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只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来祭奠我那段流失的岁月——青春是偶尔划过的风,不经意间,已吹得我泪流满面。
——作者题记
四 少年往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个德国译制电影《小小少年》,歌词大意是: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时光转瞬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梅家随父亲工作变动,全家又一次搬回怀德县城。这一年,梅家行四的我九岁,转学进入镇郊一所岭东小学二年级。
梅家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住进市区。原因是梅家人口多,选择郊区,可以有自留地,选择自己种菜,夏秋到郊外拾柴,用于补贴家用。于是梅家搬到距市区三公里处的镇郊苗圃附近住了下来。
七十年代初,梅家的生活曾一度非常困难,原因是梅家姊妹五人都在学校读书。城里的学校不同于乡下,每学期都要向学校交学杂费。当时梅家大姐桂琴读高中,哥哥桂君读初中,二姐和小妹也都在读小学,家里还有姥姥共九口人。生活费来源完全靠父母的工资来维持。每人月生活费仅十二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全世界生活水平应该仅次于非洲人生活,属于贫困线之下。但那时人们精神生活充满着革命激情,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们每天吃的主食几乎是玉米饼子、馇子粥、高粱粥之类。副食品也只是萝卜、土豆、大白菜、咸菜之类。肉和大米、白面只能是节假日全家才能吃上一顿。但因为闭塞无知和没有比较,仍然感觉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多么温暖,阳光是如此般地灿烂。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们中国终究会解放全人类,拯救全世界身处水深火热的无产阶级同胞。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在五六十年代生出来的孩子心中,深入到了我们幼小灵魂深处。革命激情像荷尔蒙一样催化着我们这一代孩子的血液,我们心中洋溢着为解放全人类而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豪情。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同时代真正的世界,目睹了人类先进文明,目睹人类二十世纪的辉煌创造,不能不感到那时的我们真是井底之蛙,仿佛是痴人说梦。我们如同喝醉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地在无人的大街上,指天说地,指东说西,还口口声声说我没醉。我们内心清亮如霞,我们激情似火,我们事业如火如荼。
张桂民
(一) 反潮流
大姐返城进入第二中学高中班,因为个子大,不久就被选进学校的篮球队当前锋,因为投不准蓝筐,后来只当了一名替补队员。那时还不明白替补球员的含义,只是发现比赛的时候,姐姐总是坐在球场外,偶尔下场一会,裁判哨声一响,就又下来了;后来我问姐姐,姐姐也不说原因,其实问姐姐,姐姐是很难为情的。大哥转学进入二中的初中班,因为住在郊区,经年的开荒拾柴种地,哥哥也乐此不惫,自称是庄稼人,入学不久,在同学间就有了传颂的外号——老庄。二姐和我一同进入岭东小学,因为二姐自小跑得快,一次田径运动会后就进入岭东小学校田径队;后来自称创造了县里中学生女子400米纪录,我是无论如何都记忆不起有这件事,只记得二姐穿上了学校发的运动服,假期集中在学校训练,每天可以吃馒头,曾让我羡慕不已。我上学的第一天,充满了羞涩和胆怯。原因是突然有了自卑心理,发现城里的孩子与乡下孩子不同,他们个个都骄傲,对新来的同学并没有表现出友好,更多的是漠不关心。
一九七三年,中国教育界出现两大风云人物,一个是张铁生,另一个是黄帅。当时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他们曾给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一段耐人回味的笑柄。张铁生是辽宁省阜新地区一个返乡青年,在农村生产队当生产队长。七三年,国家招收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在文化课考试时,张铁生因不会试卷中的试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给监考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反映他担任生产队长常年奋斗在生产一线上,无暇看书,请求监考老师把这封信转交给上级领导,想得到领导的同情。那封信的原稿我们是没有看到,看到的是一篇人民日报加了编者按的一篇向两千年封建教育路线开炮的战斗檄文。