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建立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封建国家

汉建立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封建国家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建立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封建国家_两汉民族关系史秦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而西汉则建立并巩固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统一封建国家。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即达二十二郡之多。所论不一定完全贴切,但是开创拥有众多民族、辽阔土地的封建大一统国家,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壮大打下“万世之基”,则并不言过其实。

汉建立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封建国家_两汉民族关系史

秦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而西汉则建立并巩固了一个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统一封建国家。

先说民族。以中原汉族为核心,其东北有肃慎、夫余、沃沮、高句丽、乌桓和鲜卑;北则为匈奴,散居在蒙古大草原上;西北有乌孙、车师、莎车、疏勒等西域三十余部;西有先零、烧当、发羌、唐旄诸羌;西南则为邛、、徙、冉、滇、辒、昆明、夜郎、町等;南方有闽越、瓯骆及武陵诸蛮。各族人口有多有少,居地有大有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极不平衡,汉族为封建地主经济,各少数民族或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或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部落联盟阶段,或奴隶社会,同汉族杂居于内地的少数民族,其社会形态与汉族相差不甚远。各民族的语言、习俗也各异。然而,大家都实实在在地走到一起来了。当然,其中也有强制性,有压迫,有剥削,乃至流血。不过各个对立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均以汉族为核心,以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政权为杠杆,以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多民族、多层次、多制度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从政区而言,以司隶部为中心,其下辖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郡、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这是全国政治中心,起着散射的作用。

并州、朔方刺史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河、上郡、北地、雁门、代郡、太原、上党共十一郡。(www.guayunfan.com)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东莱、北海、千乘、平原、济南、东郡、泰山、陈留、济阴、山阳、琅邪、东海、临淮、颍川、汝南、沛郡共十六郡。

荆州刺史部:南阳、江夏、南郡、武陵、零陵、桂阳共七郡。

扬州刺史部:九江、庐江、丹阳、会稽、豫章共五郡。

冀州刺史部:常山、巨鹿、清河、魏郡共四郡。

幽州刺史部:上谷、渔阳、涿郡、渤海、右北平、辽西、辽东共七郡。

益州刺史部:汉中、巴郡、蜀郡、广汉共四郡。

以上共七十一郡,这是西汉朝廷直接统治的地区[1]。

另有广阳、中山、真定、信都、河间、赵、东平、胶东、鲁、城阳、楚、梁、淮阳、广陵、六安、长沙十六诸侯国,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国君大都为同姓王,这是拥有辽阔地域的封建国家的第二个层次。统一封建国家的第三类政区,就是边郡,它们是属于凉州刺史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属益州刺史部的武都、汶山、沈黎、越辒、柯、犍为、益州七郡;属交州刺史部的郁林、苍梧、南海、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属于幽州刺史部的玄菟、乐浪二郡。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即达二十二郡之多。这些边郡中,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建立在以汉族为主的民族杂居地区的,有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郁林、苍梧、南海、合浦、武都、沈黎、汶山、犍为十二个郡,这些同内郡无大差异,尤其到了西汉后期或至东汉时,或省并,或建制全与内郡一样;二是基本上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有如越辒、柯、益州、珠崖、儋耳、玄菟六郡,这是名副其实的边疆少数民族区的郡,作为封建国家一级地方政权与内郡完全一样,唯这些郡是“以其故俗而治,毋赋税”[2],有其特殊性;三是某些边郡,随着历史的推移,先后已不再归属中国版图,有如乐浪、交趾、九真、日南诸郡。

统一封建国家中的第四类政区,称某某属国都尉的,有如陇西属国都尉、北地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朔方属国都尉、云中属国都尉、犍为属国都尉,还有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都尉或校尉的任务主要是将归汉的匈奴、羌、乌桓民众就近安置于沿边郡塞外监护之,另外可征调属国内居民,率其参与战争,它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但又具有一级政权的性质。当然,这些属国或都尉也还具有不固定或临时性的特点。总之,它是过渡性政区,然而某某属国都尉或护某某校尉,其权力和地位却与郡同列。

第五类政区为西域都护府,即中央政权任命都护开府而治,所护区内各部王侯对封建国家一要朝贡,二要派侍子为质,三要奉征调。

最后就是奉藩称臣的匈奴单于地。汉颁发金质匈奴单于玺,汉天子正式行对臣下册封礼,确定君臣名分,明确了匈奴单于政权隶属于汉封建国家中央政权,唯位在诸侯王之上。另外,不定期的朝贺及遣侍子入质,也是对皇帝、对中央的一种义务,可谓“国家之藩屏,以强守圉”[3]。

《汉书·韦贤传》载: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支,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患,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掠取人民,不可胜数。孝武皇帝愍中国疲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以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所论不一定完全贴切,但是开创拥有众多民族、辽阔土地的封建大一统国家,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壮大打下“万世之基”,则并不言过其实。对这一历史事件,扬雄描绘得淋漓尽致。《汉书·扬雄传》载《长杨赋》:

其后熏鬻作虐,东夷横畔,羌戎睚眦,闽越相乱,遐萌为之不安,中国蒙被其难。于是圣武勃怒,爰整其旅,乃命骠、卫,汾禨沸渭,云合电发,蕍腾波流,机骇蜂轶,疾如奔星,击如震霆,砰,破穹庐,脑沙幕,髓余吾,遂猎乎王廷。驱橐它,烧蠡(干酪),分蛈单于,磔裂属国,夷谷,拔卤莽,刊山石,蹂尸舆厮,系累老弱,瘢耆、金镞淫夷者数十万人,皆稽颡树颔,扶服蛾状,二十余年矣,尚不敢惕息。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东驰。是以逞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又载《解嘲》: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徽以纠墨,制以质,散以礼乐,风以《诗》《书》,旷以岁月,结以倚庐。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咎繇,戴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

可见汉王朝统治的灵活,对内地、边地、中原民族以及边地少数民族,采用不同的统治手法,使他们牢固地附结于中央集权强有力的掌握之中,为其所用,这种网络式的多层次的统治,既表现了汉的灵活性,也表现了其统一性,特别是对汉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来说是一个创新,它的合理性一直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吸取。

作为汉来说,它以自己不懈的拓展精神,不维护“夷夏大防”的传统观念,而是以天下为大一统,积极经营开发万里边疆,尽管历尽艰险,但汉把握住了历史的必然,正确处理了互相掣肘、对立不和的局面,以强有力的措施,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层次以及多制度的分散糅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大进步,是创举,是华夏民族文明沉淀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