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影响,城市的文化观念、现代价值理念等都在冲击着农村的价值体系结构。与此同时,农村场域中现代与传统交互激荡、个体化价值不断张扬,农民的生产实践、生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这都给农村的价值观以冲击与震荡。那么在农村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农民的价值观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农村的现代化变迁对农民的价值观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社会结构、组织结构的激烈变革必然导致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时期也是人们价值观变化最深刻、最迅速的时期。市场经济渗入,使得竞争、自立、交换等价值观念浸润于人们的头脑。在农村社会,随着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开放意识、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农民价值观日趋理性。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一些庸俗文化也进入了农村社会。农民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倾向,如人生目的庸俗化、过分看重物质,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观念充斥着一部分农民的头脑等。
总体而言,当代农民的价值观呈现出多维特征,既具有现代性特征也具有传统的特点。在农村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居民作为在农村场域中被塑造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与变化。具体改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价值观
1.就业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事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要远大于从事农业生产。这造成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现代农民从依恋土地到离开土地,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谋生。有过务工、经商经历的农民,更愿意从事非农产业,他们认为,务工、经商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同时也给予他们更多丰厚的回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是农民生活来源、衣食住行的核心基础,在那个时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传统农业时期,农民祖祖辈辈以农业谋生,他们热爱土地、热爱农业生产。传统农民的生存资源完全来自土地,由此产生了对土地深深的眷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大大减弱,尤其是青年人不愿意以种地为生,他们在年少时从未认真学习过耕种的知识,对农业生产毫无经验。在调查中发现,在河北省T镇的C村,大多数青年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虽然家中土地不会荒废,但大都是由父辈耕种,很多青年人不愿意种地,也不会农业耕种。在农村青年眼里,种地意味着脏和累,他们更愿意在非农产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年龄大的农民对土地还有一定的情感,但比起传统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然弱了很多。在就业方面,农村居民比较在意经济收入,对就业的形式与岗位并不挑剔,只要收入满意,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与劳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农民就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实现个体价值,在他们看来,工作形式不重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职业需求方面,大多停留在“干活——挣钱”的模式,对于职业升迁以及未来发展,很多农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农民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注的比较少。
2.人际交往价值观
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的方式。封闭性是这个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之一,农民在同一地域上每天都重复着简单的生活。在这种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农村形成了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农民非常注重亲情、伦理、道德,人际交往有一套大家非常熟悉的规则,一般按照约定俗称的成序来完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领域的变革,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非农生产成为农民谋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城乡流动机制的变革,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社会寻找就业和生存机会。这不仅给农村居民人际关系中加入新的因素,而且使得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大拓宽。当身处异地,农村居民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不起作用时,这时农民开始理性规划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本着互助、有益的原则,农民在人际交往中渗入更多的理性因素。农民在行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生产、生活实践,理性的农民在人际交往中不再仅仅注重亲情与友情,人际交往中注入了更多工具理性的内容。在河北省T镇C村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对于现在讲求实用的人际交往观表示认同。
现在人们交往,除了看关系远近,有的时候也看对方对自己有没有帮助。(C村居民,王某,男,50岁)
尤其是年轻人,现在朋友多、同学多,经常聚一块吃饭,一来是为增进感情,二来也是为了有事时有人帮忙。(C村居民,李某,男,30岁)
过去逢年过节,人们只和亲戚走动,现在不一样了,同学、朋友、一起干活的同事等过年也要来往。(C村居民,张某,女,35岁)
现在人情往来中,女的娘家人的重要性也增加了。(C村居民,王某,女,40岁)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人际交往中不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而且人际交往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工具理性增强。农民人际交往既是为增进感情也是基于寻求更多的互助与支持。在农村人际交往中,差序格局并没有消失,但是有所变化,传统的差序格局渗入了更多理性化的内容。农民在重视传统亲缘关系的基础上,随着生产领域的变化,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眼界,而且也激发了他们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增加交往内容的愿望。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同学友谊与朋友情谊可以有力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且对生活也有诸多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开始重视除血缘关系之外的业缘关系,工具理性逐渐渗入他们的交往价值观。并且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达,人们的人际交往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这有力推动了交往圈的扩大与人际互动频率的增加。