这封信的文字功夫,思想深度和理论水平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文史类的大学教授作品。后来粉碎“四人帮”才知道,张铁生这封普通的一封信被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毛远新发现后,作为新生事物而组织写作班子反复推敲润色后,才在全国报纸公开发表。张铁生一夜之间从政治上的流浪汉一下变成了王子,成为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后来官至辽宁省阜新市革委会主任,如果没有一九七六年中国政治舞台的变迁,他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白卷”的教育部长。人生悲凉的是本来一个农民子弟,只因为一封侥幸信而带来三年鸿运,接下来就是十六年铁窗生涯。黄帅,北京海淀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受爷爷的熏陶,比同龄孩子富裕更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在一篇反对读书做官论的小学生作文里,提出反师道尊严的观点,被学校工宣队发现后报告给北京市委,时任北京市革委会主任的谢静宜发现后,如获至宝,大加赞赏,马上召集文人进行修改润色,然后把这篇很普通的小学生作文在人民日报进行发表,并加上编者按,成为“反师道尊严”由此向两千年封建教育路线开炮的一枚重型炸弹。后来据说这篇作文得到江青同志的大加赞赏。十一岁的女孩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反潮流英雄。“四人帮”垮台后,小姑娘也被长期关押,后终因为未成年而给予特赦。一九八零年,当年的小黄帅非常争气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外语专业,最终沿着她曾经反对过的相反方向,又走上求师问道的学子之路。后来移居美国,据说嫁给了一位美国人。黄帅曾经是当时男孩子们的心中偶像,绝不逊色于今天的影视明星,当年知道偶像外嫁美国人,不知作何感想。
全国小学校园掀起了学习黄帅反潮流运动高潮。岭东小学校基本上停课,每天听报告、写大字报、画漫画,竟然把一个农民出身,没读几天书的共和国元帅与人类两千年文化先哲孔夫子联系在一起;把林彪说成是孔夫子的孝子贤孙。政治有时真像醉了酒的狂人。经过历史的检验,林彪元帅若真的成为了孔圣人的关门弟子,恐怕还高抬了这位将军,林副主席若九泉有灵,肯定会感动的痛哭流涕。历史终归是历史,永远是沿着它必然的轨迹,坚定地走向她必然的王国。
孔老夫子在两千年后被他的后世子孙骂了近二十几年,但这位生长在黄河流域的人类先哲并没有跟这群犯了错误的子孙一般见识,目光依然深邃的注视着东方,注视着人类子孙的人文走向。人类进入新千年,信息科技带动时代车轮发展犹如高山上的坠石,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世界发展一日千变,在这巨变的过程中,先哲老人更担心的是子孙们人文航向。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文化,仍然是人类现在和未来要崇尚的德化教育,仍然是净化世风,张扬东方传统美德,摄取人类文明精华的阳光大道。由于少年时代对先哲孔子的批判,反而增加对这位文化老人的兴趣,后来趁工作外出的机会,终于有幸来拜谒圣人的故乡——山东曲阜,瞻仰了这位东方文化先哲故居。
东方先哲们对人间“道”的认识也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是从朴素唯物到辩证科学的过程。首先是老子,创立道家学说。老子名饵,又称老聃,相传是天上的炼丹药的那位太白老君下凡布道,五十岁时西出函谷,撰写道德经。孔子曾师问老子“礼”:“人间礼乱,子杀母,父食子,若何”?老子盘坐洞俯,鹤发童颜,微睁双目,张开嘴没有说话;只用舌尖舔上下没有牙齿的牙床。孔子会意,躬身揖别老子。孔子会意的是:“世界之柔莫若水,而攻坚之力莫能砥”。多么坚硬的石头都会水滴石穿,人身体上最坚硬的是牙齿,而牙齿最先脱落,最柔软的是头发,而头发在人身体上最后腐烂。道家学说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物的最终变化就是一阴一阳力量的消长变化,主张人应顺应事物的发展,遵循柔能克刚,刚柔并济事物发展才平稳。人要顺从天变,无为而治。孔子建立儒家学说,主要著作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主张“礼”,主张“教”化,在老子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认为事物发展有道,就是中庸之道,主张社会要回复周礼。相传中国的周朝礼化,是人间社会道德最完美的时代,人类要按中庸之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他主张人治,治人,给人间社会规定行为准绳;这一思想很快被统治者接受。儒家思想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始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先哲叫庄子,也叫庄周,曾创立庄子学说。庄子主张人间有道,人生可以认识道,在道中游刃有余。人生没有苦只有乐,就是要以苦为乐;人的个体生命要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自由壮丽人生。主要著作《庖丁解牛》《秋水篇》《逍遥游》《南华经》等词藻华丽的诗篇、杂文。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和田园诗人。
