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城市群位于云南省中部,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州市,城市群规划始于1996年,并于1998年获得省政府批复。此后省政府对滇中城市群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会上,四城市达成了“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2009年编制《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云南省于2011年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滇中城市群规划》,2013年2月22日召开的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
(一)滇中城市群城市现实功能与规划定位的不匹配性分析
2011年正式发布的《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20)》明确提出滇中城市群将形成“一核三极两环两轴”的空间结构,近、中期发展重点在于构建核心,形成“一核三极一环一轴”的空间结构。曲靖、玉溪、楚雄三城市应主动融入大昆明经济发展。通过统筹规划,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如图4-3所示。
图4-3 滇中城市群“一核三极两环两轴”示意图
以此城市群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中明确了城市群及其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如表4-1所示。
1.滇中城市群城市形象、历史传承、城市文化现实与定位的断裂
由表4-1中我们可以看出滇中城市群规划规划强调在未来将滇中城市群建成集生态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城市群,并将昆明市定位为云南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但规划中未对曲靖、玉溪与楚雄的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予以明确定位。作为滇中城市群的主要增长极——昆明一直是滇中城市群建设的重点,2013年10月,秦光荣同志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由于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造成了昆明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城市原有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滇池因人们的破坏受到严重污染;随大流的建设使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同年2013年11月26日,昆明市政府的全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上制定“规划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三年(2014—2016)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西南开放城市”的城市目标,着力构建“两绕两环十六进出口”的城市交通格局,加快连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的道路建设,扎实推进系统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完成“六大片区”“十大景点”“十大公园”的建设、开发与提升。并强调结合滇中城市经济圈“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布局,做好与曲靖、玉溪、楚雄的衔接,拓展城市发展的更大空间。上述规划与近期城市建设的举措表明,未来的滇中城市群发展更为注重生态、文化、历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在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定位衔接上没有相对详细的规划。
但从现实而言,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目标相比较仍有巨大差距。
第一,滇中城市群增长中心——昆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与自然条件、历史传承严重割裂。历史上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呈现典型的山水相依格局,这些特点彰显出昆明应该是融风景名胜于历史文化的名城。但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滇池及盘龙江污染严重、乱砍滥伐及高速公路的建设造成了山水相边的空间格局被严重割裂;大拆大建破坏了昆明背山面水的龟形城池格局、抹去了昆明城作为历史文化轴线的原有历史标志物的古城空间,现代城市建设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被严重割裂。
第二,滇中城市群增长中心、次级增长中心在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上的断裂。曲靖在滇中城市群的功能定位:重要工业城市,次级增长中心,辐射川、滇、黔、桂交界区域的重要节点。在地理条件上,曲靖是珠江发源地、云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有“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曲靖为云南第二大城市,大众心中往往认为曲靖就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曲靖作为古滇国的起源有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庄蹻入滇开辟古滇国,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史称“靡莫之属”;历史上著名的爨文化发祥地,当中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以其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而被世人推崇。但曲靖长期以来偏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使其定位上缺少了城市文化与工业发展相融合的内涵。
玉溪在滇中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为:滇中城市群次中心,与昆明功能互补,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玉溪是滇中城市群中与昆明距离最近的次级城市,玉溪地处滇中腹地,呈贡新区建设使昆明与玉溪之间的距离缩短至60多千米,晋宁南城的开发使昆明与玉溪的距离缩短至40多千米,交通距离与时间的缩短使其与昆明互补成为可能;玉溪拥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三个半”(即三湖一海),占云南高原湖泊蓄水总量的73%,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赋予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澄江水下古城考古探秘表明玉溪曾是古滇王国的腹地;同时玉溪也是中国杰出音乐家聂耳的出生地,打造“聂耳音乐文化品牌”成为当前玉溪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根据玉溪过去的发展历程,红塔集团成为玉溪城市形象的名片,玉溪确定了“烟草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玉溪城市形象与定位的现状与玉溪在滇中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较为接近,但特色文化未能与城市功能定位有机融合,兼顾发展重化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将特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
