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3-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价值理念转变、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等多方形塑的结果。从目前来看,农村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现代生活的特征,向多样化的状态转变。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的生活方式处于变革与变动的关键阶段。首先,政府要用政策手段反对消费主义,对于污染环境的消费产品给予经济处罚或消费成本内在化。同时政府应成为坚持绿色消费反对消费主义的倡导者,坚决抵制铺张浪费。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思考与建议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价值理念转变、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等多方形塑的结果。从目前来看,农村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现代生活的特征,向多样化的状态转变。但是也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定型。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习惯对目前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的生活方式处于变革与变动的关键阶段。从需求层次上,可以看出农民不再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突出。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更新,增强了农民积极生活的动力。但是从调查来看,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一些负面的特点,如消费方面盲目攀比、娱乐生活庸俗化、塑造公共精神的娱乐生活欠缺等等。因此为推进农村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应从几个方面积极对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引导。

(一)倡导绿色消费、健康生活

当前农村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因此在农民的生活方式中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健康生活。首先,政府要用政策手段反对消费主义,对于污染环境的消费产品给予经济处罚或消费成本内在化。同时政府应成为坚持绿色消费反对消费主义的倡导者,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在媒体宣传上,要积极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抵制各种消费主义的广告,媒体要积极宣传理性消费、低碳消费。在生活方式中,要确保消费品的正确来源,要求农村居民消费过程的正当性,不对他人及社会造成危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农民形成节约自然资源的观念。同时要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生活遵循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伦理准则。

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对个性的过分关注,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处于多种状态。由于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实践,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因此要在在农村居民中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娱乐方式上要尊重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坚决抵制赌博等不良的娱乐方式。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既不浪费也不营养过剩。在穿衣打扮上,既不盲目追求潮流,又要注意美观大方。在人情消费上,既不盲目攀比,也要适度消费。同时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更要加强引导,去除青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形成青少年尊重传统美德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农村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

在生活理念上,以健康、合理的生活需要为内容,塑造积极的生活心理。人类的需求是生活的动力来源,这些也是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确定生活态度与生活原则的逻辑起点。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增长与革新。但是人们的需要是无序的,如果不认真辨别会出现主次难分的局面。如果任由需要肆意膨胀并由其牵引生活方式,就可能陷入盲目与混乱。因此对于生活需要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分析、理智对待,要理智的规划生活。要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生活的合理需要,尤其是对于农村居民要引导他们合理分析哪些是自己确实的生活所需,哪些需要的满足更为重要,怎样的需求结构更为合理,自己有多少精力、多大的支付能力。因此,人们应当对自己所有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排除舆论、传媒对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产生的蛊惑作用,使生活需要与自己当前的经济收入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实现消费目的由形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在消费支出、时间安排上要保证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比例适当、规划合理、主次分明,且不可偏废。[9]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的科学变革

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寻求“生活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也是通过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追寻生活质量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体现为一种生存智慧和艺术。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不但要增加生活资源的供给,也要通过政策和价值导向使人们合理配置生活资源,从而产出更高的“生活方式效益”。[10]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的生活在观念上经历了一个明显变革。具体表现在,原有的生活观念被新的生活观念替代,由因循守旧转变为追新鲜求变革。原有的知足常乐的观念被“不懈追求”所改变。人们不再追求安逸、稳定,相反对于增加生活经历有了更多的向往。同时在新时期传统的生活观念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随着生活的个性化与私人化倾向的加强,人们对生活质量给予了更多的价值诉求。随着现代化因素不断进入农民生活领域,农民在个人生活的保障性需求更加强烈。

在政府层面,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引导农民生活良性发展,应给予更多的引导。要通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化、保障化。应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逐步破除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局面,给予农民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待遇,切实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医疗卫生方面,提高农村基层的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在农民看病、就医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目前农村公共娱乐设施较少,因此应加强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根据农民需求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对于增加社区凝聚力的传统娱乐项目要积极给予扶持,在生活方式上培养农民对乡村共同体的认同,在公共娱乐活动中要发扬传统美德[11]

【注释】

[1]孙百亮、梁飞:《非理性汽车消费及其社会异化》,《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

[2]李巍:《当前我国不和谐汽车消费的社会学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6期。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6页。

[4]苟天来、左停:《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张新光:《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60年变迁与反思》,《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9期。

[6]改革开放3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 txt/2008-11/05/content_16714257_3.htm。

[7]贺雪峰:《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现时代意义——生活方式研究在我国开展30年的经验与启示》,《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1期。

[9]戴锐:《生活方式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理念与过程》,《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10]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现时代意义》,《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1期。

[11]王丽萍、房蕊:《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理论学刊》2010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