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上海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也引起文化社会组织内部结构的调整。文化基金会在上海市文化社会组织中的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相反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比重则呈现递减趋势。(三)年检结果分析从上海文化社会组织的年检情况来看,2014年文化社会组织的年检合格率为97%。上海市文化社会团体管理单位较多,部门之间属性差距大,其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也各不同。
上海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_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国家政策,在经济、文化、商贸、航运等方面发展迅猛,一直以来扮演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各项发展中,上海文化发展更为突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文化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同时上海政府紧跟国家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开放、多元、传承、创新、繁荣的方针,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在此背景下,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推动文化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2015年10月,上海市民文化协会成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抓手,搭建起全上海文化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灵活化与多元化提供了保障。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海文化社会组织共有781个,其中社会团体有31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50个、基金会19个[3]。文化社会组织在推动文化联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独特作用,文化社会组织是汇聚与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加快上海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一、总体状况分析

(一)总量分析

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海文化社会组织数量为781家,同比增长18.69%,两年间增加了219家,反映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体来看,上海文化社团共有321家,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450家,文化基金会共有19家,分别占文化社会组织比重的41.10%、57.62%、2.43%。上海文化社会组织连年持续增长,从图6-1可以看出,2012年以来,上海各类文化社会组织中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速度最快,平均以每年29.37%的速度增长,从2012年的269家增加至2014年的450家;其次是文化基金会,增长速度超过15%。文化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也引起文化社会组织内部结构的调整。文化基金会在上海市文化社会组织中的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相反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比重则呈现递减趋势。由于文化基金会发展基数较小,尽管年增长速度较快,在文化社会组织总体比重中仍较低,但文化基金会的快速增长态势反映了近年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6-1 2012—2014年上海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二)成立时间分析

从成立时间来看,按照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这一时期只有文化社会团体和文化基金会两种文化社会组织类型,其中文化社会团体在这一时期发展较为活跃,以1991为例,成立的文化社会团体接近90家,成为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第二阶段为2000—2014年,这一时期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始出现,文化社会组织三种类型基本具备,但文化社会组织增长呈现波动上升;其中文化基金会发展速度缓慢,在三种文化社会组织发展一直处于最低位;而文化社会团体波动较大,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速度最快,其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13年达到355家,首次超过文化社会团体288家的数量,而且2014年攀升至450家,大大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成为上海文化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三)年检结果分析

从上海文化社会组织的年检情况来看,2014年文化社会组织的年检合格率为97%。在有公开数据可查的394家文化社会组织中[4],11家文化社会组织不合格,其中社团6家,民办非企业4家,基金会1家,这部分未合格的文化社会组织多是新成立尚未年检的。除此之外有77家文化社会组织无相关记录。

二、文化社会团体状况分析

2014年,上海市文化社会团体有312家。上海文化社会团体成立时间较早、占比较大、类型丰富,在参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来看,上海文化社会团体在1991年迎来注册的第一个高峰。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社会组织抬头,文化社会团体发展也日新月异、增势明显,显示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此外,上海市文化社会团体的组织类型丰富、种类繁多,包括促进会、联合会、联谊会、商会、书画会、体育总会等11种类型。各种文化团体类型所含有文化团体数量不同,其中,协会型文化团体数量最多,占比71%,协会涉及各个领域,如动漫、娱乐、出版、雕刻、收藏、舞蹈、电影、书画、古玩、网络、民俗、戏剧话剧、体育等等;其次学会型文化团体占11%;研究会占比为6%;促进会占比5%;还有联谊会、联合会以及其他类别占3%。[5]可见,各种文化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繁荣生长,为上海公共文化建设注入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在文化社会团体管理中,由于上海市文化社会团体数量较多,相应的文化团体管理单位群体也较为庞大,目前上海形成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30多个部门组成的文化社会团体管理体系。上海市文化社会团体管理单位较多,部门之间属性差距大,其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也各不同。其中上海市体育局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最多,有66个,占上海文化社会团体总量的25%;其次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管了43个文化社会团体,占总量的16%;再次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主管31个,占12%。除此之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28个,占比11%;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14个,占比5%;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各主管11个,占比4%;其余主管单位所管的文化社会团体较少。具体分布情况见图6-2[6]

图6-2 文化社会团体主管单位分布情况

从年检结果来看,有226家文化社会团体参与相关年度检查工作。年检结果显示,只有一家文化社会团体获得了免检的资格,192家文化社会团体为合格,27家基本合格,6家不合格,35家无记录。总体而言文化社会团体的合格率在97.35%到97.70%之间,相比全国其他省份,上海文化社会团体年检合格率还是比较高的。[7]

