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于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省委宣传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作为2014年、2015年宣传工作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成立由理论专家、先进典型、基层示范点代表组成的宣讲团在全省宣讲。其中,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玉溪市立足实际,突出特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宣讲工作的扎实推进展开了积极探索,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事迹和基层示范点经验,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为进一步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宣讲工作,课题组于2015年7月至9月间,到保山、德宏、玉溪三地开展实地专题调研。在全面掌握基层实际的基础上,课题组了解到宣讲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基层宣讲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只有通过广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才能真正做到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宣讲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的“两化”,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宣讲工作,引导“知行合一”理念的树立,以表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模范为现实路径,以接地气、有效果的传播方式为切入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和个人之德来规范自我,引领社会生活,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一)使理论“接地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和人民群众直接的生产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但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民众所认同,并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基层宣讲立足于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在对理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群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用他们听得懂、能理解、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的“接地气”。从目前的基层实践看,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贴近群众、实用有效的宣讲,方便和加深了基层群众对理论政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可以把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范围地传递到基层,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面,用群众语言、群众观点、群众思维营造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舆论氛围,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从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做好理论铺垫。
(二)让理论“有人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改变着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任由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传播,容易导致群众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但是长期以来的理论工作,和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有一定差距。从基层宣讲的内容看,党的理论政策、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构成,同时也纳入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现实热点和社会焦点,从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解释,并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既讲清“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只有让人民大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成为有生命力的存在,才会“有人气”。
(三)使理论“有活力”
基层宣讲深入百姓,在探索互动过程中能够把握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宣讲进行适当解答,一方面收集和上报,掌握基层舆论思想动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实现民意的直接表达。从基层宣讲的形式看,不仅仅是专家讲群众听,各地不断创新了“五老人员讲”“基层能人讲”“道德模范讲”等“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生动局面;开展了课堂讲、田间地头讲、文艺表演讲、网络讲等各种探索,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科学准确、及时反复地传播正确思想,对群众思想加以引导、疏通,对相关政策和党的理论开展解疑释惑,使群众树立正确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基层宣讲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双向沟通作用,同时在传播手段、传播形式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基层宣讲能够知晓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情绪和心理,能够与百姓的需求和喜好联系起来,使理论传播被接受,“有活力”。
(四)让理论“可持续”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的高度抽象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感知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但是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必须“内化于心”才能发挥效果,也只有“久久为功”才能逐渐“外化于行”。基层宣讲善于使理论“接地气”,同时也将人民群众对理论创新的新期待传递上去;基层宣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充实内容,让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良好作风进入宣讲内容,并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探索,提供给理论探索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理论工作“可持续”。
