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它的雏形为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为解乏鼓劲所喊唱的劳动号子,与民间器乐中的薅草锣鼓相似。在长时期的传唱中,逐步发展成为土家族独具风格的劳动号子。它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有别于广泛传唱于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更不同于现代音乐中的和声演唱。
师傅、学徒参加重庆电视台《重庆记忆》拍摄(摄影者:庄勇)
南溪号子歌词多属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10余种。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歌声。
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了许多已经消亡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演唱的特异性,系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具有优秀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还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服务现实的实用价值。
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拍摄(摄影者:庄勇)
南溪号子现为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溪号子长期以来处于自编自唱、自我发展的状况,系代代口授心传,无明显的固定传承关系。现在能唱南溪号子的有近10人,且都高龄,中青年中能喊唱南溪号子的已很少。南溪号子已处于濒危状况,需进行抢救和保护,让其代代相传。
南溪号子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杨正泽 土家族,1949年10月生。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南溪号子,在生产生活中抽空余时间,虚心向当地老一辈南溪号子手请教,学习南溪号子喊唱技艺,学会了南溪号子的重要板腔,能配合其他号子手喊唱出不同板腔的号子来,并能带动左邻右舍的同年人学唱南溪号子,现成为当地唱南溪号子的能手,能唱具有代表性的大板腔、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唢呐号、一枝号和九道拐等。
当前,南溪号子处于自编自唱的现状,当代年轻人能喊唱南溪号子的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杨正泽积极配合黔江区鹅池镇党委、政府对南溪号子采取保护措施,将南溪号子传承下去。他主动与当地年轻人接触和摆谈,讲解南溪号子的历史渊源、丰富内容和实质含义,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南溪号子,培养年轻人对南溪号子的兴趣。他注重搜集、整理南溪号子的相关资料,在文字资料濒临失传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保存了南溪号子的重要资料,为南溪号子的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认真抓好南溪号子的传承工作,能够做到从自己的儿孙们抓起,在他的教诲下,其儿孙们和左邻右舍的年轻人学会了部分板腔和号子唱法。到目前为止,杨正泽的学徒已达到6人,其孙子杨光更是学习中的佼佼者,能喊唱出大板腔、三台声等南溪号子,成为南溪号子的小能手。
冯广香女,土家族,1946年11月生。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就喜爱南溪号子,自从嫁入南溪村,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在生产生活中,主动抽取空余时间,虚心向当地老一辈南溪号子爱好者请教南溪号子的相关知识,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南溪号子的重要腔板,到1964年已能熟记许多号子内容,随时能够配合其他号子能手喊唱出不同腔调的号子来,并能带动左邻右舍的同龄人学习南溪号子,很快成为当地的南溪号子能手。其代表性唱腔有大板腔、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唢呐号、一枝号和九道拐等。
当前,南溪号子处于自编自唱的现状,年轻人能喊唱出南溪号子的人数不多,冯广香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积极配合黔江区鹅池镇党委、政府对南溪号子进行保护。同时,冯广香认真抓好了“南溪号子”的传承工作,能够做到从自己的儿孙们抓起,在学习资料不全的情况下,自己先将南溪号子的内容全部抄在本子上,并制定出一套严格而又便于记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去学习和传承。在她的教诲下,其儿孙们和左邻右舍的年轻一代学会了部分腔调和号子内容。到目前为止,她的学徒达到12人,特别是她的两个孙子李小龙、李小凤更是学习中的佼佼者,现在已能够喊唱出大板腔、三台声等重要腔调的南溪号子,成了南溪号子的小能手。冯广香对南溪号子有一颗炽热的心,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南溪号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为南溪号子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