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中期在美国开始的管理理论

预中期在美国开始的管理理论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预警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气象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随后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并逐步应用于微观企业管理。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两大任务体系构成。预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预警和经济预警两个方面。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风险预警研究。
预警理论_高速公路项目运营风险管理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预警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气象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随后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并逐步应用于微观企业管理。

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两大任务体系构成。预警分析是对企业的各种逆境现象,即管理失误、管理波动即经营逆境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价,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逆境现象的早期征兆进行即时矫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包括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四个阶段。预控对策是指实现对各种逆境现象的早期预防与控制,并能在严重的逆境形势下,实施风险管理方式; 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风险管理三个活动阶段。企业预警管理方法体系是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基础上,由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指标系统、预测系统、预警准则、预控对策系统的不同方法所构成。

有关预警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宏观经济预警的新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随后预警系统的思想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环境、航空、金融、技术、企业等管理领域。预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预警和经济预警两个方面。

1.自然灾害预警

在自然灾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巨灾风险的预警研究,包括气象与地质灾害,如地震、台风、海啸、火山、泥石流等的预测与预警。巨灾风险的预警方法研究主要是先进的探测仪器、分析及预测软件等的研发与运用,如通过先进工具生成成灾信号,预先向受灾区发出警示,通过事前的控制措施(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

2.经济预警

经济预警最早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预警主要分为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

(1)宏观经济预警

早期研究成果多为宏观经济预警。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统计学家穆尔运用多指标综合方法——扩散指数法(diffusion index,DI)构建了美国宏观经济预警系统。此方法将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滞后三种类型,对其综合以反映宏观经济状态。这种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模式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构造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合成指数法(comprehensive index,CI)。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已初步定型,主要研究开始集中在信息识别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有国际化趋势。如1979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与美国的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为监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变动构建了“国际经济指标系统”。

(2)微观经济预警

微观经济预警主要指企业风险预警,其发展较宏观经济预警要晚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是风险预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外非常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企业风险发生后应对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出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基于风险价值的资产评估、对待风险的个体差异等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和策略震撼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对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及环境污染所导致的企业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等等。

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风险预警研究。Laitinen和Chong针对中小企业,依据芬兰的公司和美国银行的决策者就中小企业失败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三个最重要的预警因素即管理缺乏能力、会计系统的不足和对待员工的态度。Fitzpatrick建立单个财务比率模型,开创了单量预警方法。Altman在分析66家公司破产问题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财务流动比例、收益率、稳定性、支付能力、活动比例五个变量的多元线性模型——Z分数模型。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 Aziz、Emanuel和Lawom依据现金流量信息来预测财务困境。总体上看,国外企业预警研究在方法上以实证为主,在内容上集中于企业财务预警,对企业管理其他职能,如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预警原理、预警指标、预警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国内预警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引入国外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经济波动动因。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预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较前一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开始转向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和微观经济领域分析。此阶段引入了西方景气循环指数方法,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从宏观经济领域拓展到微观经济领域。王林、唐晓东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从政策预警、外部经济预警和内部经济预警三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经济预警体系。阮平南、王塑源分析了企业经营风险因素,提出应从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指标和企业子系统经营风险指标两方面构造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卢锡慧探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原则,提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活力和企业素质三个方面的企业经济预警体系。胡华夏、罗险峰从企业生存风险的角度分析企业预警系统,认为应从财务角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预警,等等。

随后,预警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我国环境、军事、气象、航空、金融、技术、企业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如刘国华、范琳的《建立我国航空技术预警系统的研究》、黄志刚著《灾害预警: 人类行为的越轨和检讨》、佘廉等著《企业预警管理论》等。

西方国家对于宏观经济预警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是对企业经营的微观行为的预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