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家学”的含义及其发展阶段新探

中国古代“家学”的含义及其发展阶段新探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也应当比较宽泛。本文即主要研究以“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为代表的士族家学。(二)中国历史时期家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对家学文化的含义有了大体了解之后,再对历史时期中国家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和过程作一番梳理。根据中国历史时期家学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可以把家学文化大体划分为家学文化的发展初期、家学文化的发展中期、家学文化的发展末期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家学”的含义及其发展阶段新探_家族·文化·社会: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

(一)家学文化含义的再探讨

关于“家学”,前人论述颇详,为探讨方便,先将前人有关“家学”的解释和定义论述如下:

首先看《辞源》《辞海》的解释。据《辞源》解“家学,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并举例云“后汉书六七孔昱传:‘昱少习家学’”;《辞海》解“家传之学”,例云“如家学渊源。《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等,这两类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比较概括,对于家传之学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其所举例子看,家传之“学”似以学术为主,如《后汉书》六七《孔昱传》“昱少习家学”,《后汉书》注云“家学《尚书》”。

其次,一些学者对“家学”含义的解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释之为“学术”“技艺”等。如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中所云:

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

此处赵翼把“家学”解释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技艺”或“学术”。另外,邵正坤先生在《北朝家学的特征及其转变》一文说:“家学或曰家业,是在家庭内部由父祖子孙世代相承的学业。在重视门第阀阅的中古社会,家学的承继对于家庭和家族来说颇具重要意义。”[1]赵文则将“家学”定义为“学业”。还有学者在《南宋浙东学派的“家学”源与流》一文中说:“家学”,顾名思义,是建立在“家族”“家庭”基础上,而表现在学术上一辈或几代人之间,互相继承的教育现象[2]。这里直接把“家学”说成了“学术”。《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一文则云:“何谓家学?简而言之,家学就是传统社会一家一族经数代创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其后人据此而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在当时以至后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学派或理论学说。”[3]“文化学派或理论学说”应当也是从“学术”角度着眼。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专著,也多把家学定位于“学术”一域,如吴正岚博士的《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王永平教授的《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等。

再次,一些学者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对“家学”进行的再认识。如张洪萍先生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所谓家学,从内容上看,即指家族学术,包含经籍文史之业;从形式上看,包括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和宗族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4]她认为,“家学”有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内容为“家族学术”,形式为“家庭教育”等,其关于“家学”内容的解释仍然定位于“学术”一域,其见解并没有完全脱离上文之樊篱。吉华先生在《中国古代家学教育浅探》一文中对于“家学”的形式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古代“家学”的形式,主要有家庭蒙养教育、家庭办学与学术家传三种[5]。还有的学者专门谈及“家学”的内容,并认为“家学”的内容应包括“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对于世家大族而言,甚至还包括“家风教育”[6]等。

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当前学界关于“家学”文化的解释并非完全一致。大家认识的不统一,则表明此问题尚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如把“家学”仅仅理解为“学术”,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文化是一个包括精神和物质等多方面内容,外延非常广阔的概念。“家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也应当比较宽泛。就其传承的范围而言,正如有学者所言,家学“是建立在‘家族’‘家庭’基础上”[7],“是私学的一种,它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8],这一点毋庸置疑。就其传承的内容看,学术、艺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只要是“家传之业”“家传之学”都应当包括在内,“家学”之“学”字应理解为“所学”而不应仅仅理解为“学术”。“家学”传承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家学应当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一种“私学”,是以家族和家庭成员为传授对象,以学术、艺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规范等为传授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传授形式,使家族和家庭成员得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的一种文化传承样式。另外,根据家族和家庭类型的不同,又可以把“家学”分为帝王家学、士族家学、商贾家学、百姓家学等,按照同一家族和家庭内部血缘的亲疏关系,还可以把家学分为“直系家学、旁系家学和直旁两系交错的混合家学”[9]等。本文即主要研究以“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为代表的士族家学。

(二)中国历史时期家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对家学文化的含义有了大体了解之后,再对历史时期中国家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和过程作一番梳理。根据中国历史时期家学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可以把家学文化大体划分为家学文化的发展初期、家学文化的发展中期、家学文化的发展末期三个阶段。下面就家学文化三个阶段的内容和特征等试述如下:

1.家学文化的发展初期——汉代

中国家学文化何时诞生,目前学术界尚存分歧。中国著名教育家马镛先生认为,家学产生甚早,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他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中说:“‘畴人之学’是五帝至三代(夏、商、周)最著名的家学,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家学的发端。所谓畴人,即为世世相传者,据《史记·历书·集解》:‘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畴人之学’主要实行于上古仕宦,包括专业技术官员,如天文历法官家庭。其做法为,为官之父兼而为师,传其所学;官之子就其父学,学习为官,以便子承父业,世代当官。”[10]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家学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家学的产生并不是和人类的起源同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具体来讲,中国传统家学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家学的始发期……”[11]还有学者认为家学产生始于秦代[12]等。学界对家学文化具体诞生于何时争论不休,现在看来难有定论。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先秦时期家学文化的传承尚未形成风气,因为“秦代禁私学,使官吏的培养与训练由民间私学又归入朝廷,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13],所以期间家学文化难有大的发展,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此期间,甚至是更早的时代个别家族曾出现了家学相传的迹象,这可能是大家对家学起始年代判断大相径庭的原因所系。

