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车的行车作业计划,是指公交企业在已定线网布局的基础上,根据运输生产要求和客流基本变化规律来编制的指导线路运输作业的计划,是企业组织运营生产的基本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公交企业的基层运输单位和车组在计划期应该完成的一系列工作指标,为线路运营管理和调度工作提供依据,为旅客乘车创造良好条件。
一、编制原则
(1)依据客流动态变化规律,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和最短的时间,安全运送旅客。
(2)调度形式的选定,要适应客流需要和有利于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运营效率。
(3)充分挖掘车辆的运营潜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组织有计划、有节奏、均衡的运输秩序。
(5)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兼顾职工劳逸结合,安排好行车人员的作息时间。
(6)根据季节性客流量变化来适时调整计划,并根据每周、每日的不同客流量,制定并执行不同的计划安排。
二、编制内容
城市公共汽车的行车作业计划,是在既定线网布局的基础上,根据运输生产计划要求和基本的客流变化规律来编制的生产性作业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各种行车时刻表。编制行车作业计划,就是根据主要运行参数的汇总资料来排列各分段时间内的车次的行车时刻序列。
行车时刻表的基本类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车辆的行车时刻表
车辆的行车时刻表是指按照行车班次制定的车辆沿线运行时刻表。表中规定了该班次车辆的出场(库)时间、在一个车班内(或一日内)需要完成的单程次数以及回场时间等,此外如有必要,还可规定每次周转或单程中到达沿线各站的时间与开出时间。
行车时刻表,按照各行车班次(路牌)来制定,即同一运营线路中每天出车序号相同的车辆按照同一时刻表来运行。
2. 车站的行车时刻表
车站的行车时刻表是指线路始末站及调度中途站的行车时刻表。它规定了在该线路中行驶的各班次车辆的每次单程的到达和开出该站的时间、车辆的行车间隔、人员换班时间以及就餐时间等。
3. 线路的运行示意图表
线路的运行示意图表通常采用横线示意图来表示,这种横线图是通过勾画出各分组时间内所需的行车班次而得到的线路车辆全日运营总布局的简易图表。勾画简易图表时,可以先算出行驶总班次、行车公里及所需要配备的行车人员等,然后具体算出每个班次的车日公里、工时利用是否恰当,行车人员作息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并为具体编制行车作业计划提供方便。图中可以用横线(称为车辆线)表示运营车辆数量,横线经过一个竖格即为一个班次,这些班次的总和就是全日行驶的班次总数。每个周转时间列中的所有横线段数量就是表示某发车站在一个周转时间内发出的班次总数。正式编制时,只需要将每个方格中的横线改为每班车的具体发车时刻,就可以得到。
三、编制程序
行车作业计划的编制要依据图6-1所示的流程来进行。
1. 线路客流调查
通过线路客流调查,取得有关客流分布数据,一般地,行车作业计划可以每个季度修订一次,也可以冬夏两季各修订一次。每次编制行车作业计划之前需要进行一次客流调查,可以进行全线路全日情况的综合调查,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只进行部分路段、站点、平峰期或高峰期的调查,以准确取得编制行车作业计划的基本数据。
2. 选择合适调度形式
根据客流调查结果,分析线路在时间上、路段(站段)上、方向上及站点上的分布情况,选定适当的调度形式。当有几种调度形式可以选择而不能取舍时,可以先采用其中一种,通过实践检验与对比,然后再进行合理取舍。
3. 确定线路原始数据
在已经选定了调度形式的基础上,分别确定运营线路的各项原始数据,包括:
(1)线路长度。
(2)首、末车时间。
(3)收发车地点。
(4)空驶里程。
(5)车辆类型。
(6)最大客位数。
(7)单位运输成本。
(8)运营时间内各段时间的最高路段(站段)客流量。
(9)运营时间内各段时间的周转时间。
(10)其他数据。
图6-1 编制行车作业计划的基本流程
4. 计算运行参数
运行参数的计算是一个包括初值计算、数值调整和确定参数终值等反复比较并选择的过程。计算车辆数与初选调度形式时,如果所分配的车辆数有较大的出入,则应该调整调度形式。计算调整的内容包括:
(1)计算各段时间的行车频率。
(2)计算线路车辆数。
(3)计算线路日最大车辆数、各段时间车辆数及各种调度形式的车辆数。
(4)调整行车频率。
(5)根据调整后的行车频率来调整各个时段的行车间隔。
(6)确定各时段内的行车间隔分配与排列方案。
