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草书与其父齐名,楷书继承汉隶,破体创新,其《洛神赋》被后世称为“小楷极则”。所以《洛神赋》的标新立异是有着深厚感情基础的“熟能生巧”,小楷极则的背后是一段伤情凄楚的爱情故事。王献之《洛神赋》(局部)王献之《洛神赋》尽管只留下十三行,但欣赏起来宛如进入洋洋大观。
王献之《洛神赋》临写技巧_临帖技巧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草书与其父齐名,楷书继承汉隶,破体创新,其《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被后世称为“小楷极则”。
民间曾有王献之“劝父改体”的故事,意思是羲之学锺楷,只是继承了锺繇的古拙质朴,书法艺术要获得新生,必须革故鼎新,诸如将“内擫”变为“外拓”,通过字体开张,获得自由空灵、超逸萧散的艺术之美。又因王献之曾有过和曹植同样的爱情遭遇,献之17岁与有名的才女郗道茂喜结连理,29岁硬被皇上“拉郎配”,做了新安公主的驸马,故而特别殇情于曹植的散文诗《洛神赋》,于是一遍遍地写,一次次托寄前妻郗道茂,表达难舍之情。所以《洛神赋》的标新立异是有着深厚感情基础的“熟能生巧”,小楷极则的背后是一段伤情凄楚的爱情故事。王献之这一“因祸得福”的杰作为后世树立了不可多得的“新体”样板。
王献之《洛神赋》(局部)
王献之《洛神赋》尽管只留下十三行,但欣赏起来宛如进入洋洋大观。笔法、结体匠心独运,不落窠臼。通篇看来,宽绰雍穆,劲健清爽,和静典雅,峻拔奇巧,空灵明秀,顾盼神飞。
临习该帖,难度较大,一旦入门,获益终生。如何巧临此帖,我觉得重点要在其独树一帜的笔法和结体上着眼,努力突出这些特点,以求获得“破体”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