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 涛
【人物名片】
杨清荣,回族,1965年5月出生,1987年9月入党,泾源县黄花乡土窑村党支部书记。所在村苗木产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六盘山苗木发展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集体等。
本是农村“猫冬”的闲暇季节,但泾源县黄花乡土窑村却并不消闲。村部院落里,村民出出入入,有打问苗木销路的,有交流新年打算的……办公室桌子上码放着各种党报党刊和惠农政策汇编等,村支书杨清荣一有空就翻阅学习,这已成为他多年的习惯。
多年来,杨清荣凭着自己对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带领群众把穷得叮当响的土窑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本人也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酸菜吃不出春天,粮食吃不到夏天。这是多年前土窑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贫困,时任村主任的杨清荣经过反复考察、分析,选择了发展苗木产业这条路子。
“六盘山区土壤肥厚,降水充沛。尤其是泾源县域海拔高、气温低,正好适合针叶类苗木生长。以两米高的云杉为例,气温高的地方只有五六层枝,形体单薄。而泾源的云杉多为8层枝,密实敦厚,树形优美,深受市场欢迎。优势难得,要充分发挥。”杨清荣明确方向后,就放手大干了。
可是,当时群众并不接受。于是,杨清荣先行先试。两年后,他的苗木开始大把大把卖钱。早先持怀疑态度的村民马明德思想转弯了,找上门来说要栽苗木。马明德没钱买树苗,杨清荣主动把自家的苗子赊给他,而且在栽植、防虫等方面给予指导。之后,马明德不断扩大育苗面积。“我连菜地都腾出来栽上树苗子了,目前一共栽了30多亩。几个儿子也都跟上发展苗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马明德说。
村民杨春华想扩大苗木种植面积,杨清荣为其担保在信用联社贷款。“最初几年每年贷5000元,之后,增加到每年5万元。这些资金可是帮大忙了。”杨春华满怀感激。多年来,杨清荣先后为群众担保贷款 100多万元,促进了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有效解决销路问题,2012年,杨清荣牵头成立土窑村苗木产业合作社和六盘山苗木发展协会,把分散种植户组织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夏季,他带领群众搞种植。冬闲,他去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联系销路。别人的车一年跑3万公里左右,而杨清荣的车每年行程超过 10万公里。
如今,土窑村苗木面积发展到2300多亩,人均1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200元增加到过万元,跃居全县前列。土窑村苗木产业合作社、六盘山苗木发展协会也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土窑村富裕了,但杨清荣心中的弦依然绷得很紧。“今后,苗木产业的取胜之道在于特色和优质,因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杨清荣带领村民又迈出了主动调整、取胜市场的新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