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吴的暴力_两汉民族关系史

孙吴的暴力_两汉民族关系史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孙吴的暴力_两汉民族关系史建安五年孙权所控制的区域仅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诸郡,“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东吴的民族问题,同曹魏、蜀汉相比,就其范围和程度来说要小得多,也轻得多,然而对以保守闭关为主要特色的孙吴政权来说,山越、武陵蛮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孙吴的暴力_两汉民族关系史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所控制的区域仅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诸郡,“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于是孙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55]。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经过赤壁之战后,孙权加强了势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后,吴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东吴的民族问题,同曹魏、蜀汉相比,就其范围和程度来说要小得多,也轻得多,然而对以保守闭关为主要特色的孙吴政权来说,山越、武陵蛮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山越是否平静,事关孙吴在会稽,丹杨诸郡统治的稳固,并直接牵涉到以长江天险为屏障,同曹魏抗衡的问题。张温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时,孙权对温言:“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56]可见其山越在孙吴抗曹魏中的分量了。山越问题之难,还在于山越同当地的大族相结合。曾有过这样一件事,即会稽山阴人贺齐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57]那么,孙吴如何处理呢?诸葛恪自请任丹杨太守,镇压山越事是很典型的。诸葛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58]。诸葛恪盛言必胜,于是孙权拜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蓕戟武骑三百。

诸葛恪到任后,“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59]。即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付,也就是用饥饿政策来治山越。

孙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综先移恪等曰,‘山越恃阻,不宾历世,缓则首鼠,急则狼顾。皇帝赫然,命将西征,神策内授,武师外震。兵不染锷,甲不沾汗。元恶既枭,种党归义,荡涤山薮,献戎十万。野无遗寇,邑罔残奸。既埽凶慝,又充军用。藜稂莠,化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60]之后,诸葛恪请求“率众佃庐江皖口,因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61]。陆逊死后,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陆逊领荆州事。(www.guayunfan.com)另外,黄盖所采用的整顿吏治,抑强扶弱,进而怀服山越的措施,也收到了效果。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载: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费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鏝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由此看来,《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所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武陵五溪蛮的问题又如何呢?武陵蛮的平静与否,也是检验孙吴对荆襄诸郡统治是否稳固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地接蜀汉,必同蜀汉争夺也是不言而喻的。

吴大帝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武陵部从事樊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孙权问于潘,言“以五千兵往,足可擒”[62]。于是孙权“假节,督诸军讨之。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63]。即对武陵蛮采用的是高压政策。黄盖任武陵太守,就曾“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致使“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64]。

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魏并蜀汉。吴恐同蜀接界的武陵五溪蛮反乱,故以钟离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时“魏遣汉葭县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陵界,屯于赤沙,诱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65]。如何抵御,意见纷纭,其中抚夷将军高尚劝说牧:“昔潘太常督兵五万,然后以讨五夷耳。是时刘氏连和,诸夷率化,今既无往日之援,而郭纯已据迁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见其利也。”钟离牧以为“非常之事,何得循旧”[66],于是进军镇压了五溪蛮,而郭纯等则散去。

由上可见,孙吴保守性极大,反映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就是以军事镇压为主,不惜采用任何残酷的手段,目的只不过是想保住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而已。

【注释】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同上。

[4]《三国志·魏书·乌丸传》。

[5]《三国志·魏书·乌丸传》。

[6]《三国志·魏书·田豫传》。

[7]《三国志·魏书·田豫传》。

[8]并见《三国志·魏书·牵招传》。

[9]《三国志·魏书·乌丸传》。

[10]《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2]《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13]《三曰志·魏书·苏则传》。

[14]《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15]《三曰志·魏书·苏则传》。

[16]《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17]同上。

[18]《华阳国志·南中志》。

[19]《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20]《华阳国志·南中志》。

[21]《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22]《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23]《三国志·吴书·步鹭传》。

[24]《华阳国志·蜀志》。

[25]《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26]《三国志·蜀书·王连传》。

[2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8]同上。

[29]《华阳国志·南中志》。

[30]《华阳国志·南中志》。

[31]《北堂书钞》卷158引。

[32]《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33]《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34]《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35]《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36]《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

[37]《三团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38]《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39]《华阳国志·南中志》。

[40]《三国志·蜀书·霍弋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41]《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42]《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裴注引。

[43]《三国志·蜀书·霍弋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44]《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45]《华阳国志·南中志》。

[46]章炳麟:《蓟汉昌言》。

[47]方国瑜《滇史论丛》第1辑。

[48]《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49]《华阳国志·南中志》。

[5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1]《三国志·蜀书·李恢传》。

[52]《三国志·蜀书·杨戏传》载《季汉辅臣赞·李德昂赞》。

[5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54]《旧唐书·张柬之传》。

[55]《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56]《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57]《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58]《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59]同上。

[60]《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61]同上。

[62]《三国志·吴书·潘传》裴注引《江表传》。

[63]《三国志·吴书·潘传》。又裴注引《江表传》言:“即遣浚将五千往,果斩平之。”

[64]《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65]《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66]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