二、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宣讲总体情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靠强制性手段来实现。近年来,云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久久为功地开展宣传工作,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以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宣讲的目标。
(一)基层宣讲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地域状况、人群构成的不同,作为民族文化强省的云南,开展基层宣讲工作首先要直面民族问题,关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基层宣讲除了要把握其普遍性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其特殊性。从宏观层面看,云南开展基层宣讲工作面临如下基本状况:一是群众居住分散,交通制约较为突出,基层宣讲的组织动员工作难度大。二是民族众多,文化迥异。许多民族地方由于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直接的汉语讲授存在理解和接受的困难,但同时也为宣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素材。三是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对理论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要求更高,对宣讲的形式多样化要求更高。四是边境线长,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形势严峻,舆论引导更加重要,基层宣讲任务重压力大。
囿于以上宣讲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云南各级宣传部门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宣讲工作“谁来讲,讲给谁,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保障”六个方面的问题,不断探索基层宣讲的新途径、新突破。
(二)基层宣讲的主要内容与品牌活动
基层宣讲是党的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共识的有效手段。云南宣传系统结合地域特点,探索和开展了讲授和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多层次工作格局。
1.各具特色的宣讲团
宣讲团是基层宣讲的主力军。云南各地不仅成立了多支活跃于基层一线的宣讲团,更在实践探索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作用突出的宣讲团。
宣讲团成员涵盖了理论专家、“五老人员”、乡土精英、道德模范、普通群众等不同主体,广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着力提升人们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事实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民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保山市以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土话”来宣讲“大道理”,使十八大精神和杨善洲先进事迹家喻户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效引导了全市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社会和谐的推动者、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截至2015年6月,保山市依托施甸杨善洲精神宣讲团、腾冲艾思奇百姓宣讲团、龙陵郑垧靖基层宣讲团、昌宁“一根丝”宣讲团、隆阳理论宣讲团等,累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5000余场次。德宏州通过群众提名、个人自荐、组织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挑选既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又熟悉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民族干部组成“五用宣讲团”共150余人,这些宣讲成员涵盖理论政策、群众工作、农村发展、文艺演出等方面优秀人才。通过培训,深入到学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中去,投身到基层宣讲中来,唱主角、当主体,重心下移、延伸触角。
各地的特色宣讲团不受场地限制,不受环境影响,不受模式束缚,用当地民族语言宣讲的方式,把宣讲活动融入嫁娶酒桌上的开怀畅谈、田间地头的共同劳作之中,把学习化于无形,增强了亲和力,提高了理解力,促进了行动力。
2.贴近群众的善行义举榜
善行义举榜是为普通人的高尚道德树碑立传,是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云南各地按照“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的工作思路,广泛收集群众身边的善行义举,在公共场所显要位置进行“上榜留名”,大力倡导“小善”常为。制榜范围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组)、窗口和服务行业,为大家发现身边的好人、学习生活中的典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玉溪市华宁县“善行美德光荣榜”创建面向农村,立足基层,充分整合县级宣传文明、人大与政协、科教文卫、党团员、工青妇等资源,在乡镇(街道)和村组两级引导下,以群众为主体,“善行美德”为主题,发动群众自主参与推荐评选公布。“光荣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结合农村实际通过转化细化,分别评选出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四个方面的“24个好”,内容分别代表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好人好事、善行美德”。通过把“善行美德”晒在阳光下,让公民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说的是群众易学善行的美德,树的是群众触手可及的标杆,从而在农村基层营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
德宏州在善行义举榜的深入和持续开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目前,德宏建立了从“善行义举榜”选出“德宏好人”推选机制,坚持每周在州级媒体发布一名“德宏好人”。为使“好人有好报”落到实处,德宏州委、州政府还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德宏好人”帮助和支持,2015年免费对所有推举出来的“德宏好人”进行健康体检,营造全社会“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善待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2014年底,上榜好人达1500多人,其中200多人纳入“德宏好人”宣传库。“德宏好人”已由个别典型事件汇聚成了群体现象,外化成城市的鲜亮名片,内聚为市民的整体气质,有效地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3.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朴素理念出发,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人民群众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宗旨,不断开拓志愿服务工作领域,通过参与城市文明创建、关爱弱势群体、服务地方发展等志愿行动,为服务当地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用实际行动做出的“身体力行式宣讲”。
