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承
农村现代化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决定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准确、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对于该地区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一步围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四大方面,明确了农业、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这一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全省农村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4年是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的关键期,农业、农村、农民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启动高原特色农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快速推进,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37个省级农业庄园建设顺利展开,农产品网络营销力度加大,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明显加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
(一)农村经济现代化
随着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深入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1月4日,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26次会议提出:做好“三农”工作,必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落实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实现贯彻更准;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建好高原粮仓,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发展在线农业,实现农业更强;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实现农村更美;要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步伐,拓宽收入渠道,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更富;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理性、规范、有序、扎实地推进农村改革,实现机制更活;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层组织,转变工作作风,实现基础更稳。2014年,全省全年农业总产值达3 26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 805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303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975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78亿元,增长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0亿元,增长7.6%。总体来看,2014年全省农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农村面貌有了新变化、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多,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4年,全省总播种面积达到了710.18万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1 897.61万吨,比上年增长4.3%;油料产量60.7万吨,比上年下降3.4%;烤烟产量103.9万吨,下降6.5%;蔬菜产量1 625.4万吨,增长10.4%;园林水果产量571.5万吨,增长11.9%;茶叶产量30.2万吨,增长11.1%;鲜切花产量80.5亿枝,增长12.1%。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3 070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为28.7万台,农用水泵达到了29万台,机动脱粒机为35万台,全省机电排灌面积达到了18.36万公顷。
(三)农民生活现代化
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设施的改善、医疗保障的完善等现象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越来越近,边境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2014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56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 030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1%,可见农村居民的食品类消费还是占据着收入的大部分。全省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3 255.92万人,占农村居民的88.1%;累计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为531.3万户,占农村家庭的55.7%。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 29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1.1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3 456.25万人,增加44.1万人,参合率达96.18%,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全省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93.11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为403.37万人,比上年增加25.27万人。
(四)农村可持续发展现代化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地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1月10日,省委、省政府举行了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会议强调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建西南绿色屏障、创兴林富民大业、扬七彩云南文化,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系统更加完备、林业产业更加发达、森林文化更加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森林云南”,为构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的基础。2014年,全省共完成营造林929.94万亩,启动实施4 730.18万亩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301.3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年底,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为1 800万公顷,其中发放林权证的面积为1 786.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286.6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44.97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6.08万公顷。
二、全省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农村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应具有前瞻性,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和需要。有了基础设施的配套,经济发展才有潜力和后劲。农田水利更是农业发展之本,其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举足轻重。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农业经济增长、非农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等构成长期均衡关系,农村水电与后两者之间不但构成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同时农村社会进步对基础设施的依存度较高。虽然2013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将水资源的战略定位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然而,根据云南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严重滞后的发展使得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着重表现在交通道路和水利设施上。因此,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
(二)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
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这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就业差距和城乡政府公共投入差距。2014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2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456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有3倍多;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城镇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全不可比较,教学质量的悬殊也特别大。同时还有城乡医疗保障的差异、消费的差异、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差距等。
(三)贫困问题解决难度大
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贫困地区,虽然国家、省级部门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多。2014年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二是贫困面大。在保持原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贫力度不变的基础上,把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藏族聚居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并明确了云南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85个,占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比重由12.3%增加到16.8%,居全国首位。三是贫困程度深。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差、居住分散、民族构成复杂、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原战区、边境一线、“三江”沿岸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开发环境和条件较差,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已经成为云南实现富民目标最大的障碍。
三、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云南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农民发展密不可分,“三农”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建立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除参考国际上常用的指标外,还应根据云南的省情,立足于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本报告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农村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前提,兼顾《云南统计年鉴2014》和《2013年***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中所能提供的统计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既能体现现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又能反映未来的发展潜力为目标,在遵循可比性、可测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云南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由农村综合经济能力、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大总体指标和22项群体指标组成(详见表1),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农民生活质量、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本文选取的指标不是对原有衡量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评价指标的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对原有指标的综合、提炼和一定程度的创新,诸如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反映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以机电排灌面积比例表示。
表1 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构成
续 表
说明:指标属性为“+”表示数值越大其所代表该项指标的水平越高;指标属性为“-”表示数值越大所代表该项指标的水平越低。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关于农村现代化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诸如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本报告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综合得分法,即对一组对象[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的每一个具体指标进行排序,按照指标的属性给以相应的赋值(由于有16个比较对象,因此最高赋值设定为16,最低赋值设定为1),然后将各个比较对象的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的赋值,根据总赋值进行排序,就可以对各个比较对象的农村现代化程度进行测评。根据指标的属性,可分为正向赋值和负向赋值两类,所谓正向赋值即该指标数值越大其所代表该项指标的水平越高,如人均农业总产值(X1),所谓的负向赋值即该指标数值越大所代表该项指标的水平越低,如城乡居民收入比(X5)。