我们对东方人类三位先哲思想的不同认知和体会是:道家主题思想是:“无为而治”,坚信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或许就是按照这个自然发展轨迹演变着这个过程。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真正拥有大智慧者,可以“眼不见,心不烦,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终日吃酒嚼肉而不啜”,这是智慧者大道。人们凡心而躁动,与这个“道”性悖相远矣!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确实能洗尽红尘铅华,修养心性尔。老子先与孔子是东方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主张与道家不同,它主张人治和治人,主张教育德化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华夏几千年奉为先师、圣人。红尘社会行走中庸之道。儒家经典学说浩繁广袤,对华夏社会今天乃至未来仍有着深远影响。离开孔子,东方文明就是一片空白,正如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抛弃儒家人文思想,华夏人就失去了精神灵魂。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今天的人类子孙,更要注意自身的修养,操守东方人的德操底线,洁身自己,净化社会。
庄子的思想是遵守事物的发展道理,顺应这个道理,主张积极乐观人生,以苦为乐,其乐无穷。主张按规律办事的同时,主张自由人生,张扬个性,壮美个体人生。现实意义是让人们乐观向上,自由快乐。庄子老人是东方最早用辨证法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先哲。
岭东小学的三年时间里,我的表现并不出色。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小个子,脸上长满雀斑的年轻女老师,叫王麻仙。丈夫是一所监狱的管教,性情粗鲁,经常喝完酒后打骂我们王老师,他们有个儿子叫李宇,是一位弱智儿童,王老师因为家庭原因,常把怨气带到学校来,经常带着火气对对待学生,是学校出了名的最厉害老师。王老师生性要强,在班组老师中爱拔尖,使得她对待学生的严厉程度近乎于变态。王老师曾一个时期(三年级)对我非常不好,原因是我身上与生俱来的反叛精神。当时我在班级属于经常犯纪律的一类学生,比如上课会把小鸟带到教师,偷偷放入女生书包,往往吓得女生在课堂上尖叫或是在课桌上划印,因为男女生过界而发生争吵。被老师发现常遭到她的辱骂、推打或者罚站。这往往引起我的恶意抵抗,从开始晃脑袋,翻白眼到小声嘀咕,最后发展到大声反驳,曾气得王老师泣不成声。为此我也在班级里成了英雄,为班上恨王老师的学生出了气。这时班级学生私下议论,都非常佩服我的胆量。在同学们的恶意纵容下,我后来开始向她公然叫板,在同学中引起哗然。原来很多怨恨老师的同学也开始站出来对抗她,老师最终感到了危机四伏。开始在同学中进行打击、孤立我。我背地里骂她“大傻老娘们”,这句话被同学中的叛徒出卖,让她愤怒至极,竟然把我母亲找来学校哭诉。母亲向她赔情安慰道歉之后,回到家里向父亲重重奏了我一本。晚间吃完饭,爸爸把我叫到屋里,然后锁上房门,抽出皮带,因为正是夏天,光着上身只穿裤头的我,被父亲打得皮开肉绽,逃跑无路,求救无门,只好跪地求饶。这是父亲一生中教训我最惨重的一次,打得我大腿、腰、后背、屁股、肚皮血痕累累,两个月后才消除血印。从此我把“王小个子”视为了仇人,而且是切齿的仇人。
“批林批孔、反潮流”运动开始后,或许王老师从我的眼神里看到了仇恨,或许是她还想在班组里出风头,主动找我承认她过去对我也有错误,这样谈心之后,她提出要跟我合作,写一张反师道尊严的大字报。我当时也没有什么主意,就按照她的意思,她写好了,我就用毛笔字抄在大白纸上,然后张挂在校园最醒目的走廊过道处。这张师生合写的反“师道尊严”大字报马上在校园引起了轰动,老师受到校长的表扬,我也一夜之间成了学校的名人,成为一名后进生转化的典型。那时我也因而兴奋起来,出板报,画宣传画,在同学中演讲,我潜在的天赋一下又被调动起来。老师表扬,妈妈夸奖,我不仅表现好起来,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四年级期末考试我在班级考了第四名,期末竟被第一次评为五好学生。成年后偶尔回忆这段往事,其实就是孩子的虚荣心在作怪,通常都喜欢别人赞扬和夸奖,不喜欢被人家批评。老师和母亲或许知道了孩童的这一特点,采取了因人施教的方法,把我从不愿学习,不服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中转化出来。