三、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上海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450家,占上海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57.62%,处于绝对性的优势地位。虽然上海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时间较晚,但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与灵活模式,自成立以来每年增长速度超过文化社会团体,特别是2012年以来,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总量已远高于文化社会团体与文化基金会,成为上海文化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上海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主管单位数量众多,高达21家,包括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多元主体体现出上海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从属行业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主体的主管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管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最多,占总量的40.6%;其次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占比18.7%;再次,是上海市文物局,占比达10.7%。这样基本形成了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为主体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格局[8]。2016年1月由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艺术指导中心与东方社区学校组建成的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典范代表——按照点单的情况负责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工作,仅2016年下半年招标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项目数量众多,包括大中型演出1600场,文化讲座600场、艺术教育活动400场,文艺指导员50名等[9]

四、文化基金会状况分析

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共有19家,占上海市已登记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2.43%,占比非常低。实际上,从增长状况来看,文化基金会增长速度持续较低,直到2008年,文化基金会的增长进入较为稳健的时期,特别是2012年以来,文化基金会从13家增长到2014年的19家,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在文化基金会发展性质上,在已统计的19个上海文化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4个,分别为上海市科普基金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占上海文化基金会总量的21.05%;非公募基金会15个,占文化基金会总量的78.95%。总体看来,非公募型基金会数量远远大于公募型文化基金会,在文化社会组织的资金筹募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文化基金会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要义,除了资助优秀公共文化项目,扶持与培育年轻文化艺术家也是重要任务。例如,法国的基金会形式多样,包括政府基金会(中央政府基金会、地方基金会与增值税管理基金)、企业基金会、私人基金会与附属基金会,将鼓励文化赞助的机制引入公共文化发展起来[10];法国当代艺术国家基金致力于挖掘、自助和培育年轻的艺术家的成长,仅当代艺术地区基金会就扶持了4200位艺术家创作的超过26000份作品,繁荣了文化艺术[11];美国的文化基金会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更大,仅私人基金会的资金规模就高达上千亿美元,且形成了一批致力于文化艺术发展的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斯达尔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安德鲁.梅龙基金会(Andrew W.Mellon Foundation)等知名私人基金会。就上海而言,发挥文化基金会的作用以及对公共文化的关注与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的公共文化诉求。

在文化基金会管理方面,上海文化基金会的主管单位共有23个(具体见图6-3),包括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其中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管8家文化基金会,占上海市文化基金会总量的34.78%。其次,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管了4家,占17.39%。上海市体育局主管了2家文化基金会,占8.69%,其他单位主管文化基金会的数量较少。此外,在注册资金方面,大部分的上海文化基金会的原始资金范围集中在2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其中,由政府资助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原始资金数额比较大。需要明确的是,文化基金会是以资金的存在与资金运作为基础与特色的,区别于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社团组织,所以政府对于文化基金会的管理、运作与监督,应该区别于文化社团与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分类管理更加符合文化基金会的实际发展与作用的发挥。

图6-3 文化基金会主管单位分布

实际上,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形成了合作、均衡、补余的互相依存与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通常政府对文化项目的资助由文化基金会具体实施,政府基本不干涉[12];例如欧洲文化基金会选择文化项目的流程,首先是通过邀请文化专家进行初筛;其次由专业的文化顾问对高于上万欧元的项目进行评估;最后由基金会理事成员对评估过程全程监督[13]

五、上海文化社会组织发展评价

总体看来,上海的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整体势态良好。文化社会团体、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与文化基金会等呈现较稳健的发展格局:文化社会组织总量较高、组织类型丰富,且分布于各个行业;文化社会组织主管单位多元,行业属性鲜明、文化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文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比较规范。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社会组织中文化基金会数量较少,发展不稳定;文化社会组织的管理单位繁多复杂,容易造成权责不清;文化社会组织审批与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手续繁杂制约着其快速增长;文化社会组织在利好政策下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潜能尚未释放出来。文化社会组织的志愿性、灵活性与多元化特点有助于弥补传统政府供给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为文化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提供了学理基础。2015年以来,关于推动文化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频出——《关于推进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方案》《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标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上海市社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监督管理办法》等[14],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创新作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专业化,寓意着文化社会组织将在公共文化建设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此,上海市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文化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给予公益性文化社会组织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扶持,提供文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的长效激励机制,特别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可以向各类文化社会组织适当倾斜;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文化社会组织的指导、培训,设立专门对接文化社会组织的机构开展互助合作[15],孵化、激励与培育文化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以更加优越的姿态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此外,创新文化社会组织模式,弥补文化发展的结构性缺陷,特别是在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专业化,完善公共文化配送、建设文化上海与书香上海方面要发挥积极的效能;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管理单位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形成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有机衔接与高效协同,共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