楚雄在滇中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为:滇中城市群次中心,打造云南省重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市。楚雄因地理和历史原因素有“千里彝山”和“中国人类发祥地”之称,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特色,如多样的彝族建筑文化、绚丽的彝族服饰、音乐舞蹈文化,而且在滇中城市群四城市中属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占比较大,主导产业为烟草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楚雄市现有城市的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特点在滇中城市群中的城市功能定位较为符合。
第三,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与规划中城市定位的中断。城市形象方面与城市文化方面,滇中城市群城市水平除昆明之外,普遍偏低,小安即富的状态在其他三个城市中较为突出。要实现滇中城市群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城市群与核心区域,当前滇中城市群各自为政,没有抱成团,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在建的城市建筑之间的连续性缺乏,现有城市难以发挥滇中城市群的集群功能与辐射作用。
2.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成为城市人口是影响滇中城市群人口规模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难题;滇中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分布不合理与城市规划的城市等级的差距较大
据2011年城市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底四城市总人口为1 783.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8.51%。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如图4-4所示,滇中城市群人口规模由1998年的1 411.38万人口,增加到2011年的1 783.1万,年均增加1.6%,特别自2009年以来滇中城市群的人口吸纳能力迅速上升,两年间增加了168.51万,占全省人口的比例由2009年的35%左右攀升至2011年的38.51%。按规划要求到2030年城市群规划总人口为2 400万,以2011年人口规模为基础,到2030年实现这一规划目标需要年均1.57%的增长率,对比1998年以来的四城市的总人口增长率,这一目标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可以实现。
图4-4 1998年以来滇中城市群人口规模及其占比
进而考察滇中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分布情况。利用非农人口计算城市首位度,滇中城市群2城市指数与4城市指数2007年为S2=6.78,S4=3.14,2011年为S2=9.11,S4=4.01。对比常用标准(S2=1,S4=1),显然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昆明的首位度过高,而且人口向中心城市昆明聚集的趋势不断强化,具有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典型特征。从表4-2可以看出,滇中城市群内非农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昆明,50万~100万的大城市没有,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只有曲靖,其他为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6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认为城市群的最低标准为:城市群人口>1000万人、城市密度≥0.5个/104 km2、城市数量≥5、人口密度≥300人/km2和城市化水平>20%。还有学者将我国城市群的下限标准定为(代合治,1998):地域面积在104 km2以上,总人口在500万人以上,其中城市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城市数量在5座以上,其中应有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滇中城市群在人口密度、城市密度上达不到城市群的标准,但符合我国城市群的下限标准。滇中城市群不具备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在数量上的金字塔分布的城市群特征。
表4-2 2011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由于城镇人口数并不完全是城市人口,故用非农人口数代表城市人口。历年来四城市的非农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及目标对比,滇中城市群非农人口数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当中昆明市的非农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对滇中城市群贡献最大,年均非农人口数占比滇中城市群总体的61.1%,由图4-5所示,滇中城市群城市化主要来源于增长核心——昆明;进而根据规划目标来看,由表4-3,2011年滇中城市群城市非农人口数为411.74万人,1998年~2011年城市非农人口平均增长率仅为2.57%,规划目标为2030年到达840万人,以2011年的非农人口数为起点需要年均增长率为3.82%,还需要年均增长率再增加1.25个百分点才能实现规划目标,具体到各个城市:昆明市实现规划目标的距离最小,现行平均增长率增加不到0.5个百分点就可实现规划目标,但是其他三个城市距离规划目标较远,玉溪市还需要2.14个百分点、楚雄市还需要1.41个百分点、曲靖市还需要3.6个百分点才能实现现有的规划目标,这意味着每个城市每年至少要增加0.6万~2.4万的非农人口才能实现规划目标,目前滇中城市群除昆明之外年均增加的非农人口规模约在0.5万人左右;当中曲靖是拉低滇中城市群非农人口增长比例的城市,尽管曲靖相对其他城市有人口规模优势,但1998年曲靖市非农人口为64.32万人,而到2011年仅为67.23万人,十余年间非农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34%,距离规划目标每年年均需增加2.64万非农人口才能追赶上规划目标要求,这是现有非农人口年均增长量的10倍左右。
图4-5 滇中城市群及各城市历年非农人口数
数据来源:历年《城市统计年鉴》《区域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
表4-3 滇中城市群及各城市当前非农人口数与未来城市人口规划目标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
(二)滇中城市群产业分布与规划目标的非一致性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产业在城市的聚集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或农村人口或城市人口流入城市在产业中分布。对于滇中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要达到的城市化目标首先是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上一部分的分析表明,滇中城市群人口规模特别是城市人口规模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距离,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人口聚集是首先且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滇中城市群、经济圈与滇中产业新区规划中明确了滇中地区的产业分布及其发展方向,有必要厘清现实中滇中地区经济联系、产业分布情况与规划目标的差距,才能确定滇中城市群的产业分布规划目标实现的着力点。
1.滇中城市群因空间距离,特别是因产业分工差异产生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层化,成为滇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难题
