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甫《诗经》第二十一首

杜甫《诗经》第二十一首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序》一条《滨县杜氏家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等著将其移录,但作为《杜氏述训》重要的补充材料——《书后五条》则为《滨县杜氏家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等著所不载,因此世人很少对《书后五条》加以关注。为全面展示杜氏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借此时机将《石画龛论述》所收《书后五条》[3]点校整理,并将原文繁体手写文字改为通行的简体汉字后一同刊出,以飨读者,相关校改规则,与前文同。由此言之,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书后五条_家族·文化·社会:明清黄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

按:杜堮撰《杜氏述训》后除写《自序》一条外,又附《书后五条》,这些内容全部收录于《石画龛论述》中。《自序》一条《滨县杜氏家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等著将其移录,但作为《杜氏述训》重要的补充材料——《书后五条》则为《滨县杜氏家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等著所不载,因此世人很少对《书后五条》加以关注。为全面展示杜氏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借此时机将《石画龛论述》所收《书后五条》[3]点校整理,并将原文繁体手写文字改为通行的简体汉字后一同刊出,以飨读者,相关校改规则,与前文同。

【第一条】[1]

余于丁亥年作此时,盖自觉老至恐赠公之训不传于后,为子若孙者[2]窃惰自安,遂失祖宗之旧。今又阔五年矣,余尚然健在,视听不懵,盖亦有志气之助焉。大抵赠公之训首在志气,有志气而后有心胸,有心胸而后有识见,有识见而后有谋献。有才干有器量,苟为无志无气之人,则著衣噉饭了此一生乃其宜矣!独思魁然七尺可以为圣,可以为贤,可以为豪杰之士,心思耳目何者?后人乃岁月坐荒,筋力徒敝,冺冺焉与草木、鸟兽奄然,渐灭良昧[3]可惜耳。赠公尝言,承前启后吾志也。为赠公之子孙即当以赠公之志为志,使三百年旧族代出才贤,家风不替,然后可以封赠公之灵,而余之详述而识焉者亦为不负也已。壬辰七月石樵又书。

【校记】

[1]“【第一条】”及后列各条顺序号,原文不载,为编者所加,在原文中,每一条即为一个自然段,特此说明。

[2]“者”,系补写插入语。

[3]“昧”字号特小,附于“良”字右侧。

【第二条】

儿子问豪杰之士,曰:即希贤之士也。所见大、所志远,非俗士可比。故曰:豪杰。问家风,曰: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大端也。勤学好问,谨言慎行所以善其用也。父兄率之,子弟从之,内外大小化之。是谓家风。问为学,曰:义利不之辩,最要看得明、拏(拿)[1]得定,须是斩钢截铁,不可旁人游词所摇,不可以自己曲说为解。凡人坏心、坏事皆为以利害义,居家不可,居官尤不可,丧德、丧名、丧身莫不由此。故此为第一,其余则由此而推庶皆可以有把握矣。问为人,曰:为人处事接物皆是学问中事,学问进得一步则诸般俱好一层,只要日进不已,自不可限量也。学问,读书为要,可以明白事理、涵养性情,不读书则话亦乱说,事亦乱做,如何得长进?为人不可一端指言,然大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而忠信为之主,兢兢焉,唯恐或失而已,戒谨恐惧者,君子之徒,侈肆怠荒者,小人之归也。问读书,曰:要静,要确,不静、不确则不能浃洽,不浃洽则不能旁通,开卷便要如身处其地而心代之思,口代之言,思虑无旁笃,乃所以静也。言无略涉,乃所以确也,如是则得其指(旨)[2]趣,虽欲暂舍之不能矣。又所以恒、所以久也。问处事接物将毋碍学,曰:事物自外来处之、接之自内出,人以为事,我以为理也,人以为物,我以为心也。言有轻重迟速之宜,行有先后缓急之序,审而出之焉,往而不为学乎?识此学乃有益,故事物与学问而二之,则终身载事物中方且不胜其扰矣,将何时得学耶?凡此皆我体赠公之训自觉有得者,勉而行之,则身可也,家可也,国亦可也,推之为教天下无不可,成就之人而况子孙一脉者乎?问答[3]

【校记】

[1]此处原文为“拏”,据文义,今改为“拿”。

[2]此处原文为“指”,据文义,今改为“旨”。

[3]原文此处有“问答”二小字。

【第三条】

诗书旧族,科名代绩固其宜也,然在祖宗恒难,而在子孙恒易,可知为祖宗德泽之所致。幸劝一第不可,曰:此榜、此人非我不可也,有勤苦百倍于我,而不得者,我何以独易?盖祖宗之勤劳而我享其成耳。宜益逊心于学问而以盈满为忧。益砺志于修能而以晏安为戒。虽由此通显食禄天家,更宜倍加勤懔,孜孜不怠,即家训所云:如白屋之士从平地积累者方谓有志,方可以永绵祖宗之泽。不然,则我也而衰之机已伏与也,而替之兆先萌矣,百年教十年以前最盛之族,至今日而遂无识字者,岂少哉?时次孙乔羽乡试中弍故及此[1]

【校记】

[1]原文此处有“时次孙乔羽乡试中弍故及此”等小字。

【第四条】

贵富而贱贫者,俗人也,矜富而耻贫者凡子也。岂知贫者天之所以爱我、厚我,而将用以成我乎?无世情之扰,一也;得自任其天,二也;非类者无所贪而不来,三也;习于勤而不烦,四也;安于苦而不忧,五也,心志有所激发,六也;情理有所体验,七也;日用艰则自处廉俭,八也;成就不易则自爱身名,九也;凡世之诬罔贼贿者无因而至,虽至而我知者不疑,十也。由此言之,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正恐日日忧贫而不求自立,辜负造物之意耳。然则有志之士岂不当教放开眼孔,立定脚跟耶?我自贫中来,故反覆之而盖觉其有味也,世之享尽福泽可再益而日趋于损者固多矣,试思之,宜何择宜何取耶!申明家训安贫之意[1]

【校记】

[1]原文此处有“申明家训安贫之意”等小字。

【第五条】

圣人教人千言万语只是完全得胸中一团天理,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毁誉荣辱不能摇,利害死生不能夺,身可亡,气可散,而此一段性灵终不可灭也。非达于幽明之故,其孰能之非通乎?昼夜之道其孰知之?撰申承前启后之旨[1]

【校记】

[1]原文此处有“撰申承前启后之旨”等小字。

(整理者:杜立晖,本文系首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