(二) 女孩的红衬衫
红衬衫曾飘走我的少年梦。
她叫李可欣,是我同年组三班的学生。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上。
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发展体育运动。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全民性体育健身运动蓬勃兴起。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两次校运动会。年组之间,班级内也常常地组织比赛活动。中国乒乓球队在十九届世乒赛取得男女冠军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掀起了一阵风式的乒乓球热身运动。我们学校的体育设施较为简陋,只是在草场旁边用砖砌成的乒乓球案大小的水泥台,充当乒乓球案台。这就给水平高的同学提供了表演的机会。我认识李可欣就是在争乒乓球台案的淘汰赛上。那年我十岁,李可欣九岁。
当时真正吸引我的是她那件红衬衫。七十年代初,中国人穿着的是黑、蓝、白老三色,不论男女老少,看在眼里都是这老三色。红、黄鲜艳的颜色根本看不到。一是市场上根本没有卖,另外是没有人敢穿。当我第一眼看到那样的红衬衫后,眼前为之一亮。我仔细打量着穿红衬衫的女孩,年龄和我相仿,梳着两个扫帚辫,系着两个黑色发结,蹦跳着两个小辫在脑后飘来飘去,非常干净的发辫。白净净的脸上长着一双很长,稍稍有点外凸的眼睛,眼球很黑很亮。稍微一笑两腮就会堆出来两个小酒窝。她正和一个女孩蹦跳着看我们比赛。我当时心里突然有一颤的感觉。把天真、活泼、浪漫、干净、可爱十个字,全部送给这个女孩,到如今都不过分。后来我从她班级的男生打听到她的名字,和她的一些情况。她是我们学校附近一个机修厂的职工子弟,她有三个姐姐,其中大姐在省城的剧院里当演员,估计那件红衬衫是她姐姐在省城里给她买的。在当时那个环境里,这件红衬衫可算是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这道风景线还出现在一个漂亮女孩身上,曾勾起我(估计可能还有很多少年)的无限遐想。
接下来我曾无数次幻想过,我转到了三班,和李可欣同学坐一张桌,或一同分到了学校文艺队。我开始处处留意她,包括她每天变换的服装和头发的发结,但无论她穿什么衣服,只有那件红衬衫最令我难忘。我眼前晃动着的红衬衫,飘在五色的彩霞里,飘在春天的阳光里,飘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里。只有那件红衬衫,才是李可欣,只有李可欣才有那件红衬衫。 若干年后,我在大学里读完了一本小说《初吻》,是现代作家张贤亮先生写他童年的故事,又勾撩起我当年对红衬衫的情愫。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故事中作者化名为章永麟,童年的他在南京一条弄堂里读小学,每天上学经过一幢花园别墅,花园别墅的橱窗台上总坐着一位穿花裙子,头上戴着蝴蝶结,脸色苍白的小女孩。小女孩每天变换着花裙子和头上的蝴蝶结;大大的眼睛,目光清冷地向窗外张望。一天早晨,章永麟上学经过这幢别墅,看见女孩正唤着一条大黄狗,追咬一个来花园偷牛奶的小瘪三。只见小瘪三扔下牛奶瓶,从花园的栅栏上飞跳下来,一瘸一拐的逃跑了。小女孩坐在窗台上不停地喊:“大黄,咬死他,大黄,咬死他,偷东西的小坏蛋”!大黄狗隔着栅栏狂吠不止,章永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再看小女孩,穿着一件绛蓝色带着白斑点的花裙,头上扎着两只红色的蝴蝶结,收回满脸怒色,笑望着章永麟说:你过来。章永麟木讷地走到女孩近前,发现宽敞的别墅大厅里并没有人,只有女孩自己手里握着一摞画报。女孩神情冷漠地说:“你过来我们一起看画报好吗”,章永麟挪掖过来,发现窗台上尽是美国好莱坞影星的电影海报。女孩说:“你知道人死了有多少种姿势吗,我来做给你看”。女孩闭着眼睛斜歪着躺在窗台上,转过身又向上翻眼。说:“人死共有十八种姿势,我都能模仿,你信吗”?说着女孩模仿各种死的姿势。章永麟翻开画报,原来她这些姿势都是从画报上学来的。这时一群男孩子从别墅旁边走过来,看见章永麟和女孩在一起,就哄地一声起了哄!章永麟也跟着他们顺势跑掉了。来到学校,男孩子们马上传扬开,说章永麟和一个瘫子女孩好上了。章永麟从这以后,再路过花园别墅时总是把头低下,或者飞快地跑过,连续几天,身后总能听见女孩再大声喊“胆小鬼”。
