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不会十分地完美。所以,对于一个懂得生活和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人生应该从接受和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缺憾就伴随着我们的人生而来了,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到不完美的地方,比如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自己的父母不是富豪,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如人意等。然而,这种不完美是与生俱来或无可逃避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然后从这种不完美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熟悉《史记》的人都知道其作者司马迁是一个身体有很大缺陷的人。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著名史学家,他继承父命,想要为西汉以前的历史写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让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伟大人物能在后人心中复活。但是李陵事件使司马迁的人生发生了剧变。李陵是汉朝名将李广之后,在与匈奴人交战中败后投敌。为此,汉武帝大发雷霆,别人都不敢上前劝导,只有司马迁顶住巨大压力为李陵求情。可是汉武帝并不理会司马迁的请求,反而将其处以宫刑。宫刑对于一个男人可以说是莫大的耻辱,司马迁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了。可是为了未完成的《史记》,他活了下来,同时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巨大的不幸之后才会有所成就,这种例子史不绝书。受刑后的司马迁变得更加发奋,其《史记》的风格也有所改变,后期明显比前期显得更加苍凉并且更具洞察力。
如果司马迁只是为自己受刑后的不完美身体嗟叹、消沉,那么今天我们就不会看到这样的一本“史家之绝唱”了。历史上类似于司马迁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如司马迁自己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忍辱负重,接受了自己身体的不完美,并把它当成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气魄是一般人所没有的。
人生的不完美让我们觉得是一种缺憾,可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有时不完美对于很多事情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海伦·凯勒的事迹正这是这种境界的最好注脚。
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特斯开母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就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积极学习。虽然生活过早地就向她展露了浄狞的一面,但她并没有因噎废食。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从生活和与自然的接触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虽然她早就丧失了听力与视力,但是她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并且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有感于自己不幸的经历,十分同情那些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海伦以她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高贵无比的灵魂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正是因为海伦过早地丧失了很多东西,她才能够比别人更加勤奋努力,比别人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辛酸,从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福利事业。另外,由于海伦没有正常人的听力与视力,正常人世界中的很多平常事物都成了海伦向往的东西,并且经过海伦的理想浸润而变得过分美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海伦世界中的光明世界。在这一特殊的光明世界里;没有正常人眼中的生杀予夺,有的只是无比的宁静与幸福。它是海伦的缺陷人生所凝结而成的完美世界。
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再去挣扎逃避也没有意义,不管这种不完美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人生中不能跨越的坎,我们都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和欣赏这种不完美,感谢命运的缺憾,感谢生活的艰辛,包容所有的不完美。因为人生正是在这样一个个的不完美中变得更加有意义,人生也正是在一个个的不完美中孕育着一个个完美。
人与人有时候在智商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有差别的只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些人屈服于生活的不完美,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只是一味地抱怨,那么他们的人生也就再不会完美起来。我们只有包容人生的种种不完美,才能去创造自己生活中的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