3.消费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日趋增强。在消费结构中,农民的饮食消费所占比例在逐渐缩减,其他消费的比例在逐渐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消费价值观也在逐渐转变。受农民外出务工生活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农民的消费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消费观念日趋呈现出现代消费的特征。
传统农民在消费中非常节约,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而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农民,受现代消费理念的影响,不仅注重产品的基本质量,而且也开始注重产品的其他功能。从穿衣打扮上看,人们的穿着从御寒保暖、颜色单一逐步向中高档、舒适、跟随潮流、款式多样化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形象。目前各种服装样式充斥着农村市场,男性服装有T恤、衬衫、运动装、西装等,女性的服装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人们在衣着消费上也开始注重个性消费,喜欢流行、时尚、时髦的服装,开始追求穿衣打扮的品位。在出行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的交通工具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农业社会时期,农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改革开放后,自行车、公共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工具日趋多样化,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已经普及,在部分农村地区,家用汽车已成为很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出行方式上,人们也逐渐向“舒适、排场、大气”等方面靠拢。在出行目的方面,除了传统的走亲戚、购物外,目前,到城市务工、娱乐休闲也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目的。受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选择日趋现代化,很多农民也认为,交通工具也是代表形象的主要方面。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消费的目的既是为了给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享受,也是通过商品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舒适、讲享受的生活理念影响下,人们的照明、取暖、洗衣做饭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很多北方农村冬天没有暖气,也缺乏适当的取暖设施。改革开放后,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对取暖非常重视,在我们调查的北方村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暖气。传统农民的节约思想非常牢固,而现代农民认为,消费的目的就是让生活更舒适,所以在洗衣、做饭方面,绝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购买了洗衣机,煤气、天然气等成为做饭的主要热源。
可以看出,受大众传媒、城市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消费观念日趋现代化与城市化,传统的艰苦朴素的思想在农村逐渐被抛弃,农民在消费中不仅满足于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愿意为享受生活付出较高的消费成本。同时受现代消费理念的影响,农民开始对消费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性,愿意感受新产品所带来的舒适与享受,在消费中愿意引领时尚。提前消费也被部分农村青年所认可。购物讲高档、饮食讲营养、住房讲宽敞等成为很多居民衣食住行的主要原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消费也进入了农民消费的视野,出门旅游成为很多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同时随着消费的多元化,农村居民的娱乐消费也开始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
(二)婚姻价值观
传统的农村社会妇女地位较为低下,个人对婚姻没有选择权。在传统的农村,民众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非常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对个人的权益的重视以及改革开放后“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倡,在农村社会凸显个性、自我、自由的价值观念在逐渐增长。伴随着现代话语的传播,农民逐渐意识到个人生活的主体性,对婚姻、家庭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很多年轻人认为婚姻是个人一辈子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更好地追求个人幸福,当代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婚姻的情感因素。很多农村年轻人择偶时把“能否谈的来”当作择偶的主要条件之一,在婚姻价值观中注入了更多情感诉求与主体的价值倾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与社会流动的加速,现代农村婚姻价值观更多的注重多种需求。目前择偶观念中,女方对男方的经济、能力、个人素养等进行综合考量。在众多因素中,男女青年把感情基础视为婚姻的核心要素。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结婚的目的是生孩子。现代农村青年人婚姻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生活、情感诉求,生育子女、抚育后代只是婚姻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在现代农村年轻人看来,爱情应该是婚姻的基础,生育是个人的事情。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农村青年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婚姻对象,自主恋爱逐渐增多。受城市现代婚姻观念、行为观念的影响,农村青年的择偶、婚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以我们在湖北省D县的S村调查为例,该村地处湖北东北部鄂豫边界,由于地处丘陵地带,人均土地较少,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民的视野逐渐开阔,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呈现出开放性的状态。该村青年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对于婚姻,他们也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传统女性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通过调查发现,湖北S村的青年女性认为,婚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结婚后,生活不幸福,觉得不合适,可以选择离婚。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该村青年婚前同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很多年轻人对于婚前同居也不是持完全排斥的态度,很多人接受这种行为。很多农村居民对于村里年轻人婚前同居行为也持默认的态度。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一部分年轻人在外工作的过程中结识年龄相当的异性朋友而确立恋爱关系。伴随着外出务工,S村的通婚圈在扩大,该村25岁以上已婚的年轻人中有五分之一属于跨省婚姻。少数年轻人甚至在结婚之前就已经怀孕,村里人对这种现象并不觉得奇怪,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已经能够接受这种行为。