一天午后,章永麟终于鼓起勇气来到花园别墅。这一天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连衣裙,发辫上扎着两个漂亮的黑色蝴蝶结,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仍然坐在橱窗台上,只是那张小脸仍然像纸一样苍白。女孩见到他来了,非常兴奋,脸颊因为高兴也微微红润起来,呼吸有些局促,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也闪动着惊喜的目光。“胆小鬼,你为什么不敢和我玩”女孩生气地说,永麟红着脸说不出话来。女孩告诉他,爸爸就要来接她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她家里只有老仆人阿香和阿宽照顾她,还有就是那条叫“大黄”的狗。妈妈生下她因失血过多就死去了,爸爸是位军人,常年带兵打仗,很少回来看她,她每天只能在橱窗台上看外面的世界,再有就是浏览爸爸从美国给她邮订的好莱坞电影画报。这时章发现女孩的双腿站不起来,而且是从妈妈生下她就没站起来过。女孩的目光掠过一丝哀愁和迷茫,这目光近似于章的目光。章从小就忧郁,上天给了他一副男孩子的身躯却赋予他一副多愁善感的女孩性情,悲人相怜,惺惺相惜的缘故,他俩开始彼此同情起来。女孩拿出很多漂亮的裙子和各颜色样式的发髻给他看。她说这些都是爸爸从国外给她邮寄过来的。这时他发现宽大的客厅里只有老仆人忙活着手里的活计,根本没有留意家里多了一个男孩。再有就是外面草坪上横卧着的大黄不停地向里面张望,卷吐着长舌,目光友善地斜着脸张望着主人的朋友,似乎在看护他们,让他们整个下午在一起玩。傍近黄昏时,女孩突然从橱柜里翻出一大堆海报,对章说:“你知道接吻有多少种姿势吗?我数过和死的姿势一样,也有十八种姿势,我翻给你看”。于是俩孩子开始翻看画报中各种男女接吻的画片,女孩边看边模仿画片的姿势。对他说:“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章瑟瑟发抖的把头伸过来,学着画中的人物,微微闭上眼睛,他突然感到一丝丝香香的气息流入他的鼻孔,接着就是冰冰的柔软的嘴唇压在他的嘴上。女孩搂着他的头,轻轻吻吸他的嘴,鼻孔、耳朵,最后把略带苦涩的软软的舌尖舔入他的嘴里。他感到心狂跳不止,血热气喘,推开女孩一路狂奔地跑回家。躲进屋,脑子里反复闪动刚才发生的一切,不禁身热心跳,呼吸急促。妈妈几次唤他出来吃饭,他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心里有一种和原来的自己不同的恐慌,就像做错了事,被妈妈发现了一样,从此开始再不敢正视妈妈的目光。这一年他八岁,不久南京城炮火连天,他曾无数次张望那花园橱窗,再也没看到穿着花裙子,扎着蝴蝶结,脸色苍白的小女孩。他曾一度无聊、沮丧、无心读书。这个女孩要去了他的初吻,也偷去了他的童心。故事结尾,张贤亮先生肯定地说男孩子的第一次恋爱在七八岁。其实每个健康的男孩都有他梦一样的初恋,可能是偷偷的来,匆匆的去,或在幼儿园、或在小学校园、或在童年的梦境里。我对红衬衫的情愫应该就是我年少的初恋,不过像张贤亮先生有过初吻的初恋,有那样的幸运不多。我的初恋只是苦涩的单相思,直至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的那位红衬衫也不知在天涯何处,她仍然不知道她那件红衬衫曾经夺走了一个少年的初恋。
(三) 迷恋幻灯机
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幸福的是拥有的是一片属于儿童的自由蓝天,烂漫的童年。不幸的是贫穷的祖国给我这代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太少,太少的物资养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童智开发。
当我第一次看到幻灯机放出的画片,就如同今天的孩子发现电脑一样的新奇和刺激。那是我上四年级学校组织观看雷锋故事的幻灯片。每场二十分钟,一个班同学看完另一个班看,当转到我们四班看时,我和我们班上几个男生被这个小东西迷住了。放映幻灯机的是两位解放军战士,他们一个负责摆放片,一个负责说台词。他们就是学校附近的驻军部队,到这里和学校搞联谊活动的。幻灯机是两个战士自己制作的,画片也是他们战士用水彩在塑料板上绘制出来的,这个东西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开始研究幻灯机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同学的哥哥我们来到部队,找到了那两个放映幻灯片的解放军战士,战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了幻灯机的光学原理和制作方法。其实制作方法很简单,关键是两片凸凹镜头没有办法弄到,后来打听到只有省城才能买到,两个镜片需要十元钱。十元钱相当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在我们眼里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的十元钱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元,对于一千元来讲,今天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我们研究如何能弄来这十元钱,最后决定捡大粪来卖。
