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丽 叶余锋
说起莲都,话题就绕不开这里的山与水。
绵绵括苍峻岭,盈盈瓯江清波。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是令人心向往之的浙江绿谷,是喧嚣之外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生态是莲都的天然优势,也是莲都的最大资本。曾经,莲都坐拥绿水青山,却一度面临经济发展之困。就像一个美女,虽然天生丽质,却因为不懂得修饰而珠玉蒙尘。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像耸立的灯塔,为莲都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生态建设成为莲都区从上到下的大事、幸事,生态区创建不再流于口号和形式,成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老百姓的共同选择,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下,“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组合拳接连挥动,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助推产业结构升级,“碧水、蓝天、白云、净土”的绿色莲都正焕发无限魅力。
治水先行,守护碧水蓝天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万事万物皆因水而得以孕育、生长。
莲都境内799条大大小小的溪流,就像一条条血脉蜿蜒在莲都大地上,在历经千年的岁月中,日复一日哺育着沿岸两边的土地,滋养着依水而建的城市与村庄。然而,人类的繁衍与生活,也曾让秀山丽水的美丽画卷一度褪色。为了守护这一片青山绿水,重现记忆中的乡愁,一场“五水共治”的攻坚战就此在莲都打响。
怎样实现“五水共治”的目标,莲都制定了“三步走”的攻坚计划。一起步,突击治脏,实现“近期洁”;二踏步,重点治浑,实现“中期清”;三稳步,全面治污,实现“长期净”。近期的突击与长远的巩固相结合,突显了莲都治水的决心和智慧,三步尽头,是天蓝、地绿、水净的世外桃源。
丽阳坑源自白云山森林公园,自北而南穿城而过,是莲都区的主要水系之一。“五水共治”启动后,莲都将丽阳坑水系划分为9个责任网格,9个责任河段,明确了网格责任人及各河段的工作职责,每日开展巡查;与此同时,丽阳坑水系的养殖场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六小行业”排污整治、城中村和老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等工作相继展开。
“以前这里的水脏兮兮的,一到夏天臭不可闻。经过治理,现在这里的水变干净了,有些河段还养上了洁水鱼,老百姓看着心情也好。”居民陈翠莲在丽阳坑边生活几十年了,亲身经历了丽阳坑的水从清澈到变脏变臭,如今又恢复了清澈的全过程,由衷地为治水工作点赞。
不仅丽阳坑恢复了记忆中的澄净,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好溪堰在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以后也实现了活水进城,水清岸绿的美景重新再现。根据丽水市环境监测站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莲都区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质,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5个环境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占73%,比2013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治水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勘察河情的日日夜夜,是一笔一笔描绘的河情河貌,是不朝河里乱排污水、乱扔垃圾的小小举动。在莲都的“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室,有一套详细的“河情地图”,上面勾勒了不同河段的河情河貌、污染面源,详细标注了各河段“河长”信息、治理任务表、治理目标任务等,接受群众监督。“五水共治”启动后,莲都第一时间完成了全部河道区、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共有40位区级领导、150位乡镇(街道)干部、422位村干部任“河长”。全区完成18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21349户,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321家,完成养殖场(户)污染治理262家。
除了坚定不移地推进“五水共治”,莲都还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污染减排、企业污染整治。天华玻纤、振华造纸、丽峰制革、星火五金配件厂等10余家企业被相继关停,制砂、洗车、废塑料加工、洗涤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有序开展。截至目前,莲都共完成减排项目50个,污染企业整治114家。2015年4月,启动木制品行业整治,2个月时间完成154家木制品行业(加工点)整治,拆除违章建筑8.18万平方米,清理违法用地22.52万平方米。
对污染企业的严厉和决绝的背后,是对绿水青山的眷恋和守护。最先受“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先进理念洗礼的莲都,牢牢守住生态的绿色底线,让清新空气、郁郁青山、潺潺绿水成为莲都最好的品牌和修饰,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区,连续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不再是遥远的记忆,也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点绿成金,布局生态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谆谆告诫犹在回响,可现实的问题是:养殖场关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小作坊关了,老百姓的收入靠什么拉动?莲都如何上演“点绿成金”的魔法?