5. 汇总初算结果
把经过以上初步计算得到的各时段的主要参数,包括最高路段客流量、满载率定额、行车间隔、周转时间及周转系数、车辆数以及各种调度形式的分配比例、行车间隔与分配方案等,进行汇总。为了便于审核和排列行车时刻表,可以将汇总结果列成表格的形式。
6. 编制行车作业时刻表
根据主要运行参数、指标及汇总资料,编制各分段时间内各车次的行车时刻序列。
7. 计算日运行指标
编制好行车作业计划表后,需要进行线路车辆日运行指标的计算,以作评价之用。线路日运行指标主要包括:行驶里程、运营行驶里程、运营车时、运营车速、车次总数、车班工时利用率、平均车班公里、平均车班工时、满载率、里程利用率以及运营成本等。
8. 审核、试行及修改
行车作业计划初步编制好以后,需要对其可行性、运转服务的工作效果及经济效果进行审核分析,看是否符合要求,以便以后核准执行。主要内容包括:
(1)计划规定的车次数与调度形式对客流的适应情况。
(2)收发车时间安排。
(3)车班工时利用情况。
(4)运营车速及运转成本概算结果。
审核以后,可以在线路试行,对于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并加以修改,直至适应运营线路的实际情况。
9. 实施执行
调度部门编制的行车作业计划,经过调度室核准、批准后实施。车队应该需要详细制定执行的具体措施。
凡是在同一区域内行驶的不同场队的线路由公司总调度室组织协调,各车场调度室应该按下达的要求贯彻落实各自的调度措施。
行车作业计划,要在实施前报送(并附有关定额指标的执行情况表)到公司总调度室进行备案并审核;修改计划时,也是按这个程序来进行。
四、编制技巧
1. 起排行车路牌
行车路牌是指车辆在线路中运行的次序或秩序,车辆的路牌号也称为车辆运行的次序号。行车路牌的起排方法主要有两种:
1)从头班车的起排方法
在表中,从头班车的时间开始,按照时间段顺序,从上而下,从左而右,依次填写每个车次的运行时刻,直到末班车为止。
2)从最高峰的起排方法
在表中,从最高峰配足车辆的时间段开始安排车序,然后向前套排到头班车,向后套排到末班车。
采用上述任一方法排好全表后,再按照车辆先后的次序确定好路牌的序列号,如“1,2,3,……”或“正班1,正班2,正班3,……,加班1,加班2,加班3,……”,并填写各车路牌车辆的进出场(库)时间,但是要注意,车辆的安排方式要跟行车人员的工作班次相适应。
2. 行车间隔的排列
行车间隔要按分组时间段除以该时间段内安排运行的车次数的计算方法来求得,为了保持行车均匀有序,不能随便变动,防止行车间隔不均匀。
3. 增减车辆的安排
线路上运行的车辆,是随客流量的变化有增有减的。车辆的增加或减少,必须考虑前后行车间隔的均衡,做到既不损失时间又不产生车辆周转不灵,做到均匀增减车辆,还要做到虽然车数、车距有变化,但车辆运行仍然均衡有序。
4. 行车人员的用餐时间安排
线路行车人员的用餐时间,一般以15~20 min为宜,其具体安排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1)增加劳动力的方法。
(2)增加车辆来代替用餐停驶的车辆。
(3)既不增加车辆也不增加劳动力,用拉大行车间隔的方法来挤出用餐时间。
在安排线路人员的用餐时间时,要考虑用餐时间内客流量的平衡情况和供需适应情况,尽量避开客运高峰;要综合考虑运营服务质量、车时利用情况、行车人员劳动保健以及运营经济效益等。
5. 多种调度形式的计划安排
在编制行车作业计划时,若线路存在多种调度形式的组织,如既有全程车又有区间车,由于各种车辆的周转时间不一样,则不仅要注意各种车辆的行车间隔均衡,而且要求各种车辆要配合协调、间距合理、发挥效能。
6. 行车人员工作时间的安排
行车人员工作时间的安排,既要服从客流变化的需要,又要注意各行车班次的工作时间平衡、行车人员工作时间能合理利用以及劳逸结合等要求。
五、注意事项
在编制行车作业计划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确定各车辆路牌时,应该注意考虑当晚车辆在车场(库)的停放方式要与次日行车人员的工作安排相适应。
(2)根据客流沿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来进行增加或减少车辆时,必须注意保持行车间隔均匀有序,以避免产生车时浪费和周转不及时。
(3)安排有关行车人员就餐时,应该综合考虑运输服务质量、车时利用、行车人员劳动保健以及运营经济效果。
(4)行车人员工作时间的安排,既要服从客流变化的需要,又要注意各行车班次工作时间的平衡,注意行车人员工作时间的合理利用及劳逸结合。
(5)公共汽车的行车时刻表应该与公共客运其他形式的行车时刻相协同。
(6)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若发现有关运行参数的初算值不符合要求,则应该予以修正,直到符合为止。
(7)在行车作业时刻表编制好后,需要对其可行性、运输服务效果与经济效益进行审核、分析,以便最后审定并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