城市经济联系本质上说是城市专业化与一体化相互作用与转化的结果,即城市结构从部门专业化向功能专业化转变。建设滇中城市群目的就是强化空间上相邻且处于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心位置的城市经济联系。我们综合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人口(分别考虑城镇人口与非农人口)、经济规模和距离,以及反映两城市产业构成差异的克鲁格曼指数(K),计算出2000年与2010年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如表4-4所示。
表4-4 2000年、2010年滇中城市群按城镇人口与非农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联系强度
注:本表的计算结果考虑了产业分工的影响。
根据表中数据:第一,滇中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在不断提升,滇中城市群的聚集力量及其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不断强化,“滇中城市群”提出和实施正引导着云南省空间经济的优化布局。第二,在滇中城市群内部,昆明无疑是经济联系的中心。玉溪、曲靖、楚雄与昆明的经济联系强度都比较大,均在30 000以上,其中昆明与玉溪的经济联系的强度最大,2010年按非农人口计算超过200 000;其次是玉溪与曲靖、楚雄的经济联系,均在2 000以上,曲靖与楚雄的经济联系最弱。这样的经济联系空间在城市群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化的趋势,与核心城市接近。第三,“距离衰减”定律仍是经济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滇中城市群而言,除昆明与玉溪之外,产业分工反而弱化了城市群的经济联系,这意味着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因城市间产业分工不合理,经济联系反而弱化。
2.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滇中城市产业专业化与规划产业目标存在断层
2011年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形式,曲靖、玉溪和楚雄州3个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形式(三州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分别为:18.2∶52.4∶29.4;9.4∶62.2∶28.4;22.4∶42.5∶35.1)。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群和云南经济的中心,产业结构基本转向了“三二一”的结构状况,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而玉溪、曲靖和楚雄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除楚雄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玉溪、曲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利用2000年与2010年细分行业的就业人口数计算滇中城市群四个主要城市的区位熵可以看到各个城市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如图4-6与图4-7所示。对比以下两图[2]:第一,滇中城市群产业专业化程度水平整体较低。第二,城市群内部产业专业化程度分化明显,中心城市昆明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其他三个城市的城市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第三,十年间滇中城市群产业专业化程度稳中略有变化,较为突出的是昆明制造业、建筑业专业化程度下降较大,而交通运输与金融业的专业化程度上升较大,曲靖地区采矿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幅上升,玉溪地区的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略微上升,此外曲靖、玉溪与楚雄农业的专业化程度基本保持不变。
进而,根据图4-7可以看出滇中城市群各城市在省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分别为:
昆明——除农业与采矿业外的大多数产业,以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仓储、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公共设施与文化娱乐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区位熵接近或大于2);
曲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区位熵大于1);
玉溪——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
楚雄——农林牧渔业(区位熵大于1)。
图4-6 滇中城市群2000年分行业区位熵雷达图[3]
图4-7 滇中城市群2010年分行业区位熵雷达图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规模经济产生的产业专业化,也需要范围经济产生的产业多样化,表4-5显示利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的倒数来衡量滇中城市群的产业专业化,HHI越大市场越集中,倒数值就越小,HHI为1时该产业在市场中是完全垄断的。总体而言,滇中城市群的产业多样化程度在低水平上有所改进,除玉溪以外其他三个城市的多样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昆明与曲靖的多样化程度水平较为接近,玉溪的多样化程度最高,楚雄的多样化程度次之;四个城市产业多样化程度与其专业化程度相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玉溪除制造业中的烟草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外,其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产业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认为区域多样性反映了多种专业化的存在,并且产业综合体具有较强的产业间联系,区域经济构成是一个从专业化向多样性逐渐变化的连续空间。但是滇中城市群的多样化是在专业化程度较低与区域间经济联系不强基础上产生的。
进而,根据区位熵对比规划中滇中城市群的产业分布目标(见表4-5)[4],我们可以看到:
(1)规划目标的制定符合于滇中城市群各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分布,但产业专业化程度离规划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2)规划目标中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要求现实中四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但产业同构特点的存在使这一转型升级困难较大。
表4-5 2000年与2010年滇中城市群产业多样化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与2010年分县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而得。多样化指数计算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来衡量。
表4-6 滇中城市群规划、滇中经济圈规划以及滇中产业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
续表
资料来源:《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20)》《滇中经济圈规划(2009—2010)》《滇中产业新区产业总体发展规划》。
(三)滇中城市群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与规划目标的比较分析
滇中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中分别对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垃圾等公共产品和供给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而言,交通与通信是影响城市群一体化先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此,本部分将重点讨论这两方面存在的差异。