具体步骤如下:
设Xij为第i个比较对象对应的第j项指标值,i=1,2,…,16;j=1,2,…,22;
第一步:对Xij进行排序,即对所有比较对象的各项指标进行排序;
第二步:按照指标属性给比较对象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分Sij,于是有Sij=1,2,…,16;
第三步:分别求出各个比较对象各项指标的总和SUM i,于是有SUM i=j;
第四步:对综合得分SUM i进行排序,比较分析。
本报告的数据均来自于《云南统计年鉴2015》、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5年的统计年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统计部门网站。
(三)评价分析过程
1.农村综合经济
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5》、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5年统计年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统计部门网站,可计算X1(人均农业总产值)、X2(农村居民人均最终消费)、X3(农村居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人均种植面积)、X5(城乡居民收入比),数值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综合经济能力指标
续 表
从表2可以看出,2014年,在人均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最终消费两项指标上,全省16个市(自治州)的差距比较大,人均农业产值最高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最低的昭通市相差4倍,农村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最高的昆明市与最低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差5倍。同时,从城乡收入比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其城镇居民收入超过农村居民收入的4.27倍,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过一年的重点扶贫有所缓解。
通过表2的数据,计算得到2014年云南省16个市(州)的农村综合经济能力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综合经济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续 表
说明:“与2013年比较”一栏中“—”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与2013年的综合排名一样,“↑”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高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低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
由云南省农村现代化综合经济能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没有发生变化,曲靖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4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2.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5》、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5年统计年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统计部门网站,可计算X6(农村每户拖拉机拥有量)、X7(农村居民人均水库容量)、X8(公顷化肥使用量)、X9(公顷农药使用量)、X10(户均地膜使用量)、X11(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用水量)、X12(机电排灌面积比例)数值如表4所示。
表4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指标
从表4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各个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整个滇西北地区与滇中地区的差距非常大。就机电排灌面积来说,在昆明的播种面积中有9.06%的面积可以使用机电排灌,然而在怒江却没有机电排灌。
通过表4的数据,计算得到云南省16个市(州)的农业现代化能力得分,如表5所示。
表5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说明:“与2013年比较”一栏中“—”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与2013年的综合排名一样,“↑”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高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低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
由云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昭通市、普洱市2市相比2013年的排名保持不变,曲靖市、保山市、丽江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略有上升,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略有上升,升降幅度均不是十分明显。由此可见,农业生产能力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投入才能得到明显的变化效果。
3.农民生活质量
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5》、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5年统计年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部门网站,可计算X1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X14(农民人均年用电量)、X15(农村人均投递路线)、X16(村级自来水通达率)、X17(农村居民人均公路里程数)、X18(村级电话普及率)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指标
从表6可以看出,把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藏族聚居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之后,云南的滇西边境地区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怒江州和迪庆州,虽然这两个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的末端,但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村的通路、通水、通电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表7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综合得分及排名
说明:“与2013年比较”一栏中“—”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与2013年的综合排名一样,“↑”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高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低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
由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2013年,2014年各个市(自治州)的波动是非常微小的。昆明市、玉溪市、昭通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6个市(自治州)保持着2013年的水平,曲靖市、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4个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略有上升,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相比2013年排名略有下降,见表7。
4.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5》、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5年统计年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部门网站,可计算X19(农村居民改水收益率)、X20(卫生厕所普及率)、X21(公顷农产值)、X22(人均造林面积)数值,如表8所示。
表8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续 表
从表8可以看出,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中2014年16个市(自治州)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各有侧重。对于全省的欠发达地区滇西北而言,农村环境卫生的投入逐年递增,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各个市(自治州)在农村改厕上的投资较多,环境改善也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表8的数据,计算得到2014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的农村现代化能力得分,如表9所示。
表9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续 表
说明:“与2013年比较”一栏中“—”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与2013年的综合排名一样,“↑”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高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低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
由云南省农业生产能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14年发生的变动也不是特别明显。昭通市、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4市(自治州)维持2013年排名不变,玉溪市、普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6市(自治州)有明显上升,昆明市、曲靖市、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4市(自治州)有显著下降。
(四)综合评价结果
将农村综合经济、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项指标体系综合起来(如表10所示),可以得出2014年,玉溪市是云南省农村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次是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与2013年相比,有8个市(自治州)的排名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均不太大。
表10 2014年云南省农村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续 表
说明:“与2013年比较”一栏中“—”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与2013年的综合排名一样,“↑”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高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表示2014年的综合排名低于2013年的综合排名。
根据得分情况,可以将2014年16个市(自治州)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个梯队代表着农村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包含昆明市、玉溪市2市,其综合得分均在200分以上;第二梯队代表着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包含了曲靖市、保山市、普洱市、丽江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11市(自治州),其综合得分在150~200分之间;第三梯队代表着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包含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昭通市3市(自治州),其综合得分在150分以下。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市(自治州)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较高;处于第三梯队的市(自治州)主要集中在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文化发展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体上看,2014年,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显著,且地区差异还在进一步深化。云南省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应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间的发展平衡。
四、2015年展望
全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主要反映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不足三重问题的叠加。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总体发展方向,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四个坚持”[1],既要把它作为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又要把它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地向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倾斜,以形成更多有效资产和现实生产力。2015年,农村基础性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农民的生活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云南日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13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3]云南省农业信息网:http://www.ynagri.gov.cn/Default.shtm l.
[4]云南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bofcom.gov.cn/bofco m/4323457616/index.htm l.
[5]云南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yn.gov.cn/TJJM H_Model/default.aspx.
[6]《云南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