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懂他人,洞察力是基础。何谓洞察力?顾名思义,洞察力就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对于山洞的观察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山洞中,除了洞口的地方被阳光照射之外,其他的地方是越深越黑暗,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观察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弗洛伊德说:“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实际上,洞察力的实质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与视角来归纳总结其行为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不愿意袒露自己,而是将真实内心隐藏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洞察力。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往往流露于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间,外溢于外形容貌中。有了敏锐的洞察力,我们才能够破译对方的真实心理,才能迅速准确地看透对方心理,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成为交际博弈中的赢家。
有一次,高尔基和两个作家朋友到一家饭店就餐。坐下之后,高尔基建议来一次看人比赛。大家随便选定一位顾客进行瞬间观察,说出自己观察所得的印象,谁说得最准确、最细致,谁就是胜利者。
他们选定了一位正走进来的顾客。高尔基通过仔细的观察,说出他的大致特征: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双手细长且微微发红。作家安德烈耶夫则看出他衣服的颜色不对。另一位作家布宁说得更详细了:身穿灰色衣服,搭配了一条带小花的领带;双手细长且红,小指甲还有点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猜测此人可能是个骗子。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果然不出布宁所料。
布宁通过对那位顾客外表服装、举止、神色多角度的仔细观察,猜测他有可能是个骗子,结果饭店主人证实了他的猜测。在这个案例中,布宁识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拥有较高的洞察力,如此才能看穿那位骗子表面的掩盖物。
苏轼是一个识人的高手,有着过人的洞察力。
当时,有一个叫谢景温的人,与苏轼关系很不错,两个人常常在一起谈论诗文,褒贬古今。有一次,苏轼与谢景温到郊外游玩,无意间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把小鸟拾起来,谢景温却抬脚将那只小鸟踢到一边。看到此景,苏轼的心凉了半截:这样一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的人,不可深交啊!于是,他渐渐疏远了谢景温。果然,后来谢景温为了讨好王安石,全然不念之前的交情,加害苏轼,企图将其治罪。
早年,苏轼有一位姓章的朋友,在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的时候,两人去山中游玩。到了仙游潭的时候,眼看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这位姓章的朋友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没想到,那位姓章的朋友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然后把绳子系在树上,以高难度的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留下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大字。苏轼长叹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后来,章某当上了宰相,有了权势,对人毫不手软。因与苏轼政见不合,他对曾经的朋友也痛下狠手,将其贬至偏远的惠州。
从上面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苏轼过人的洞察力。只凭一个踢鸟的动作,就看出朋友是一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的人;凭着朋友脸色平静过独木桥,只为留下几个大字,就看出朋友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杀人的人。苏轼对这两个朋友的判断,事实证明,都是极其准确的。而苏轼拥有如此识人本领,就在于其高超的洞察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