在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经济的道路上,位于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的古堰画乡率先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
八百里瓯江穿流其间,两岸枫杨集丛,古樟参天,唯美的生态是妙悟和灵感的来源。依托这样的山水和人文优势,古堰画乡深化旅游资源发掘,充分发挥“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此一起闻名遐迩的,还有“丽水巴比松画派”交流中心的名片。
走进青山隐隐、碧波荡漾的古堰画乡,瓯江上的微风徐徐吹醒昨夜的美梦,老街旁的老猫眯着眼打盹,在这样悠然的环境下,时光都不由得慢下步伐。白天,可以邀三五好友逛一逛老街,去3D油画墙旁摆一个绝妙的POSE;而夜幕降临时,坐着专属夜游船听大樟树下咿呀而来的阵阵戏曲声,穿梭一回旧时光……
这,就是现在“全新”的古堰画乡。这里不单是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还是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以绘画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这里逐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古堰画乡拥有农家乐、民宿30余家,从事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人员超过800人。在2005至2014的这十年间,景区核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多元增至30000元,增长了9倍。
绿水青山成为莲都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家底。“古堰画乡”珠玉在前,“诗画利山”不甘落后:拥有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获“丽水市十佳最具瓯江特征文化符号”;2014年,第三届“处州白莲节”成功举办,处州白莲美誉度进一步打响……
“莲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莲都区相关领导表示,目前莲都正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工作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休闲景区等“四区”建设为平台,加快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步伐,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含金量。
在做靓生态旅游的同时,莲都以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为方向,做大生态农业。雅溪镇建成全国最大覆盆子原生态种植基地,碧湖长豇豆入选“丽水市十大特色蔬菜”,梅峰茶叶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两白一皇一草一鲵”等生态特色农产品效益日益明显……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的范畴,而逐渐与旅游联系起来,成为莲都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莲都放弃了单纯追求“工业致富”的捷径,谋求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在“绿色GDP”的指引下,莲都区着力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深入开展“亩产倍增”、“空间换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企业成为莲都的引资重点和方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莲都生态建设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激发了莲都老百姓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的意识,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企业选择莲都、扎根莲都的理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态正成为莲都的“点金石”和“聚宝盆”。
全民动员,深化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全民参与,蓝天碧水,全民共享。莲都从细处着手,从小处着眼,播撒“保护青山绿水,共建美好家园”的生态文明种子,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生态建设成为老百姓的自发行动、自觉意识。
在太平乡朱弄村,出现了一支40多人的治水大军。这支大军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洁净家庭成员组成,他们分成水渠河道清理组、卫生死角清理组、村庄道路清理组、公共设施清理组,分头清理环境。在清理完河道、村庄以后,由组长对村庄的清洁情况进行监督,村里的整洁与否,成为老百姓人人关心的切身要事。
在碧湖镇白口村,畜禽养殖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面对村里众多不肯搬迁的养殖户,老支委谷龙兴“退而不休”,不但组建了一支“村民治水志愿军” 清扫垃圾,还主动担当起了关停搬迁的“游说员”。在他的游说下,养殖户老吴终于同意关了养殖场。
“莲都坚持把深化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和生态区创建的重要载体。”莲都区相关领导表示,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莲都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在学校开展“五水共治、人人有责”千人签名、“小手拉大手,家校齐治水”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家长肩上也担上爱水、护水责任;在景区开展“万元红包换烟头”、“垃圾换礼”、“文明旅游劝导”等创意活动,引导广大游客参与文明游。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建立治水专职巡查员队伍50多支,开展志愿者巡查清理7000多人次……
“厕所能不能成为窗口、烟头能不能成为品牌、乡愁能不能成为经济”,莲都区主要领导在全区2015年村“两委”主要干部培训班上提出的三大命题,成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的切实行动。在老百姓的积极参与下,截至目前,莲都“洁净家庭”创建率达到92%以上,“洁净村庄”创建率达到96%以上,“洁净乡镇”创建率达到100%。
“青山碧水润眼眸,果品飘香入画来,生态绿浸田园梦,未到莲城先醉人。”现在,走进莲都,这里不仅有青山绿水,还有茶香果香。对莲都来说,生态建设不单纯是回归自然的运动,更是一种对发展方式的求索,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这是莲都长期探索出来的辩证哲学,也是莲都生态建设未来的方向。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5年6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