保山市于2014年10月9日成立了保山市杨善洲志愿者协会,健全完善了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登记、供需对接、激励回馈、政策保障等工作制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城乡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重点,以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围绕家政服务、文艺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使志愿服务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全市共成立200余支杨善洲志愿服务队,志愿者5000余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次,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逐步构建了公益性、社会性、自愿性、经常性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
玉溪市红塔区推出社区“微志愿”理念,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倡导人人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倡导广大市民注册志愿者,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各社区在全面细致了解、掌握本地实际以及区域居民需求基础上,针对居民所需所盼,按需设岗、以岗定人,面向社会招募有一技之长并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组建满足社会需求、涉及多个领域的特色化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提供养老、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玉兴街道聂耳社区成立了由80多人组成的红色帮扶、橙色义诊、绿色环保、青色家政、蓝色安保、紫色文体、黄色培训的“七彩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手系七彩丝带的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为社区内的特殊人群和困难户提供结对帮扶、上门义诊等服务,持续开展“爱绿护绿倡环保”“义务巡逻保平安”“窗口服务树形象”等特色活动,让“微志愿”在社区处处可见、人人可做。
4.深受欢迎的文艺宣传队
文艺宣传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为把广阔的农村群众文艺舞台,建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云南各地宣传部积极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动员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上艺术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让文艺宣传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中,坚持立足民族文化,用傣族传统傣剧、景颇族山歌等生动活泼、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以文艺宣传队走乡串寨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眼、入心。
玉溪市积极引导基层文艺队在唱响主旋律上做文章,通过创办《玉溪文艺》,把基层的先进典型上升为艺术作品,既让文艺队有好剧本演戏,又调动基层土专家们加强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市2300多支文艺队借助玉溪花灯、峨山彝族花鼓舞等民族民间文化,既坚持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大政方针的宣传者。农村文艺队来自民间,既是演员又是农民,平等的地位、共同的乡音、熟悉的生活,特别是对和谐发展的向往,发挥了专业文艺团体和理论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们的演出中,自觉、不自觉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形式走向基层、贴近大众。在实施“聂耳大众文化小分队行动”中,坚持“台上讲玉溪故事、台下聚和谐力量”,通过小分队引路、乡亲们唱戏的做法,把广阔的农村群众文艺舞台变成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
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15个村民小组都有演出队,音响和服装都是村民自己出钱买;村里组织演出,每个小组都争着出节目。村民们围绕山邑村的好人好事、山邑村的发展变化开展乡土创作,节目贴近实际,使大家喜欢演出,乐于参加。文艺演出队不仅活跃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增强了效果,大家在其乐融融中接受了价值观的洗礼。
5.遍地开花的道德讲堂
崇德尚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弃恶从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的美好憧憬。云南各地“道德讲堂”紧紧抓住道德建设这个关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贴近群众的道德需求、贴近群众的道德实践、贴近群众的道德追求,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正人、以德化人,使“道德讲堂”成为群众道德自省、自警、自觉、自立,净化心灵、理顺情绪、健康身心、幸福生活的互动平台。
玉溪市对“道德讲堂”的建设标准、活动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求严格按照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分享、送一个吉祥的“六个一”流程组织开展,坚持仪式化和规范化并重,积极增强“道德讲堂”的感染力、吸引力,通过“我听、我看、我讲、我议”的形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形成了“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推动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营造了“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
保山市将“道德讲堂”和“善洲讲堂”合二为一,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深化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善洲讲堂”建设工作,组织学习活动500余场。
从全省来看,道德讲堂辐射范围广泛而深远。通过道德讲堂的宣传讲解,“崇德向善”“向上向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等通俗易懂的道德观念被干部群众普遍接受。