七十年代初,农民种地还大量使用有机肥,每个生产队都有积粪池,秋天沤肥,冬天挖出来,春天种地前送到地里。北方农民都使用这种肥,因此每年秋冬两季,附近的农村生产队都进城收买大粪。一般以每斤二分钱的价格买回去和农家肥掺在一起,预备着第二年春天播种时做底肥。这年夏天我们四人张义、徐双、季大平还有我,在我们家树林里挖了一个深坑,每天天黑下来就换上破衣服,挑起粪桶,扛起大粪勺子,戴上手套,拿起手电筒,穿梭在居民区公共厕所间。晚间乘凉的人们开始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只是我们走过,身后就飘来一股大粪的恶臭味,才知道是来拣大粪的。大人们并没有嘲笑我们,只是后来给我们起了一个绰号:调节空气战斗队。我们四个同学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把一个深沟用大粪注满。那时父亲刚好在农村包队,就和队长说了,队长亲自赶了两辆大马车,拉着两个盛粪的铁桶,把一沟大粪全拉走了。我们后悔没有用称称一下,担心队长会骗我们。父亲说不会,农民实在。果然他们回去后第三天,就打发生产队会计来给我们送钱,一共是七十元,因为大粪质量好,队长很高兴,多给了我们五元,让我们继续拣,有多少要多少。这样我们留下十元钱买镜片,剩下的钱四个孩子均分,我分到十二元钱。过年的时候,我用这十二元钱买了一双猪皮的皮鞋,很神气,但没人知道这是用大粪换来的,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劳动赚来的第一笔钱。
凹凸镜片从省城买了回来,但在安装时不慎把凸镜片落地打碎,我们幻灯机制作计划最终流产。
时隔两年后,我同学宋红的父亲送给我一块凸镜片,我最终还是圆上了拥有一台幻灯机的梦想。这台幻灯机后来成为我家街坊邻居晚间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大人们也四处借幻灯机的底片,和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观看。邻居家大人们在一起议论,说梅家二小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将来会有出息,父母听到后自然也欢喜。果然被街坊们言中,几年后走出这个院落的梅家二小子,大小也算出息成人了。
谈起儿时我与别的孩子不同,其实就是我有奇特的好奇心,一旦有想要做的事,就非常执着,不论经过多少曲折和困难,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直至最终实现目的。再就是从小爱憎分明,但有时恩怨并不分明,也不计较更多的得失。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对我有恩的人我不会忘记,总会找机会去报答;对我有仇怨的人也不会去计较。我的记性好,有时又糊涂,好事非常清晰,坏事很快就忘记了。我具有人类共性,记忆不起疼痛,更记不住给我伤痛的人和事。
(四) 学画画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是人类感知世界和世界在孩子心中最早的原始反应和表达方式。孩子往往随意涂鸦的东西,更能真实反应自然、社会、人文景观在孩子心灵中的印痕。因此观赏一件不朽的绘画作品,不仅观赏绘画主体画工技巧,而且在于作品反映人类、天地自然、人文社会超乎寻常的视野和触觉感知。一幅绘画珍品,往往使人观赏后感到心灵受到震颤。比如梵高的自画像,单从画工技巧上,人们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完全像是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自然涂抹。但你仔细观赏后就会发现梵高自画像中的老人,深色的目光,凌乱的胡须,斜歪的帽子,和看上去随意涂抹的背景,你会突然感到,只有梵高先生才会有这样的作品,世界上永远没有第二画家能画出这幅作品。这就是艺术超乎人意料的震撼力,绘画艺术永恒的魅力。
绘画在常人眼里就是绘画方法和技巧,因此东方画坛很少出现达芬奇、米基郎开罗、毕加索、塞尚、梵高等一大批绘画大师,并开辟出印象派先河,这和东方人的艺术思维模式和人文生活空间有关,我们缺少激昂的震撼灵感。东方人没有大型交响乐的体裁作品,没有类似罗浮宫、罗马帝国大厦恢宏的建筑。有的只是反映个人情感哀愁的楼兰音乐,或吴道子、唐寅及八大山人的花、鸟、虫、鱼、梅、兰、竹、菊,这些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自然山水临摹画派作品;建筑史上留下来的只有帝王陵墓和宫殿。气吞山河九州的始皇帝阿房宫,有可能是东方历史上唯一宏伟建筑,但我们今天已无缘瞻看到了。东西方文化比较,应该承认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今天来看,缺少的就是大众文化。文化的烙印只打在少数读书人的范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两千年来,东方人的心量越来越狭隘了,面对西方世界性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恢宏的建筑,我们怎能不羞涩的反思一下呢。
