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针对“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中的道德压力,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的付出和回报

针对“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中的道德压力,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的付出和回报

时间:2023-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工业企业存在无证排放、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加之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管不作为,企业成为“五水共治”中的第一大污染源。“五水共治”中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似乎都压在了政府上,似乎人民交了税就应该享受对生态环境无限的索取,应该由政府来擦屁股。其实“五水共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和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责任。
针对“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中的道德压力,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的付出和回报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一)打破限制水资源区域管理体制,树立共同体观念

“五水共治”中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和交流,这就需要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区域和范围的界限。“以杭州为例,钱塘江由钱塘江流域管理局管理,笤溪是由水利局管理,西湖由西湖风景园林管理局管理,京杭运河由航管局管理,城市内河由环卫局管理,地下水由国土资源局管理,上水和下水由建设局管理,而水的质量则由环保局管理。”可见每个部门自己所管理的区域狭隘,如果不能联合操作的话,将造成治理了下游,上游没有治理,结果下游还是将面临被污染的问题。因此,只有树立了水资源共同体的思想,才能让付出和回报一体化思想深入到政府部门的各个管理中,让道德压力分摊到所有的政府部门中,而不是只压在其中一个部门。

另外,强化跨省、跨地区水资源治理方案,需要加强各个省和地区的伦理和利益一体化观念。这是因为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没有整体的伦理主体观念,就没有整体的绿水青山。千岛湖是浙江省内面积和库容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因新安江水坝的建设,成为浙江省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源地。可是,千岛湖的上游在安徽,千岛湖管理部门往往会发现很多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死鸡、死牛,造成了水治理的难度加大。并不是简单地治理好千岛湖淳安县境内的水就足够了,而是要和安徽省的水资源治理结合起来,以伦理共同体的责任感去面对水治理的问题。2009年展开的湖州无锡两地跨省联动,保护太湖水质的行动就是比较好的联动治理典范。湖州和无锡区域的长兴祥云中水回用公司、长兴新城环保公司、湖州固体危险品处理中心、凤凰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污实时监控中心和大钱港工程的联合建立,让两省跨地建设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得到了非常好的协调处理。因此,注重水资源的跨区域联合整治是“五水共治”解决体制问题的重点。

(二)创新机制,让企业成为“五水共治”的主体

“五水共治”中企业是污染的重点,大部分污染都是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一心追求经济效益所造成的。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84.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6亿吨,企业的污水排放和治理都迫在眉睫。很多工业企业存在无证排放、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加之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管不作为,企业成为“五水共治”中的第一大污染源。工业污水的排放往往不仅排污量大,同时伴有各种化学成分和有害物质。工业污水具有量大危害大的特点,因此企业是“五水共治”中的污染重点,也是污染责任人,更是生态伦理的主体,所以企业无法摆脱伦理责任人的身份,而将生态伦理责任甩给政府。

“五水共治”中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似乎都压在了政府上,似乎人民交了税就应该享受对生态环境无限的索取,应该由政府来擦屁股。这个道德观念一直压制着整个治理过程。其实“五水共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和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责任。政府可以开放适当的治理环节,把部分治理环节的资金交给企业操作,改变原有的由政府一手操作的局面,改由政府监督。这样可以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技术特长和政府监督的特色,让此机制成为长效的有企业参与的付出和回报系统。同时也把生态伦理中道德的付出和回报从单一的政府转向企业和整个社会,减轻政府的道德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