从调查来看,目前在湖北省D县S村,农民的婚姻价值观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互交织的状态,他们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认可传统的“白头偕老”的婚姻理想,认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与现代传媒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同传统的婚姻相比,他们更认可婚姻的独立性,对婚姻赋予了更多生活质量的期待与情感满足的诉求。男女青年在择偶中,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不仅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而且更看重能否谈得来,在一起感觉是否幸福等主观要素。婚姻的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传统接代,在婚姻中赋予了更多的理性选择。对于婚姻的行动模式,他们给予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农村居民不仅认可婚前同居等行为,而且对于婚前怀孕等持更加宽容的态度。在婚姻中,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与自主性大大增强,女性对于婚姻的选择不再依赖于父母。在婚姻问题上,女性对于婚姻的理性思考与决策能力加强,对于不幸福的婚姻,拥有自主性的现代农村女性不再坚守传统,离婚也被认可为可以接受的选择。
(三)生育价值观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在国家政策宣传与强力执行下所引发的诱导性转变——被迫服从国家生育政策,到现在农民个体自发的生育观念变化——理性规划,去除了多子多福的观念,从多生到少生、优生。随着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变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重视家族、家庭利益向转向个体的生活诉求改变。在生活实践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个体权益的获得。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对生育、抚育的艰辛有了更为理智的看法,农民从愿意多生孩子到少生、优生转变,更多的人认为,生育越多越辛苦。现代农村居民在生活中,越来越关注个体的生活诉求,家庭核心从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变。他们更希望在婚姻生活中过得更轻松一些,更好地享受生活,因此在这种理念下,农村居民不再盲目追随传统的观念,而是从生活需求与个人需要出发进行理性的规划。尤其是随着抚育子女成本逐渐提高,人们对生育子女的数量更是持理性的态度。
从河北省T镇C村的调查来看,目前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既有传统的特点也有现代的特征。在农村居民看来,婚后生育子女仍是生活的必然选择。从农村居民的生育目的来看,带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生育的目的是为今后的养老保障做打算。同时,在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的生活价值观是与子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家庭中应该有子女,否则家庭生活没意义,这种对生活的朴素看法,也反映了农村居民在生育方面的现实特征,这也与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有关。部分农民虽然在生育中仍然有“男孩偏好”,但是认为,家里生育一个男孩就可以了,生育更多的男孩意味着家庭付出太多的成本。因此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家庭也不愿意多生育男孩。基于生育男孩经济成本的考虑,很多人认为男孩太多,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是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很多家庭也倾向于生育女孩,认为生育女孩也有一定的利处。目前农村居民不愿意多生育子女也是从农村生活的现实出发。
(四)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一系列有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主张,这是农村居民中价值观中的深层部分。[6]传统农民世代以农业为生,每天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中每天重复简单的农业生产,人际交往中以血缘、地缘为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在这种生活背景下,传统农民的人生价值观紧紧与自然、劳动、宗族等联系在一起。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农民的人生价值观是紧密嵌入于血缘、地缘之中的,更多体现了以家庭、家族为本的倾向。在传统的生活中,农民的人生价值理想更多体现了人类生活的简单性,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他们的人生与传宗接代与家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他们而言,为家族传宗接代、为家庭和谐而活就是他们个人的价值所在。
处于急剧变迁时代的现代农民,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变革,在经济利益驱动、个人价值宣扬的新时期,农民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自己而活”“人生短暂及时享受”等人生信念逐渐渗入农村居民的头脑中。在无神论的影响以及科学理性的熏染下,农村居民的人生定位也逐渐从社区、宗族转移到个体。在他们看来,人生是有限的,要好好生活。很多农村居民的人生价值观非常现实,人生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价值,满足个体的需求。改革开放的变迁与市场经济的实践以及城市文化的影响,使得农民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实用性、功利性、个人性”的特征。农民关于人生的意义更加关注目前的现实感受,尚缺乏精神层次的统领。在现实的领域更在意现实的得失与金钱利益,而对于人生之未来归属,他们认为那是虚无的领域。传统社会关于人生的本体性意义,人生对于宗族、家庭的责任等,他们不再认同。在务实型价值观的引领下,农民的生活动力更多来自于对物质的追求、对生活的感官享受。
从总体来看,伴随着农村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转化,传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变异,村庄缺乏共同的价值归属。重利轻义、利己主义、个人本位等价值观被农民接受并成为一部分人行为的指南。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原有的村庄社会基础遭受到破坏,单一、同质的乡村共同体向异质、多元的社会转变,农民呈现出个体化的状态。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统领,目前的农民行动陷入无序的状态,给农村经济、社会的有效整合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