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永 屠雯婷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公共文化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更加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本文以萧山区新塘街道为例,就推进“两化”进程作些探讨。
一、解读“两化”
日前,文化部蔡武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现代”“基本”“均等化”“标准化”是其中的关键词。其中的“均等化”是指要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仅是结果的均等,更应该是机会均等、过程均等,要补齐短板,兜住底线。而“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标准化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基本权益的确定,二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三是合理机制和实现手段。标准化、均等化的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两化”成效
近年来,萧山区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名区的目标,加大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优化文化队伍,构建稳定的文化队伍网络,保护传统文化,扎实有效推进遗产保护,在基础建设、功能布局、城乡协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萧山区新塘街道建立于2001年7月,由原城厢镇城东、裘江两个办事处和新塘乡合并而成。街道现辖5个城市社区、18个转制社区、17个行政村,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对其村和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能体现均等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研究新塘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其典型性和典型意义。
(一)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的实现,离不开政策、资金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关于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萧山区十大金色文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整套政策文件,新塘街道制定了相关政策。落实文化专项经费,并逐年递增。从2011年至今,新塘街道年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达150余万元。新塘街道对各村、社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奖励政策,鼓励村(社区)积极创建文明村(社区)、文化村(社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实施“春泥计划”。目前,新塘街道下属傅楼、桥南沈、商城、汇宇等16个村、社区已成为区文化村(社区)。新丰、四季花城等4个村、社区已成为市、区级文化示范村(社区)。
(二)较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新塘街道建有符合省、市标准的文化广播站和街道文体中心。新的文体中心总投资9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9000平方米,功能齐全,剧院、广场等各项设施集于一体。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均建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文体活动中心,其中羽毛球场(网球场、排球场)18个,标准篮球场22个,健身点80个,乒乓球室42个。与萧山图书馆联网的村、社区级图书馆全街道覆盖,且运行正常。截至目前,18个行政村建有品牌文化广场,并建成了2家示范性文化礼堂。为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发展的平衡,推进农村文化数字建设,鼓励村(社区)发展成为数字电视村(社区)。
(三)机制创新,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和传统文化的开发
培养和提升了一批文艺团队的基本素质。街道辖区内,40个村(社区)拥有特色文体队伍达70%,如四季花城的腰鼓,涝湖村的大鼓,商业城的排舞,浙东、姚江岸的龙舟,汇宇社区的乒乓球等。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新塘街道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塘彩龙舟已纳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街道成立了龙舟协会,大幅度提升了龙舟表演水平。街道还结合区“十大金色文化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仅2013年一年,街道和村级举办的文艺活动就达60场次,参与人数共计1800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公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实现和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更加高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还比较突出。此外,对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要求,与文化建设先进城市相比,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极大限制了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一)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
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仅以新塘街道为例,城市社区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缺乏保障
一些地方长期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活动经费的问题更为突出。究其原因,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欠缺,尚需要引导和激励;社区及农村居民自治开展公益文化建设的能力亟须加强。
(三)公共文化建设软环境薄弱
公共文化服务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困难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尽管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一定要求,但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细则规定和考核激励机制而落实不到位。部分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不同程度存在着组织管理方式松散、组织活动较为单一等问题。就新塘街道而言,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人数总量不算少,但专业和专职人员较少,相对于建设文化强镇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愿望,文化专家队伍明显不足。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人才“断代”现象比较严重。
(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运行模式的缺陷
以新塘街道为例,在部分行政村中,群众对图书和电影有着潜在需求,但一些地方提供的书籍看不懂用不上、电影过时老化。农民对看地方戏有着企盼,但大多未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农民对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但在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改造中,古朴民风和文化印迹在消失,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文脉在断裂。这些都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和运行模式提出新的课题。
四、对策及思考
一是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随着形势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机制,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目标的实现。政府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管理者、监督者。区级政府要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划和布局,制定本地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配套政策,使用公共财政收入对服务所需资金进行配套,并组织本地区文化活动,负责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与保护,对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服务进行考核和监管。乡镇(街道)基层政府要根据省市两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组织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具体实施,使用乡镇财政收入和上级的支持资金,组织好、保护好本地各类特色文化活动。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适当增加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在公共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同时应改变投入范围,在保证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适度向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提供补贴。积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系统外部去发现新的供给资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三是以基层为重点增加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按照“供给项目多、供给对象广、供给模式优”的原则,以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普遍均等化的新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
四是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的协调机制。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政府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的范围,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效率;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发展项目的力度,设立民间非营利文化机构发展资金。
五是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要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问责机制,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过程中政府“不作为、少作为、变相不作为”进行监督问责。
[参考文献]
[1]陈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5).
[2]郭凯钧.加强萧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J].杭州(周刊),2011(5).
[3]阮可.推进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思考[J].今日浙江,2014(5).
[4]蔡武.正在起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案[EB/OL].(2014-02-24)[2015-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4/c_119471363.htm.
【注释】
[1]阮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与浙江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页。
[2]李弘:《致力构建文化惠民新常态》,《青藤》2015年第2期,第7页。
[3]阮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与浙江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
[4]李弘:《致力构建文化惠民新常态》,《青藤》2015年第2期,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