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区报踏实地爱着故土
2013年8月20日,那是个炎炎夏日,我递交了辞职申请,拖着行李箱从广州回到家乡西樵,结束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做电视新闻转为做被称为“夕阳行业”的传统纸媒?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找到十分明确的答案。那段时间每天生活在广州,上下班搭乘公交穿梭在人海,我常常望着窗外,我很想记住这些林立的高楼是什么地方,但我始终记不住。这座工作了大半年的城市,对我来说始终如此陌生。我却经常想起故乡的那座大山——西樵山,那山上的一草一木经常清晰地出现在我脑海。我于是想遵循自己的内心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西樵。
命运在这个时候呈现了如此好的机缘,当时西樵镇政府和珠江时报社创办《樵山社区报》,让我有了回到故土继续实现记者梦的机会。
社区报新闻的采写模式,与电视台和传统报纸有很大的不一样,很多时候它不像是去工作,更像是去走亲访友。譬如,当我做《石马街老街坊相约回乡看“孖井”》的报道时,与其说是去做一场采访,倒不如说我是去参加一场联谊会。我跟着石马街的一班老街坊重走老街,我们在孖井合照留念,我们在茶话会上细忆旧时趣事。这样的采访经历有别于过往,有温度有亲情很温暖。我不是作为一个记者,而是作为一个小乡亲、一个朋友融入他们,对他们的心情、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除了采写模式的不同外,社区报记者身兼数职、纷繁多样的工作任务也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社区报与传统报纸的大不一样。我和社区报编辑部的小伙伴经常开玩笑说,社区报的记者都是复合型人才,身兼记者、行政管理、活动策划、广告经营等职。因为社区报的根本使命不是宣传,而是做服务,我们不能只是躲在办公室里写稿,脱离居民的生活。我们必须通过举办大量的活动去融入社区,去和街坊互动,这是我们做好服务的最好路径和方法。
2014年,我们在微信开设了《梦之声》栏目,发起了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微愿望的活动。单亲妈妈收到了饮水机,年近九旬的婆婆收到了豆浆机,行动不便的老伯收到了坐便器……看着身边一个个陌生的家庭,因为我们策划的这个公益活动而连接在了一起,有的成为快乐的施善者,有的成为感动的受益者,彼此珍惜,彼此感恩,让我的心在故土上变得如此踏实而满足。
交流信息、整合资源、树立榜样、传播慈善理念,通过不断地举办活动,《樵山社区报》的影响力日渐提升,慢慢地构建起了一个熟人社区。身边的街坊不再单纯是读者、旁观者,他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一起去关心身边人、身边事,努力为西樵的发展建言献策。
当经历着这些变化时,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当年为什么我要从国际大都市出走,选择回到故土来当一名社区报记者。我之所以想成为一名社区报记者,并不是渴望能写出多么伟大的报道,我渴望的是能和我身边不同身份的受访者进行真挚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然后通过我的报道,让我们生活的故土更美好、更温暖、更积极向上。
我很喜欢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樵人,虽然我尚年轻,但我是如此地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现在每天在社区报这个平台上,我用自己的努力踏实着我对这片故土的热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能力去为故乡做点什么,我们的故乡就会变得更美好。
(西樵《樵山社区报》记者 何绮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