6.配合宣讲的氛围营造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理论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群众愿听、爱听、听得明白的大众语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边疆进山寨。怒江、迪庆、西双版纳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纷纷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办广播电视、网站、微信、手机报,营造宣传、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德宏州芒市用汉语、傣语、载瓦语三种文字集中编写《千村万户文明行》《百年礼仪话民风》《丝竹古韵送和谐》《科学技术奔小康》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首批8000套48000册发放到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和村小组文化活动室以及大量农户手中。节选课本中精美文章和精选片段,录制《王二小》《半截蜡烛》等课本剧,自编自演微电影《花筒裙》,运用民族和地方民间故事题材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深化对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的反思。同时,立足边境民族乡镇,建设国门书社,在学校招收缅甸学生到境内就读,向缅甸学生教授中国历史、文学、绘画、书法等,输出中国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缅边境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助推器。
云南玉溪作为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坚持把弘扬聂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举办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中,把对民族文化充满真挚感情的艺术家和干部群众作为主角,确保弘扬聂耳精神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三)云南基层宣讲的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开展以来,云南宣传部门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宣讲取得丰硕成果。总体来看,取得了如下经验:
1.认真谋划布局,建立理论传播的完整体系
基层宣讲工作必须抓实抓小抓细,必须贴近百姓,深入实际。在云南各地实践中,大家充分准备,认真筹划,为基层宣讲工作精心梳理,全面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宣讲内容、方式,保障宣讲效果。
2.用好宣讲队伍,汇集理论大众化人才力量
基层宣讲工作,宣讲队伍是关键。从云南各地实践看,理论专家、“五老人员”、乡土精英、道德模范、普通群众等共同组成基层宣讲工作的主力军,为理论大众化贡献不同力量。
理论专家的讲授偏重理论性、系统性,富有启发性,对领导干部和高中、大学等的正式宣讲较为合适;“五老人员”熟悉本地情况,具有一定权威性,知识较为全面,群众容易接受,适合于方针政策的解读宣传;乡土精英有技术有专长有号召力,对于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内容讲授更为得心应手;道德模范是群众身边的好人,亲切感强,便于沟通学习,能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引导行动的作用;普通群众明白大家关心的热点焦点,看问题的角度类似,宣讲接地气,有生气,更加直接和鲜活,而且宣讲时间和地点灵活机动,更有益于党的理论传播到群众中去。不同宣讲主体的灵活选用,保障了基层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保山市昌宁县工商局段局长,作为“一根丝”宣讲团主要成员,到企业宣讲之前,会了解企业的问题、具体的制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认为宣讲一定要融入企业的实际和点点滴滴,要结合企业管理、员工素质提升、心理素质调整等内容开展。
3.探索本土方法,畅通理论大众化传播途径
“接地气才能传递好声音”,基层宣讲工作、特别是云南的基层宣讲工作尤其需要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本地化。空泛的理论宣传作用不大,云南的基层宣传善于深入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了解情况,在宣讲过程中进行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的历史对比,使宣讲活动有说服力,才会让大家确确实实觉得共产党好,坚定跟党走的决心。通过采用讲述、表演、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道德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才会广泛传播,耳濡目染,最终内化于心。尤其是德宏州的“五用”宣传法,针对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汉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开展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五用”宣讲措施,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群众的共鸣点,注重接地气、贴民心,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渗透和体现到社会各领域之中,深受百姓欢迎,取得良好的宣讲效果。
4.完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大众化重要保证
基层宣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项机制体制的完善和保障。例如,德宏州不断探索“好人有好报”的长效机制,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好人”帮助和支持,有效地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精神生活的主旋律。近年来,云南各地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宣讲工作,从人员编制、经费支出、政策措施等多个角度给予支持,保障基层宣讲工作的正常开展。例如,文明单位、善行义举榜、“德宏好人”等内容已经纳入德宏全州意识形态的工作考核内容。
三、基层宣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云南的基层宣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本次调研过程看,目前基层宣讲工作存在如下问题和挑战。
(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宣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领导认识有偏差,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只是一个软指标,是“务虚”,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政绩”,对宣讲工作不够重视,活动开展滞后。部分单位接到宣讲文件通知,看没有硬要求,能拖就拖,能推就推,重视不够。部分基层领导忙于重视奖惩措施严明的硬性指标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软指标”工作重视不够。部分干部职工由于忙于应对日常繁杂的工作事务未能参加宣讲活动,错过核心价值观道德讲堂等。
