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统筹推进深入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的各项工作

统筹推进深入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的各项工作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型城市化会议,对新型城市化工作做进一步部署,恰逢其时。(一)新型城市化要有新特点,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城市化。(三)新型城市化要有新模式,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以城市群和都市区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中心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推进新型城市发展,要把规划放在首位,这是
统筹推进深入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的各项工作_夏宝龙同志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一、要牢固树立新型城市化的理念

新型城市不是新的城市,新型城市的概念包括新城市的建设,也包括老城市的改造提升。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型城市化会议,对新型城市化工作做进一步部署,恰逢其时。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已达到3.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8665元,折合9083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971元和13071元,已经进入了以新型城市建设为龙头、城乡统筹的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和解决。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不强,各类“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我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曾经在天津分管过城市建设和管理。今天听了专家的介绍,深深体会到当今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新型城市化这一理念,突出把握好“四个新”。

(一)新型城市化要有新特点,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城市化。具有时代特征,就是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充分汲取历史上国际国内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时代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新需要,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走高效集约、功能完善、绿色生态、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中国元素”。要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使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着力塑造个性突出、鲜明优美的城市形象。具有浙江特点,就是要发扬和彰显我省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特色和优势,坚持城市建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优化全省人口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结合,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

(二)新型城市化要有新动力,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经济和文化“双轮”驱动的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推进城市化的最大推动力量,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和“三化融合”。具体来说,又表现为经济的推动力和文化的推动力。要发挥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发动机”。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城市的产业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城市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有的城市是以工业为主,有的城市是以第三产业为主,我省的城市也是如此。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作用,强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支撑和带动。要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融合,推动其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价值支撑,特色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发挥城市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功能,充分发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延续城市文脉,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注意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造成“千城一面”。

(三)新型城市化要有新模式,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以城市群和都市区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中心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大城市有“大”的发展模式,小城市有“小”的发展模式,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城市化,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互动发展为特征的都市区化阶段。我们推进新型城市化,既要避免城市规模过小、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又要避免一些特大城市过于膨胀造成的“城市病”;既要推进老城市改造提升和有机更新,又要加强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发挥都市区和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都市区和大城市是带动省域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进一步增强都市区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要增强城市群的引领辐射作用。城市群是现代生产力集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化新形态,要推进城市群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网络相联和资源信息共享,成为引领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带动力。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中心村协调发展。中心镇、小城市和中心村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四)新型城市化要有新品质,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推进城市化,既要有效增加城市的物质财富,又要增加城市的精神财富。要把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一手抓宜居环境的构建;一手抓宜业环境的构建,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工作品质,建设“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环保城市”“幸福城市”。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降低城市的商务成本,大力改善政府服务,打造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突出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关键

推进新型城市化,既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更要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这就要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有三个轮子,前面一个轮子是规划,后面两个轮子是建设和管理。正是因为这三个轮子协同运作,所以有的人把城市称作是“凝固的历史,无声的音乐”。城市建设是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如同“无声的音乐”,而城市所有的建筑和自然景观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如同“凝固的历史”。因此,摆好这三个轮子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三个关键。

第一,要切实搞好新型城市的规划。推进新型城市发展,要把规划放在首位,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宁可在规划上多花钱多投入。目前,11个市都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而且每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自己的特点,各地要相互借鉴,认真汲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就规划而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有新型城市的理念。规划理念很重要,要尽量学习吸收先进城市规划的经验,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乃至具体项目的规划编制水平。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出现规划滞后现象。比如,我省一些地方的村庄建设就没有很好规划,或者规划不合理,农民盖新房子就是图“高”图“大”,没有任何特点,土地也不节约。因此,城市规划绝不能像一些村庄、小区规划那样,搞得不伦不类,一定要有先进的规划理念。二是规划要科学。城市规划是门大科学,是所有规划当中最复杂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地理、交通、文化、产业、环境等等因素,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做反复论证。很多城市建设得不好,城市弊病不断出现,主要是由于规划没搞好。好的城市规划通俗地讲有两个检验标准,首先要看着很舒服;其次要用着很舒服。有的城市规划,看着很舒服,但用着不舒服,规划缺乏实用性。所以,搞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规划要有严肃性。编制规划要科学严谨,规划实施和执行更要严肃。编制规划的时候可以反复论证,多方面听取意见,哪怕推倒重来也没关系。但规划定下来后就要按规划办事,绝不能换一个领导就改变规划。法国巴黎有一个很大的城市规划沙盘,这个沙盘已经管了一百年,是经过巴黎市议会立法的,不管谁当巴黎市长都不能动,巴黎至今都按这个规划进行建设。

第二,要切实搞好新型城市的建设。新型城市的建设“只有底线、没有上限”。所谓“只有底线、没有上限”,就是目前的城市现状就是底线。现在我们搞新型城市建设一定要比原先好,好的程度没有上限,因为居民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当初城市有自来水时,大家的心情很激动,后来城市又通上煤气,取代了煤气罐,城市生活更加便捷。现在,我们又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所以,新型城市建设只有底线、没有上限,城市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城市功能要不断提升。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要着力强化三项功能:一是强化综合承载功能。承载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承载能力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每个项目都要考虑将来的承载能力,使城市功能能够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做到几十年不落后。二是强化城乡区域联动功能。城市发展不是孤立的,要立足城乡和区域联动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提升新型城市的带动能力;同时,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发挥中心镇、中心村的节点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强化民生服务功能。建设新型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要着力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教有所学、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