我在美术绘画方面的天赋,在我七八岁时就被父亲发现过,父亲对艺术一窍不通,他不会相信儿子在这方面会有出息。当时人们是在“官”本位制的观念下生存,一个人能否出息,关键看在社会上的官职多大。当上官才能光宗耀祖,受人尊重和羡慕。而能当上官的最直接通道就是读好书,这是中国亘古不变的道理。怎样批驳读书做官论,最终还是走这条路。在父亲眼里我只有读好书,将来考上大学最终才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务正业的歪门邪道。七八岁时的我,自悟临摹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完全出自我的天份。无论是小人书里的板画,还是工笔的年画,甚至人的相片我都能画的很逼真。父亲看后也曾夸奖说:“我老儿子将来能有出息,像一个大文人”。但他没有像今天的孩子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某个方面有天份,立即积极引导或给创造条件。他只是随意说说而已,并没有给我绘画方面提供什么条件。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一次美术课被老师偶然发现后,我才算有过一段对绘画知识的浅尝。
我的美术老师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老师,姓赵,人们背地里叫他“赵小眼”,他本名叫赵文森,早年毕业一所师范学校。其人沉默寡言,也很少和其他老师来往,在我家不远处,自己两间平房,和他七十多岁的母亲独住。四十几岁没听他说他有妻子,据说有个女儿在省城,他妻子是离婚还是不在人世,他从来不说,别人也不问。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养蜜蜂和春秋自制蝴蝶风筝去野地放飞。人们叫他“赵小眼”,缘于他那副厚如瓶底的眼镜片后面,长着一对像黄豆粒大小的小眼睛,而且眼球外凸,与人说话时,除了有点结巴,两只小眼睛不停地眨巴,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赵老师性情方面有些古怪,每年夏天他自己养蜂,但从来没看见他把蜂蜜送人或拿到市上去卖,用到哪里去了,没有人知道。春秋两季总能看到他背着风筝,手里拿着放风筝的线拐子,向田野走去。身后总能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孩子。在漫天飞舞的风筝中,赵老师的风筝最能惹人注意,因为他的蝴蝶风筝上绘制的彩纹,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用风铃作的两只蝴蝶眼睛在微风下抖动,简直就是空中自由翻飞,鲜活的生命蝴蝶。若干年后,我出差去山东淮坊,在风筝市场里我突然想起赵老师的蝴蝶风筝,再看天下第一风筝市场里的蝴蝶风筝,和赵老师的相比,逊色不知有多少倍。
在一次美术课上,赵老师发现了我一幅在家偷画的毛主席画像,他开始要批评我,但看了画像后,就问我是否和老师学过,我说没有。他说画的还好,但明暗度掌握的不好。告诉我领袖像不能随意画,不经批准画领袖画像是要挨批判的。让我把画放在家里,不要拿出来让别人看。后来赵老师经常有意无意的让我帮学校出板报,或用水笔画林彪、孔子的批判漫画。现在想起来,老师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人,自持才华,有些文人相轻,自命清高了。以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告诉我不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学,绘画没有出息。当作业余爱好还可以。赵老师这些话,扼杀了一位少年绘画天才,回想起这件事,我甚至有些气愤地怀疑赵老师的道德是否有问题。
虽然赵老师没有给我指明学画的求学道路,而且还持有反对我从事专业画画的态度,但他的一些行为还是影响了我。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秋天,赵老师让我去他家托煤坯子。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赵老师家。他家很简单,除了柜箱和锅碗瓢盆之外,房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的蝴蝶风筝,靠床头一侧墙上挂着一张下山猛虎图,是水墨丹青画,自然是赵老师的手笔。应该说这幅猛虎画还是上乘之作。画虎的说法很多,主要在于虎的威势,上山虎为饱虎,一般神色安详,虎也可以胖些;下山虎则不同,属贪食虎,一般神色要威猛,虎要变现出虎骨粼粼,要画出有风的感觉。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和赵老师一起吃了饭。赵老师的母亲是一位山东人,满嘴的山东话,我基本听不懂她说什么,只是看到老人满头白发,是一位非常爱清洁的老太太。赵老师喝了几口酒,脸涨得红红的,两只小眼睛更亮了,可能是劳动后带来的喜悦或是酒精引起的兴奋,赵老师从箱底拿出一大摞字画给我看。我记忆最深得有这么几幅:一幅是“虎牢关”三雄战吕布,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想象的作品。这幅画最好之处就是吕布的眼神和张飞的胡须,再有就是刘备身上铠甲的鳞片,也是水墨丹青,只是人物眼底、嘴唇和盔甲鳞片用水彩稍稍涂上底色,使画面更加栩栩如生。再一幅就是书法,是诸葛孔明的警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赵老师边给我看他这些字画,边给我讲了一些绘画的口诀,什么画树难画柳,画人难画手,画虎难画骨,画物难画狗之类。在傍晚临要走时,赵老师突然把我叫住,在柜里给我找到一本书,并拿出笔来在书扉页上写了几个字:“书赠桂民同学,明知学问深,在下点滴勤”。落脚是赵文森于1974.9.24 。这本书就是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我至今还保留着这本书。