从基层来看,少数村组领导重群众“口袋”,轻群众“脑袋”,不重视村组思想文化建设,不仅没有建立良好的“村规民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实践的载体,甚至唯利是图、蛮不讲理,一切向钱看,为争取项目、土地等想方设法托关系、走后门,败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组织困难,宣讲中参加的群众思想不集中,上课纪律差,宣讲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村组一级开展宣讲工作难度较大
1.交通制约
云南山区众多,交通相对不便,村民居住分散,无论是直接送宣讲到村组还是组织村民集中宣讲,交通和时间成本都较高,因此一年到头难于组织一次基层宣讲。
2.囿于经济发展程度
一方面集体经济薄弱,集中宣讲涉及的交通、伙食经费没有来源;另一方面,偏远的山区农村甚至城镇,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处于贫困线下,生存处境艰难、生活环境恶劣,大部分村民大多忙碌于地里农活,尤其是农忙时节,天天起早贪黑,不能专门安排时间听宣讲,偏远农村群众普遍不知晓也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讲师队伍不够稳定,不利于宣讲工作的开展
各地普遍存在宣讲队伍不稳定的制约因素。一是县级宣讲队伍建设滞后。除了少数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宣讲团有相对固定的人员,有组织和资金的保障之外,大部分县级的宣讲队伍组成,要么依托县委党校教师,要么以县级科农林水卫技术人员为主,要么依托“五老人员”,没有成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队伍。各个宣讲队多为临时组建队伍,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组织、培训,队伍不稳定导致宣讲效果得不到保障。二是乡、街道宣传委员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文化工作中,而社区宣传委员待遇偏低,留不住人,导致基层宣传干部更换比较频繁,不利于宣讲工作的开展。
(四)讲师缺乏培训机会,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宣讲成员提升思想素质和宣讲能力的途径普遍以自学为主,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过学习,但理论阐述没有达到通俗化的要求,理论概念解释没有达到具体化的要求,对宣讲的方向性引导不强,宣讲能力较低、针对性不强。宣讲队伍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调研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缺,对县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少,不能很好地挖掘区域内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不能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生动宣传核心价值观,不能及时抓住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合理、正确的解释,使一些单位、部门和基层宣传工作流于形式。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层面还未组织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宣讲的专门培训,也没有相对统一规范的宣讲提纲。县级层面则是因为没有专门的宣讲经费,每次培训宣讲员都要争取培训经费,然后根据经费的多少来确定培训教师,设计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致使培训次数偏少、培训范围偏小、培训时间偏短,影响了宣讲员综合素质和宣讲能力的提升。
(五)群众对宣讲内容不够满意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多种思潮的进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基因在中国深扎根、大众化。如何寻找切合点,既把持党在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又能够让青年一代入心入脑是宣讲需要解决的问题。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宣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远、空、浮的问题,即远离社会实际,抽象理论多;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多,贴近基层百姓生活的不多,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教育成效不明显。同时,由于大多数宣讲人员素质不够高、培训不到位,宣讲稿重点不突出、质量不够高等原因,宣讲内容对听众的吸引力不够。在宣讲工作中,大多数难以做到区别学校师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农民群众的宣讲,局限于宣讲提纲,在宣讲内容上“统一模式”,对要宣讲的内容在深入研究上不够,存在群众只是“表面接受”,听过就忘的情况,难以入脑入心。
同时,目前的宣讲格局主要是由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牵头,以党校教师为主,侧重于党的理论政策的宣讲,很少具体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专题。宣讲转化方面,没有普遍吸收司法、信访、文化、农林卫等主要涉农部门专家进入宣讲队伍,没有构成基层群众欢迎的宣讲体系,群众希望的宣传内容和宣传部门供给的宣传内容没有较好地结合起来,纯粹的理论宣传、传统的宣传形式群众不太欢迎,需要进一步接地气。
(六)经费投入与宣讲需求存在差距
基层宣讲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的有效载体,应该长期、持续开展。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支撑做保障。目前宣传部没有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工作经费,按照省市要求开展的专题宣讲经费(如中央、省委、市委会议精神宣讲)一般从县财政下拨的日常工作经费中开支。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宣讲员属于义务劳动,甚至来回交通补助无法落实,长此以往不利于宣讲工作的开展。同时,宣讲工作承办单位属于自费宣讲,加剧了单位经费压力,造成部分单位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
另外,由于缺乏乡土宣讲人员,或者当地宣讲人员能力受限,不少县域拟邀请省上知名专家、学者宣讲,但经费受限,难以实现;或者只能减少宣讲次数,缩小宣讲规模。
(七)部分村庄缺乏宣讲场地
“唱歌跳舞都要有堂口”,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村组没有宣讲阵地。一般来说,基层宣讲依托党员活动室开展,但是目前有些村组还没有党员活动室,如果要下村开展宣讲,就没有宣讲阵地。
(八)宣讲全覆盖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宣讲地点单一有限,乡、街道组织的听讲对象一般只到小组干部一级,普通群众很难参与。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很难参加宣讲报告会。
(九)宣讲手段亟待创新
(1)宣讲方式单一。你讲我听的宣讲方式与群众接收信息和教育的方式有些脱节,老百姓喜欢用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花灯、舞蹈等文艺的形式。随着手机短信、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导致传播的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传播的负面信息更多,而我们的正面宣传形式局限于开会、讲堂、宣传栏、发放资料等形式,采用简单的说教式单向灌输方式,纯理论灌输,活动少、趣味少、互动少,缺乏说服力、缺乏群众性,效果不理想。