经秦代焚书之劫,西汉建立之后,学术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沉寂期。但文、景以后,献书之风大起,以儒学为主的文化发展重又掀高潮,出现了许多诗书传家的大族。汉代家学的发展已为大家有目共睹,因此,似可以把汉代确定为家学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汉代重视文化教育,提倡私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独尊儒术”和以经取士政策之后,家学文化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史学传家的司马迁家族、班固家族,以目录学传家的刘向家族,以清廉传家的杨震家族,还出现了法学传家的家族,如“河南吴雄以明法律、断狱平出名,其子孙都习法律,‘三世廷尉,为法名家’。又如郭躬少传父业,专习法律,其子郭晊也明法律,官至南阳太守”[14]等。同时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以家学传家为荣的风气,如:“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谚语就是在此时形成,此谚语正反映出汉代人对家学的深刻认识。胡宝国先生更进一步指出:汉代人们认识到“家学的重要,似不在于学术的继承,而在于家族政治利益的延续”[15],应当说其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家学文化的传承在汉代仕宦家族之中得以实现。

在这期间,世家大族既重视家学中儒学知识的传承如“经”的传授,同时又重视道德教育和为官处事的教育。如上文提到的杨震,以“为官清廉”著称,他提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的观点[16]。其子杨秉,“少传父业……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17]。马镛先生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中还提到:汉代“律学家往往既传律学又传律德,而且似乎更重律德教育”[18]。关于为官处事的教育,如刘向曾经用“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19]来告诫其子刘歆,为官处事要戒骄奢、敬事、谨慎等。汉代家学的发展还表现在专门传承家学、教育后代的新形式——“家书”的出现上,如刘向的《戒子歆书》等。家学文化在其发展初期阶段,就展现出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

2.家学文化的发展中期——三国迄至唐宋

家学文化的发展中期,应当包括自三国以来迄至唐宋的这一大段时间。虽然说这段历史时间较长,家学文化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家学文化的全面繁荣却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共同特征,因此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一期间的家学文化划归为它的中期发展阶段。

通观家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每一时期家学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无不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和选官制度密切相关联。从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魏晋时期士族制度的施行,使社会上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社会也随之形成了重门第、重阀阅之风。而士族要保持其高门地位,就必然要加强子弟的教育,重视家学的传承。士族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也在家学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到了唐宋之际,由于科举制度的施行,使“草泽望之起家,替级望之继世”,社会文化下移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则为家学的普及提供了可行的社会条件[20],家学文化在其发展的中期阶段达到了鼎盛。

综观这一时期的家学文化,可以发现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在家学的指导思想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不再是唯一的指导思想,魏晋以来在家学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如玄学思想、佛学思想、道家思想等,这些内容都成为家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家学内容更加丰富,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家学教育一改以前专授儒经的单一格局,文学、艺术、史学、谱学、佛学、道学、玄学、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知识皆为家学所传授。整个教学内容十分广泛”[21]。从唐代开始,家学文化传承的内容更直接和科举挂起钩来,特别是诗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除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外,养生、治生等实用性的生活知识也成了家学传承的重要内容。

其三,在传承形式上,这一时期出现了家学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形式——“家训”,从“家训之祖”——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开始,到第二次家训高峰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出现,“家训”逐渐成为专门传承家学的一门学问,以至于影响了此后的历代王朝。

3.家学文化的发展末期——元至明清

从元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衰落,但家学文化的发展并没有随之停滞,相反却展现出夕阳晚照的魅力,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繁荣之势。此一时期,家学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为家学文化主要承载的“家训”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中国古代家训类的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之多,其中明朝28部,清朝61部,明清家训将近占到总数的80%。同时家训的形式也有所创新,出现了语录体为主的通俗家训[22]

其二,反映在家学内容上的变化,就是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内容的增多。同时,伴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沦落,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再是家学教育的唯一目标,在家学教育中,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内容也更加务实,民主成分增加,更加关注人的自身成长,如在这一时期,一些开明家长一反传统禁忌,在家训中对子弟进行性知识的启蒙教育,还有的家长甚至对子弟进行性技术的指导和性心理的调适[23],等等。

尽管这一时期家学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学东渐的兴起,国内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传统家学日趋没落,“外在的浩劫动荡,内在的家道中落,足以淹没整个时代的文化世家”[24]。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过往家族的生活智慧与传家经典的家族精神,连同其依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认知,如百年王朝废墟的最后一抹尘烟,在现代文明飞奔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终于散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