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识别工作广泛开展,识别步骤有序推进
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等识别步骤已深入民心,精准识别成精准扶贫的标准动作,全国各地精准识别工作正常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第一步已经迈出。
部分地方政府对精准识别工作较为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各地纷纷抽调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督导检查,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贫困村纷纷开展了入户调查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了第一阶段的贫困户识别工作,并对贫困数据进行了初步整理。加强组织培训,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行政村,召开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专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把贫困户识别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培训重点放在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两级,确保有一支工作队伍、每个村都有明白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鼓励农户主动申请,把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广泛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识别范围,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了贫困村初选名单。
大部分贫困村都按照程序开展了识别工作。首先,由农户提出申请,镇机关包村干部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剔除,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村委开展民主评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或挂点干部)核实签字后,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然后,先将入选名单在贫困户所在的行政村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汇总后报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办公室复审,复审后进行公告。最后,建档立卡由乡镇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库。
二、产业扶贫开始发力,贫困地区发展进入关键期
2016年以来,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大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产业扶贫,逐步走上了产业扶贫道路。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广、贫困程度较深,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非农业收入增收渠道不够广。因此,各地纷纷开展产业扶贫,致力于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有效参与产业发展,提高发展生产能力和就近转移就业,促进片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
特色产业受到追捧,部分贫困村正努力撬开市场大门。茶叶、蚕桑、水产、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资源成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贫困地区纷纷开展集约化生产,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和品牌效益,强力带动了扶贫开发的节奏。实行规模化生产,慢慢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品牌效应也逐渐树立起来。部分贫困村善于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条件,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建设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大了特色品牌创建力度,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贫困户产业参与度为宗旨,整合资金扶持贫困农户购买种苗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参与基地建设等,实现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四川眉山洪雅县的奶牛养殖,湖北麻城的光伏发电,贵州石阡县的特色种植等等,都是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特色产业,并有效提高了当地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三、扶贫队伍初步组建,参与力量多元化
党员干部成为扶贫主力军,扶贫干部队伍日趋壮大。各省对扶贫干部队伍的配备都下了大力气,纷纷提出并践行了选好配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加强扶贫开发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抓好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培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扶贫开发的能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等多个方面的系列保障政策措施。
加大干部精准扶贫培训力度。各省针对自身实际,对少数关键党员干部进行精准扶贫培训,以培训为着力点,将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及时传达到基层,切实提升这部分党员干部的扶贫意识和工作能力,解决基层方向不明,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选好用好领导干部,锻造一支扶贫精兵。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精准扶贫工作也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也离不开我们党员干部,因此,精准扶贫要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切实带领我们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提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为了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部分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优秀扶贫干部的提拔与任用,对表现特别优秀的一线扶贫干部予以优先提拔。特别是强化了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在贫困地区扶贫中着力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继续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社会矛盾突出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第一书记”已经成为扶贫队伍的标配,山东省27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配齐第一书记,全部派驻工作队,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都在逐一落实包帮单位扶持的项目、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扶贫需要多方参与,除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外,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也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形成了全社会齐心协力抓扶贫的大格局。各地深入开展部门包村、党员干部联户、“第一书记”驻村等活动,百企帮百村、春蕾计划、春风行动、慈善扶贫等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广大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深入农村开展产业、商贸、就业、捐赠扶贫。
社会各界对精准扶贫工作关注度颇高,NGO(非政府组织)表现成亮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贡献了宝贵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各类社会组织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已经超过了50万个,已有部分是参与了扶贫济困类的扶贫事业,特别是在农村活动的社会组织,大概有一半以上是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的,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性、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结构,更有针对性,能够把贫困地区、贫困老百姓的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捐赠者的意愿更好地结合了起来。一部分私营企业在精准扶贫中也发挥了作用,广西陆川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截至2016年7月,已有清湖镇民富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广西陆川县君丰投资有限公司、广西神龙王农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陆川县陆宝食品有限公司这4个产业帮扶示范点,联结贫困户1702户、贫困人口共7776人。
四、医疗教育养老受关注,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级政府均下了很大的力气来抓,部分贫困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保障水平较从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医疗一直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为了补足这个短板,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近两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并加大对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逐步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等,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受益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突发重大疾病暂时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加大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优先为每人建立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
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部分改善。部分地方政府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每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综合采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扶贫再次受到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再一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教育部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特别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扶贫更是不遗余力,中央、自治区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目前已在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先后有内地90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院校,共招收藏区“9+3”学生4万余人,再加上州内就读中职享受资助的,两类受益学生合计达到近7万人。
养老问题是我国对农村发展关注比较薄弱的一部分,关爱农村老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得到了一定体现,目前的扶贫工作对农村孤寡老人、留守老人都给予了一定的帮扶。湖北襄阳联合民营企业,建立了关爱留守老人长效机制,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服务,并在节日给予老年人一定的资金、物资进行慰问。湖北襄阳、荆州等地扶贫干部在驻村工作期间,经常到孤寡老人家中走访,与他们聊天,为他们打扫房屋,点点小事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他们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扶贫考核工作有望步入正轨
在对贫困县以及扶贫领导干部考核方面,我国正试图摸索出一条较为系统的考核机制,部分贫困地区也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本地的考核进行不断优化。部分地方政府针对扶贫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正从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六个方面进行改革。部分贫困县的考核也逐步从之前的生产总值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降低地区生产总值在考核中的权重。对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扶贫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激励地方领导干部真扶贫,扶真贫,各地扶贫考核正经历一个转换时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干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贵州省修订了扶贫考核办法,把扶贫绩效作为考核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手段,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督促引导他们“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敢作敢为、善做善成。与时俱进提升扶贫实际考核工作科学水平,为推动扶贫考核工作朝着精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六、环保与发展不断博弈,绿色扶贫不再只是一句空话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更何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相结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权衡已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得到了体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共识,既要让贫困群众脱贫,也不能破坏农村环境。
我国正在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光伏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三项“绿色”扶贫工程。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在这些地方就地脱贫不仅成本高、易返贫,而且在这些地方进行扶贫开发,对环境会产生新的不利影响。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把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既有利于脱贫致富,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脱贫的同步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启动贫困村旅游扶贫工程。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实施特惠政策,提供金融支持,开展旅游培训,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接待能力,扶持贫困群众旅游创业就业,使他们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可以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赢目标。光伏扶贫工程。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能源局合作,启动实施光伏产业扶贫工程,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支持贫困地区通过光伏利用治理荒山荒坡、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发展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开辟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新渠道,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是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的新尝试,开发开放式扶贫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