(2)部分地区未能很好地挖掘区域内发展带头人,不能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队伍的宣讲、调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宣传工作创新突破少,采用手机短信、互联网论坛、QQ群、博客等新兴传播媒体宣传不够。
四、进一步提高基层宣讲工作成效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基层宣讲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实际涵养的有机统一,坚持典型示范与大众实践的有机统一,坚持眼前努力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着力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旗帜在云岭大地高高飘扬。
(一)充分认识基层宣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宣讲工作是党的方针政策通俗化、大众化的主要手段,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牢牢掌握舆论主导的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基层宣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持续性,改变基层宣讲是“软指标”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用硬功、实功、细功落实好基层宣讲工作,在工作制定中以“有计划、有队伍、有资金、有保障”的“四有”推进基层宣讲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定期提供基层宣讲队伍培训机会
宣讲工作不是简单地“说出来”,更重要的是“说得生动”“说得在理”“百姓爱听”,其体现的是宣讲人员的感情、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除了宣讲人员自学提升以外,各级宣传系统应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宣传队伍的系统培训机会,结合表达技巧、受众心理、宣讲方式、肢体语言等内容,系统提升基层宣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宣讲队伍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阐释理论观点,将“官方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将“基本原理”转换成“常识道理”,讲短话新话,讲百姓话平常话,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清新朴实,让人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要准确把握群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善于联系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避免枯燥乏味,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话语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的心灵。
(三)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宣讲内容
目前的宣讲对象主要分为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普通群众、村(居)民、学生等群体,每个群体的知识能力、接受水平、关注热点均有差异。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达,应该集合专家与民智,研究开发分门别类的宣讲提纲与内容。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搞清不同受众各自需要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宣讲报告,以此确定和调整宣讲内容、宣讲重点。
(四)善用新兴宣传手段,构建立体化宣讲格局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意识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要顺应形势,采用群众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广泛采用自媒体、即时通信工具等不同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MV、动漫、游戏、论坛等宣传手段不断创新,构建“生活中宣讲团理论讲解、文艺表演队形象演出、道德模范亲身示范;网络中大V发声引导,论坛互动交流,游戏寓教于乐”等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宣讲格局。
(五)开发云南特色的宣传物料
针对云南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点,由省委宣传部结合云南特有的云南重彩画、腾冲农民画、傣族剪纸、皮影等本土特色元素,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群众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宣传物料,配合宣讲使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加直观、自然、亲民。
(六)探索科学评价体系,提高宣传效果
基层宣讲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讲得好不好,宣讲效果如何,群众的评价就是最好的注脚、最好的裁判。要畅通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渠道,掌握群众的反映,不断调整宣讲形式,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电话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受众信息,不断调整宣讲内容,改进宣讲方式,把握宣讲节奏,确保宣讲效果。要建立抽查点评制度,抽调理论功底深、宣讲经验丰富的宣讲员,组成点评小组,深入基层进行随机抽查,收集掌握活动频次、参加人数、宣讲效果等信息,现场点评宣讲内容、方式和效果,提出意见建议。要建立宣讲员实绩考核制,将课程点单率、受众满意率作为宣讲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对宣讲员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培养,优秀宣讲员进行表彰奖励,对宣讲质量不高、社会反映不好的宣讲员不再续聘。
(七)完善机制体制保障
(1)建立健全基层宣讲领导机制。要探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指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各级广泛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亲自抓部署,组织、宣传、机关工委、党校、文明办工青妇等党群部门协调联动、全力以赴的工作机制。
(2)设立专项宣讲工作经费,统一将队伍建设、人员管理、对外学习交流等宣讲工作纳入经费给予保障。
(3)对宣讲队伍的管理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以县(市、区)为主导,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的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将基层的骨干宣讲员进行统一管理。县(市、区)要加强宣讲方向、内容、培训等方面的掌控与指导,乡镇(街道)要加强宣讲活动的协调、督促、落实等。
(4)宣讲内容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资料共享平台,及时向社会征集优秀讲稿、微电影等宣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