首先,在滇中城市群与滇中产业新区规划中均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具体目标,滇中城市群规划中明确了建设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圈层,建设90分钟交通圈,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为支撑,以四个中心城市的重点城镇为基础构建紧密交通层,构建四个市域范围内重点城镇到其中心城区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此外,城市群规划中同时明确了未来滇中城市群现代物流体系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定位。上述两个方面在滇中产业新区的规划中针对滇中新区的七个县份得以进一步细化,提出构建“五纵五横一环一横”的公路建设,构建“两轴一环”城际铁路和“一横一纵”十字形市域轨道交通快线(见表4-7)。
表4-7 滇中产业新区交通规划
其次,从信息网络建设的目标来看,滇中城市群规划在通信设施规划方面明确了主要的发展目标,建成技术先进、网络安全、方便快捷的现代通信网络;建设适当超前的城市通信网络,满足滇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目标在滇中产业新区规划中予以具体,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两个方面明确了实现“三网融合”“数字城市”,把滇中产业聚集区建设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城市。地理上,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城市呈三角形,目前,滇中城市群城际交通仅限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以汽车为主的交通网络是不可能支撑起高密度、大规模的城市化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活动的,更不可能支撑起城市群的功能发挥。2008年云南省对物流企业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云南8%的企业仍然在寻找自己满意的物流企业,这说明云南的物流企业因规模不大、服务能力差等原因无法带动当地区域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际间信息网络的建设未能实现无缝对接,而且城际的网络服务的市场价格与服务能力千差万别,而诸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在城际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尚未实现互通。
(四)滇中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现实与规划的比较分析
滇中城市群2010年森林面积584万hm2,占云南省森林面积的22%,其中林地面积占全省的22%,活立木蓄积15 413万立方米,占云南省的11%;森林覆盖率为39%,相比全国森林覆盖率21.63%高出17.37个百分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但动植物资源分布不均,加上本区人口众多,人们不合理的采伐开荒,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
城市群规划中通过空间管制分区,区分了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地域;滇中产业新区中将生态保护的目标与产业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家园等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城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城镇、村庄、产业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新区”。
滇中城市群生态现状与规划目标存在的主要冲突在于,城市群发展需要的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非统一性。通常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势必会因污染及资源的大量摄取而破坏生态环境,云南具有生物多样性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这对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滇中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一体化协调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与规划目的是通过城市体系的建设实现各经济要素在城市群内自由流动,通过城市体系内聚集与分散的作用力,将区域内各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实力叠加,通过要素竞争合作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形成优势合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即通过滇中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可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并缩小城市群内城市体系的收入水平与公共服务差距。通过对照滇中城市群与规划目标的分析,滇中城市群现实发展与规划目标在城市形象、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公共产品供给、生态环境方面距离较远,实现规划目标的“追赶”过程需要滇中城市群城乡、区域在上述方面的有效融合,促使城市体系内要素更为自由的流动、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整体经济实力更为显著的提升,归结起来就是构建共同市场,通过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必要步骤。
整个城市群要想获得规模经济而不是在单个城市获得规模经济就需要实现要素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自由流动,需要企业的需求规模与供给规模在最短的空间距离内实现对称,这就要求整个城市群内部的生产要素如人口、资本、生产资源能自由快速地流动,同时企业本身也能在城市群内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区位再选择。这涉及城市群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协调与合作。企业作为衔接政府与居民的关键因素,需要和运输者、供应者、中央政府、劳动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就生产过程中的价格、工资、税收、补贴、基础设施和其他关键要素进行博弈,区位再选择行为就是博弈的结果。而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企业区位再选择能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群的系统功能。因此,只有城市群内部的生产要素能快速自由地流动,才能在整个城市群范围上更好地发挥城市群内部各区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更快地形成竞争优势。要素能否在滇中城市群内部自由流动取决于四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滇中城市群各城市行政级别存在差异,各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发展目标、经济与社会利益等不可能一致,这些因素自然会阻碍城市群规划目标的实现,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规律表明,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机制往往成为其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此,实现城市群内部要素自由流动的协调机制变得重要,即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变得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