按赵老师的文化功底和绘画水平,当我的老师富富有余,令我至今难以理解的是,赵老师赠送我一本绘画方面的书,但题的勉励字,竟是让我做学问。是他一时笔误,还是用这本书偿还我一天来帮他托煤坯付出的劳动。我后来想是后者的可能大。按照赵老师的性情,该是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所以我把赠书和劳动联系在一起,可能真实反映赵老师的用意。回想到赵老师,我就时常联想到作家老舍先生一篇中篇小说“断魂枪”。书中的赵子龙师傅,身怀断魂枪枪法绝技,只是在三更半夜无人的月光下练习,至死不传外人。手艺人固有吝啬本质和我的赵老师串通一气、同出一辙。其实我的赵老师是相当有水平和文化内涵的人。听说粉碎“四人帮”后,他调回省城,在一所师范类中专里当上了一名教授。原来赵老师到我们小学教书,是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被贬下来的。
我对于音乐和绘画艺术的热爱与生俱来,情有独钟,也是我一生羡慕的职业,由于缺少土壤条件和后天乏教,使我这方面的天份付诸东流。如今想起来还是一个遗憾。上苍给我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让你如饥似渴地想,但永远只能望梅止渴。这个玩笑扼杀了一个少年天才,最终使这个世界少了一位东方绘画艺术大师(自嘲)!
(五)文艺演出队
七四年,中国校园内仍然是一片批判浪潮。大字报、漫画、批判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先是“批林批孔”反潮流,批判封建主义思想路线在教育战线上的毒流。再就是学大赛,学天津小靳庄社员赛诗会经验。世界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人们在“一个口号”一个“最新指示”字眼下,人头攒动、歌声鼎沸、精神亢进、红旗漫卷、如火如荼。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发泄对“封、资、修”的愤怒。继大字报、漫画、讲用之后,不知哪位文人想出在校园里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中小学都成立文艺队,以演出的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
我们岭东小学也不例外地开展起文艺演出活动。先是班级排演,然后是年组选拔,最后拿到学校筛选。通过学校筛选的节目,统一把这些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排练,然后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当时的节目种类主要有小合唱、对口词、天津快板、三句半,还有自编的相声。节目内容就是老师、同学,还有学生家长帮助编的。我们四班被选上的节目是“三句半”——《批林、批孔、校园好人好事多》,我在三句半中说最后一句,每句话三个字,台词不多,要求口齿清晰,语气诙谐幽默,最后铜锣一响,我说这半句,台下观众马上就有笑声。
文艺队的意外惊喜是我那红衬衫李可欣同学的节目也被选上,她们的节目是四人小合唱——《祖国处处向阳花》,她担任领唱。我的梦幻终于成为了现实,在统一排练中,我们有了短暂的接触。
不知道为什么从四年级开始,班级男女生从过去童戏打闹突然不说话了;男女生之间有事也是指东喻西,尤其是女生,个个突然都骄傲起来;哪位男生和女生说话,最先起哄的也是女生。选上校文艺队的男女同学就不一样了,因为都不是一个班的,在一起当然就又说又笑了。李可欣已经不再穿她那件红衬衫了,而是穿着一件洁白的白衬衫,胸前戴着板整的红领巾,下身穿着有裤线印儿的蓝裤子,脚上穿着一双运动鞋。两条辫子也剪去了,留着齐耳根的短发,头顶戴着一只红色发卡,人也长高了,但仍然是那张笑脸和稍微有点外凸的眼睛依然明亮,活泼快乐得像一只白鸽子,跳来跳去,依然是明媚阳光下健康的女孩。我和她从来没有直接说过话,只是目光相对时都有一丝异样感觉。她跟我说话也总是隔着一位同学说给我听,她给我的永远是明媚皓齿下灿烂的微笑。我知道她是三班的文艺委员,是班级和老师宠爱的学生,她家庭比较富裕,在班级学习好,人缘也很好,每天都快乐得无忧无虑。
五年级的上学期,她突然转学了。后来才知道她父亲的机修厂搬迁,她们家也随着厂子搬到另外一个城市。从此,三十年再也没见过,据我同学讲她可能在吉林市的一所学校当老师,若是将来有一天见到她,我一定让她偿还我一件红衬衫,来补偿我初恋的损失费。
文艺队演出的记忆,主要是对红衬衫的记忆,文艺的快乐其实就是跟红衬衫在一起时的短暂的快乐。人类奇怪的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就像亚当和夏娃第一次偷吃禁果一样,永远被后世人类忘怀不了。(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