
发展壮大生态草畜产业。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和清真品牌的独特资源优势,以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两大工程为突破口,把泾源建成示范周边、引领全区、享誉全国的生态草畜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肉牛养殖“三化”水平。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思路,以“黄牛改良、多元化饲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调制”为重点,坚持规划设计、圈舍建设、技术服务、疫病防治、指导管理“五个统一”,实现传统养牛业向现代养牛业的转变。做大做强“泾源黄牛”清真牛肉品牌,加强肉牛品种改良及快速育肥、高档肉牛生产技术、混合日粮饲养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大先进适用养殖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泾源生态移民村、贫困村设施养殖业发展。突出县城、泾河源镇、大湾乡、新民乡四大支撑点,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肉牛产品精深加工、肉牛良种繁育、畜禽大规模养殖等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草畜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积极做好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完善冷链运销体系,提高产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推行肉牛政策性农业保险。从县情出发,以上规模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草产品深加工。依托泾源县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肉牛养殖重点村和养殖大户,利用生态移民退出耕地,做大草产业规模。巩固扩大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以多年生苜蓿为主,一年生牧草为补充,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加强农户种植技术培训,积极推进饲草料加工调制。加强草产品加工营销,促进草畜结合。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到2020年,全县草畜龙头企业达到7家,肉牛饲养量稳定在30万头左右,人工种草保留面积50万亩。
做大优质苗木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公司化运作、产业经营的思路,做大苗木种植规模,优化苗木品种结构,完善苗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将泾源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优质苗木种植基地和销售集散地。
优化苗木产业布局,以针叶常青树、阔叶花灌木、珍稀树种三大类为基础,大力培育六盘山特色花灌木、园艺花卉等特色突出、品种稀有、数量稀少、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适宜本地种的树种,重点建设特色苗木良种驯化科技示范园和现代林业科技园。创新苗木经营模式,以育苗专业户为基础,以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为纽带,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地方苗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加强苗木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苗木基地道路、排灌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微喷、滴灌等新技术推广,把施肥、除草、灭虫与浇苗结合起来,增加育苗技术含量。培育苗木产业新增长点,把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苗木花卉的优势结合起来,整合苗木、土地资源,打造集现代高效农业、花木生产销售、休闲观光旅游、苗木基地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加强政策扶持,研究设立苗木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苗木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宣传推介、项目带动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建立新品引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经纪人、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投资苗木花卉开发,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好技术推广和防疫防灾。进一步完善苗木销售市场体系,依托皇达生物科技示范园和宁夏六盘山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借助各种媒介,推介宣传泾源“六盘苗木”品牌,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
到2020年,育苗面积达到27万亩左右,千亩以上育苗园区30个,培育500亩以上的特色苗木专业村90个,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高度重视和推动生态补偿产业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进行生态服务价值测算,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补偿,把生态补偿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一项政策。
3.以人为本,在生态建设中改善民生
按照将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更加有机统一起来的要求,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增强生态优势,形成资源优势,获得发展优势,支撑民生改善,筑造自我循环、自我发展道路。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化作为泾源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的重要基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实惠。
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以生态移民培训为切入点,按照“技术培训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技能培训与上岗就业相结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实施一批培训就业援助工程,对援助对象家庭符合条件的成员进行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生态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开展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结合泾源苗木产业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相关技术培训。根据生态移民新村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林农需求,采取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班“三个一”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园区对接转移就业,将泾源轻工业园区确定为生态移民对口转移就业基地,结合企业用工开展订单式培训,每年向园区输送务工人员。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重点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适应基本公共服务长远需要,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强泾源职业中学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城市院校、科研机构等对口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社会各类办学主体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力争达到2000人。
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以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泾河源镇、六盘山镇等重点镇和中心村延伸。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县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积极推广适宜医疗技术,提高县域内就诊比例。研究启动县乡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通过托管、支援、协作等形式,推进县乡纵向合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培训提高行动,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培训1名全科医生。加快推进兴盛乡、黄花乡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城镇、中心村延伸力度,重点加快县城城区、小城镇广播、电视转播站、文化馆、活动中心配套,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以泾源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整合使用好各类资金,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加快老年公寓(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站建设。
到2020年,力争实现90%的疾病不出县,卫生院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