第三,要切实提高新型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管理方法要不断创新,管理水平要不断提高。我们看一座城市,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看市容;二看繁荣。市容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市容就看干净不干净、公共厕所有没有、管理好不好等;繁荣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包括商业布局、产业发展、人口集聚、服务便利、对外开放、辐射能力等等。市容与繁荣密切相连,市容搞好了会促进城市的繁荣;城市繁荣了,也会使市容更显生机和活力。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城市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城市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管理方法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和市民的期望,有的甚至“硬件一流水准、管理三流水准”。因此,我们必须把城市管理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来抓,要围绕“清洁、有序、优美、舒适”的目标,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力求做到“四个化”:一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向日本学习。日本不仅技术比我们领先,精细化管理也非常到位,在马路上看不到有破损的路灯、不干净的地方、不应该摆放的东西。要推动城市管理从以往主要依靠突击性、运动式的管理方式向制度化、规范化、契约化管理转变,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城市管理属地化。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金字塔”式城市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区、街道、社区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大力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三是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大力推进智慧交通、数字城管、智慧安居等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四是推进城市管理文明化。城市管理不是将城市管“死”,而是要管“活”,让城市更有序、更有效率、更有生机。要做到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有机结合,寓城市管理于服务当中,强化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理念,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建设管理全过程,做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管理格局。

三、要注重解决新型城市发展中的五大问题

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很多。当前,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力求在五个方面取得实效。

(一)着力抓好城市产业发展。产业是立城之本,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没有产业的支撑带动,新型城市发展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做精。一是产业布局要合理。要把产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城市产业园区和生活功能区,更加注重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相统一,形成以园拓业、以业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避免城市居民“钟摆式”生活。二是产业特色要鲜明。一个城市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其基本的驱动力非常重要,每个城市都要体现自身的产业特点。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在多,关键是要有特色和优势,能够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支撑城市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我省很多城市都搞了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越来越集聚、特色越来越鲜明,这是值得肯定的,各地要互相学习借鉴。三是产业辐射力要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辐射带动。要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周边地区延伸,拉长城市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既推动城市自身发展,又形成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二)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热、停车、住房等方面,是一个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考虑周全,从城市规划、项目建设到设施配套都要适度超前,为将来发展预留空间。尤其是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要顺应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急剧扩张的趋势,超前规划、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二是地下空间要合理利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是新型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的起点。我在三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会议上就提出,各地城乡规划建设一定要把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城市的地上发展空间毕竟有限,而地下空间的利用潜力十分巨大。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还可以把地面上的供电、供热、供水等设施放到地下去,进而少占用地上空间。要认真搞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建立健全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再到控制性详规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要资源,推动城市地上地下立体发展。三是功能设施要配套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提升城市吸引力,必须加大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设施建设。要加快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防洪、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空间承载功能和环境承载功能。要把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来抓,通盘考虑城市内部、城际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发展节能省地、效率高、容量大、安全环保舒适的客运轨道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着力破解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

(三)着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院、学校、养老、商业、文化等,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一是公共服务布局要科学合理。城市公共服务关键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在规划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时,不能把很多功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也不能太分散。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分一定的区域,大的要“切块”,长的要“切段”,在这些若干个区域里面,医院、学校、社区、商业、文化一应俱全,人们生活方便舒适,也便于管理。二是注重服务功能集成。城市化拓展、新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共服务设施及时配套,居民生活区就要综合考虑人们的就学、就医、工作、购物等一系列问题。这几年杭州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转到“钱塘江时代”,靠的就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成功带动。三是提升城市副中心的服务功能。要加大卫星城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卫星城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口吸纳能力,缓解主城区的交通、人口等压力。

(四)要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基础。要把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品质之城作为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一是要注重循环发展。目前,我让萧山搞一个循环农业试点,就是通过养殖牲畜,再让动物粪便变成沼气,沼气供小区用电,形成一个循环的产业。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循环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循环”两字不能丢,要走良性循环的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二是要做好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加大城市节能减排力度,加强城市垃圾、污水和空气的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对交通尾气的综合治理,着力控制污染排放,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要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浙江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既靠海,又有山,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空气良好,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我们搞城市建设,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要依托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观和山水资源,把一个城市作为花园来规划,增强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山、水、林、城”于一体的“花园之城”,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洁净、更加舒适、更有品位。

(五)着力提升城市文化智慧。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起点,更是一座城市无法再生的宝贵资源。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尽管就剩一堵墙了,但它屹立在那里就代表一种文化,到澳门去旅游的人都要去看看。像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时至今日还完整地保留着沙皇时期以来一些很古老的代表东欧文化的著名建筑。提升城市文化智慧,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我省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也最容易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我们要始终绷紧文化遗产保护这根弦,加大城市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牢固树立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观念,改变大规模旧城改造模式,探索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方式,塑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人文修养,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发展动力。提升城市文化智慧,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个新概念,代表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抢占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要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模式,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便捷、更高效。

(2012年5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